APP下载

《猎人笔记》小解

2018-04-01张婧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卡里屠格涅夫霍尔

张婧(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在风景优美的庄园长大,母亲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少年丧母,在舅公家小心翼翼度日直至继承大笔财产,成为了一个农奴主,然而屠格涅夫的父亲冷漠而放纵,丝毫不关心妻儿,这便导致了屠格涅夫的母亲在长期不幸福的状态下养成了暴戾的性格,这直接成为屠格涅夫童年不幸的原因。至于父亲,屠格涅夫向往父爱,同时又厌恶自己父亲的无情。

亲情缺失的童年,只有乡间的风情和朴实的农奴能给屠格涅夫带来慰藉。《初恋》中是这样叙述:“只是在领地里和农奴的孩子玩耍时,他才找回了尊严。”所以在作为农奴主的母亲的影响下,使得屠格涅夫对农奴制度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农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为他创作《猎人笔记》作了铺垫。屠格涅夫这一生所钟爱的运动是打猎,他将自己比为“一个真正的猎人”,在童年时期屠格涅夫就已经对打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不时跟随守林人和猎人一起去森林和沼泽区打猎,长期的倾心学习和亲历实践使他逐渐养成了打猎的习惯,并因此迷恋上了打猎。他曾说:“一想到我们这里10月初冬天就开始了,真感到可怕……我们无法打猎,但是我的思想仍然被打猎吸引。”可见他对打猎的痴迷程度。就是这样的童年和生活经历,使得屠格涅夫在写作中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体验和审美经验。1847年的一篇随笔《霍尔和卡里内奇》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之后屠格涅夫便一发不可收拾写了20多篇这样的随笔作品,最后结集出版,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猎人笔记》。

一、农奴制度与善良的农民

屠格涅夫所处的时代,人民都生活在痛苦之中,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统治残暴不堪,各地发动起义和暴动。但是农民逐渐在觉醒,农奴制度也处于即将崩溃的状态。屠格涅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执笔写出了《猎人笔记》。他曾写到:“我无法与我憎恨的事物生活在一起,呼吸同样的空气。对于这一点,看来我缺乏必要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性格。我需要远离我的敌人,然后从我所处的远方更有力地打击他们。在我看来,这个敌人是有形象的,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农奴制度。为了这个名字,我准备好一切,集中我的一切,决心跟他斗争到底。我发誓,永远不向他低头……”

屠格涅夫笔下的农民等形象都非常立体饱满,他不会固向思维地去塑造人物。这部小说虽然批判万恶的农奴主,描写悲惨的农民生活,但书中的农民并不都是一个样式,有被压抑而悲惨的,也有自得其乐的,还有充满趣味富有创造力的。

小说第一篇《霍尔和卡里内奇》,这两个人都是农奴,但他们令人惊奇。霍尔是一个身材矮小的佃农,他将农民身上的优点发扬光大:具有生活的智慧和和对美好的追求。他靠着自己的本事组建了他的家园,并且比起其他的佃农生活地轻松自在。他的老爷夸他:他是一个聪明的佃农。“霍尔要是做了自由人,只要是没有胡子的人,就都可以管霍尔了。”霍尔德这番话体现出在当时的农奴制下,农民根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生活,霍尔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与其赎身继续投靠其他农奴主,还不如待在波鲁德金身边,起码他们相处很愉快。霍尔德好朋友卡里内奇,他是一个很神奇的农奴。书中这样对比他和霍尔:这两个朋友没有一点类似的地方。霍尔是很现实的人,有办事的头脑,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卡里内奇却与他相反,是属于理想家、浪漫主义者、狂热而喜爱幻想的人物一类的。卡里内奇接近于自然,霍尔则接近于现实。但他们都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质:他们热爱生活,向往和追求自己的想要的生活。这是屠格涅夫独特的视角,对农民的真正喜爱给了他如此特殊的感受。别林斯基关于这一点曾写道:“难怪《霍尔与卡里内奇》获得如此的成功,在这个短篇里,作者从一个向来没有人涉及过的侧面接近了人民。”

小说中除了霍尔和卡里内奇这样令人惊叹的农民,更多的是命运悲惨的农民。例如《孤狼》中的守林人,“守林人的屋子只有一间熏黑的、低矮且空荡荡的房间,没有高板床,也没有隔墙。墙上挂着一件破烂的皮袄。长板凳上搁着一支单筒枪,屋角堆着一堆破布,炉子旁边摆着两只大瓦罐。桌上燃烧着松明,悲愁地亮起来又暗下去。在屋子的正中央,一根长竿子的一端上挂着一个摇篮”,这样可怜的人,却惹得同为奴的农民的厌恶,只是因为他什么人都不放过,他的解释是:尽自己的职责,白吃主人的饭是不行的。实际上“孤狼”是一个善良的人,滂沱大雨中抓到砍树的农民,最后还是放走了他。《两地主》中的老仆华西亚受到地主的处罚后,不仅没有哭诉,还对猎人说:“这是我活该,先生,是我罪有应得的。我们这儿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是不会受罚的。我们没有这种规矩——绝对没有。我们老爷才不会那样呢,我们的老爷……这样的老爷是全省里最好的。”还有《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中,叶尔莫莱看似生活地怡然自得,实际上被人看作傻子一般。可怜的磨坊主妇阿丽娜*蒂莫菲叶芙娜,因为做了在主人看来这是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爱上了男仆。这个悲惨的女仆被剃掉头发,换上粗布衣服,送到乡下,嫁给了磨坊主。猎人看到的她:大约有30岁,消瘦而苍白的脸上还残存着绝色的青春,一双忧郁的大眼睛。这里的生活消磨尽了她生命的色彩,她活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悲惨的女仆,还有被人当作傻子的叶莫莱尔,他们的命运被农奴主随意地玩弄,不会有人来解救他们,只能随波逐流。

除了这些农民,还有对总管、地主等人的形象描写。《总管》中的索洛夫,是一个非常丑恶的人,他所做的事情极尽龌龊,对农民巧取豪夺,还靠对主人的“忠诚”和欺诈发横财。对主人奴颜婢膝,对农民则冷酷无情。又如在《事务所》中,事务所主任的形象是:“门开了,进来了一个五十开外的男人,矮胖个子,脖子粗得象公牛一样,眼珠鼓起,还有一副油光水亮、圆得出奇的脸。”这种简直的描写直接为我们展现出事务所主任的形象,栩栩如生。

《两地主》中,已经退休的将军赫伐伦斯基,他是一个傲慢的贵族。就如总管索洛夫,对待地位低下的人盛气凌人,在达官贵人面前则马上卑躬屈膝,甚至他本人不喜欢说起他的军人生涯,因为他的将军衔并不是在作战中荣获的,而是给某位要人当副官时得到的。听说他为了讨好这位要人,竟“身着礼服,帮他洗蒸汽浴呢。”屠格涅夫用了嘲讽的语气描写出这种旧式地主的丑恶的嘴脸。另一地主,就是与旧式地主相比下来,稍具“教养的贵族”,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式地主。例如《总管》中的阿尔卡季·巴甫勒奇。这位地主风姿翩然,服装体面而高雅,住宅是依照一个法国建筑家的设计而盖的,仆役穿的是法式衣服,喜爱音乐,订阅法国的书籍、图画和报纸,女人们为他神魂颠倒,称赞他的风度。他平生从未沾惹过任何是非,这一切显得多么高雅而有教养。然而仆人费多尔只是因为酒没有烫热,就被解雇,托波列叶夫父子因为不堪忍受总管的迫害而向他告状,反倒受到这个“文明”地主粗暴的训斥,这个年轻而有教养的农奴主的真面目就暴露无遗了。地主马尔达理•斯捷古诺夫也是这种人,他“殷勤好客,诙谐风趣”,然而就是在这个风评很高的地主的宅子里,他竟然以“米希卡”,“尤希卡”之类的小名称呼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仆,而且动辄用树条抽打他们。小地主波鲁德金与霍尔和卡里内奇相处地非常好。所以屠格涅夫笔下的地主形象虽然都并不都是十恶不做的,但本质上还是一些阶级偏见根深蒂固的农奴主。

二、生动而治愈的田园风光

书中优美的语句适合欣赏与荡涤心灵。屠格涅夫用诗意而朴素的描写,带来了一幅幅优美的乡间景色。

可以在书里看到这些绚烂多彩、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屠格涅夫曾说:“我容易感受诗意。”“把生活提高到诗的理想境界。”他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技巧,将普通的景色润上一层诗意的外表,令人有一种不同的感受。例如《白净草原》中的一段描写,“在前面那些发绿的小丘上,在这一片又一片的树林上,在后面漫长的尘埃道上,在闪闪发亮的染红的灌木丛上,在薄雾底下隐隐的泛蓝的河面上——都洒满了清新如燃的晨光,起初是鲜红的,后来是大红的、金黄色的……一切都动起来了,觉醒了,歌唱了,喧哗了,说话了。到处都有大滴的露珠像辉煌的金刚石似的发出红光;清澄而明朗的、仿佛也被早晨的凉气冲洗过的钟声迎面传来,霎那间一群精神焕发的马由那些熟悉的孩子们赶着,从我旁边疾驰而过去……”,生动而传神的描写似乎将人带进场景中,场景的一次次转换又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所谓的“动静结合,寓情于景”也不过如此了。托尔斯泰就曾经说过:“他只要寥寥数笔,大自然就会散发出芬芳的气息。”不论是多普通的自然景观,在他笔下,都会有不同的诗意情怀。

虽然屠格涅夫的景色描写是诗意的,但同时又有着深刻的蕴含。例如在《树林和草原》中的描写,“你走到台阶上……深灰色的天幕上有几处闪耀着星星,滋润的微风拂过,听得见夜的隐秘而窃窃的私语声,阴暗的树木发出细小的喧噪声。仆人在马车里铺上地毯,把装茶炊的箱子放到脚下……于是你坐上车;马儿举步,车子隆隆……”这样的描写蕴含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再者,小说中所描绘的景象不仅显现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环境,更重要的,是借意境烘托而出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幽会》,描写一个地主奴仆和被他抛弃的农家姑娘的最后一次约会的场景。在秋天九月半的白桦林里,屠格涅夫首先为我们渲染出一幅大自然的优美景象,在“不很茂密的白桦树杆上突然蒙上了白绸一般的柔光”和“落在地上的小树叶忽然映射斑斓的、赤金色的光辉”,“白杨树——及其淡紫色的树桩和可以往上升的、像颤抖的扇子平常一般展开在空中的灰绿色的金属性叶子”,“正对着落日的红光,从根到梢浴着同样的火红色,闪耀着,震颤着”。密林深处,一个穿着“很显露出他讲究风趣和时髦的放浪的服装”、“系着一条两头雪青色的粉红领带”、有着“红润、鲜艳而厚颜”的脸,年轻姑娘轻轻地走来,她“对于自己的悲哀怀着孩子气的怀疑”,这时她还对这人有着期望之心。在这里,纯洁、痴情的心境,与色彩鲜明的大自然的美景浑然一体。然而,那个负心男仆含含糊糊地敷衍,一副懒散而厌倦的样子。白桦树叶发出的“不易听清楚的、昏昏欲睡”的声音,便成了这个虚伪尔令人恶心的宠仆的人品表现。终于,当薄情人丢下姑娘而去,姑娘悲痛哭泣,于是,“太阳矮矮地挂在明净的天空中,它的光线也似乎暗淡而冷落了。它们没有光辉,散布着一种平静的、差不多含有水分的光”,“一阵阵的风透过了黄色的、干燥的谷物残株,快速地向我吹来;卷曲的小树叶在这残株前面急速地飞扬起来,经过它们旁边,穿过道路,沿着林端飞舞而去……”看起来周围的景物也为之动容,体现出一种萧瑟凄冷的色调。这很自然地使人们将飘零的小树叶与姑娘的不幸命运联系在一起,而萧瑟的秋景也映衬出姑娘悲伤的情绪。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或与整个构思有关,或为了揭示作品的主题,渲染特殊的气氛,或用来表现对农民的热爱,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或成为故事的背景,总之是情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猎人笔记》中的景色描写有着丰富的描写手法。最多见的首先是拟人手法,例如《幽会》中,“只有某些地方,长着一棵孤零零的小白桦,全部是红色的或金色的,于是你可以看到当太阳突然迷离恍惚地穿过了刚刚由晶莹的雨水冲洗过的稠密细枝而溜进来的时候,这棵白桦在阳光中是多么鲜艳夺目。”拟人手法将普通的景物赋予人性化,使得表现出来的形象更具生动性。其次是比喻手法,例如在《白净草原》中,“散布的白云上面的细边,发出像小蛇似的闪光,这光彩好像炼过的银子……但是忽然又进出摇摆不定的光线来——于是欢快地、庄严地、瞬间升起那雄伟的发光体来。到了正午时候,往往会有许多柔软的白边的、金灰色的、圆而高的云块。这些云块就像许多岛屿,分布在无边的沸腾的河流中,周围环绕着纯青色的、极其清澈的支流,它们驻留在原地,几乎一动也不动。”这样的比喻手法能有利地表现出景色变换的生动性,具有画面感。还有通感的描写手法,例如《树林和草原》中的描写,“麦穗轻轻地扫过你的脸,矢车菊缠住你的脚,四周有鹌鹑叫着,马儿跑着缓缓的大步子。树林到了。阴暗而寂静。高大的白杨树在你头顶簌簌作响;白桦树下垂的长枝微微摇摆。一棵强大的橡树站岗一般立在一棵优雅的菩提树旁边。你的车子在绿油油的小路上行驶着;黄色的大苍蝇在金黄色的空气中滞留了一会,突然飞去。”屠格涅夫所有感触的大门都敞开着,每一种感觉与其它感觉相连通,他能感受到流水潺潺,树木清新,天空明朗。屠格涅夫以多种表现手法描绘出大自然的悠然风光,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屠格涅夫在本书中的描写大多是源于自身对田园自然的喜爱,纵然只是单纯地描述,但书中所包含的情感却是洋溢了出来。他笔下的景物十分具有亲切感,富有抒情性,能打动人们最敏感的心弦。《猎人笔记》描写了当时俄罗斯最黑暗的农奴制问题,但屠格涅夫仍然以最诗情画意的笔法去描绘,这体现了屠格涅夫独特的审美意趣和独特感受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以说是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典范。别林斯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在读小说的过程中,会被书中所描写的大量的田园风光所吸引,亦诗亦文,独有一番风味。此外,小说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在揭露黑暗的农奴制度上有很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卡里屠格涅夫霍尔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安娜·卡里纳及她的说明书(组诗)
说空话
恩爱
这个大童话讲猫(五)名侦探西尼·霍尔
五相无刷直流电动机霍尔容错控制策略
好老板
离子推力器和霍尔推力器的异同
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