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秘的祭奠
——西盟佤族丧礼中的“棺舞”

2018-04-01龙月婷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丝路艺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西盟动律棺木

龙月婷(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西盟“棺舞”的前世今生

佤族丰富的丧葬舞蹈是丧葬仪式中独特的对亡灵的一种祭奠,也反映着佤族人对待死亡的一种态度和佤族民间文化的发展。

1、“棺舞”的前世

佤族人的丧葬习俗认为:除非正常死亡者用风葬、信仰南传佛教的僧侣火葬外,佤族基本都用棺木土葬。[1]因此,棺材舞就成了西盟佤族中的一种民间祭奠(丧葬)舞蹈,它是佤族古代杵舞中的一种奇异类型,保存至今。“棺舞”用于丧事由来已久,它的产生与佤族先民的灵魂崇拜、祷告崇拜和“事死如事生”等观念分不开。

在民间,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就有流传着的丧葬习俗传说。由岩黒郎讲述,刘国瑞整理:传说马鬃蛇很受大家拥戴和尊敬,他死的时候大家都在他的棺材边跳舞,表示深深的悼念。后来动物们商量用什么来祭祀马鬃蛇,有的说用人,有的说用牛,最后小毛虫建议牛和人赛跑,谁输了谁做牺牲。结果人胜利了,他们高兴地在马鬃蛇的棺材旁跳舞了。[2]于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佤族都要在逝者的棺材旁跳舞,“棺舞”的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

但是佤族的“棺舞”并不是所有人去世都跳的,只有老艺人或寨子里有影响、有威望的老人去世后才表演的。在佤族的观念里有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只有正常死亡的人才能够举行服丧之礼、跳丧葬性舞蹈、入自家的坟墓。也就是说,正常死亡的人才能够由其在世亲人送其去到另一个世界与亲人团聚。佤族社会中,头人、老人的威望多源于他们先前对家庭、村寨、族群的贡献,所以为他们送行的舞蹈就是对他们生前德行的赞颂。再者,为他们送行的族人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一舞蹈,将逝者送往另一个世界能带给逝者在死后世界如同生前世界一样的幸福。因此,“棺舞”和“棺歌”是密不可分的,边歌边舞实际上是对死者生前好的德性的赞颂和死后的吊念。除此之外,非正常死亡者,不举行葬礼,没有棺材,故不能葬在公墓,只能在离寨子远的偏僻地方找个地,挖坑将人掩埋就行。

2、“棺材舞”的今生

按佤族老人的话说;“活着爱唱爱跳,死了也要歌舞相伴。”这大概就是棺材舞沿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对于每个佤族人来说,丧礼都是十分重要的生命仪式,其中丧葬舞蹈就是丧葬礼仪的重要构成要素。佤族是一个山地农耕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迁徙不定的游走状态,所以树碑垒坟失去了作用,固定的扫墓祭拜也没有,只能牢记父母死亡的日子作为缅怀死去亲人的一个重要方式。“记死”实则是纪念亲人,是一种较为可行且必须的方式,“记死”本质上也就是“记生”,记住逝者的生前和纪念与逝者的亲情,通过此方法记住逝去的祖先。因此,西盟佤族的“棺舞”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并长期流传下来的。佤族的丧葬性舞蹈中有相当数量的舞蹈是为头人与有威望的老人送行时所跳。

由于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殡葬管理制度,提倡“厚养薄葬”,简化丧葬仪式,这无疑对佤族丧葬舞蹈所依存的环境产生影响。此外,佤族人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变化也影响到丧葬舞蹈的生存。而丧葬中的舞蹈又是丧葬仪式中最亮眼的环节。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舞蹈一样包含着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内容。但是到了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西盟等佤族地区看到这种“棺舞”,说明它在佤族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二、“棺舞”的内容与仪式过程

西盟“棺舞”一般在逝者入棺前跳,一般在丧者家旁的场地上或者村庄的公共用地上进行。主持者是佤族巫师——巴猜,他通过对逝者的生辰八字和死亡日期来算鸡肋卦,看卦象选一个好的日子作为入土之日,在入土前通常要唱歌跳舞2到3天。“棺舞”从报丧开始就以击棺木伴奏进行舞蹈,直至死者下葬方停止。“棺舞”由三、四个逝者生前的好友和舞伴,以木杵不停地敲击棺木起舞,直至逝者入殓才停止。舞蹈狂放、深沉,充分表达了生者痛失亲友后的哀思。[3]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击棺者必须是成年男性,舞者则男女不限。该舞蹈表达的是对死去亲长的缅怀,这一方面表达的是对死者的生前德行的褒奖,另一方面也暗含了人们对这种死后殊荣的向往。

当有人正常去世了,一般是第三天才葬,小孩夭折后则当日葬。埋葬正常逝者时(善死),必须举行相应的丧葬仪式和活动。过去佤族认为人过世的原因是已逝去的家里人把他(她)的灵魂叫走了,他的灵魂永远离开了他的肉体。灵魂一走身体就空了即人死亡。所以在人病危或者快死亡的时候,家里人要杀猪、剽牛看卦。如卦不吉,就认为病人的灵魂已去,要给其准备后事。人去世后,拿几块半开放入逝者口中,无半开可放茶叶、盐块或糖块代替。换上寿衣,用棉线将逝者的双脚拇指拴拢,男的用白线,女的用红钱。

佤族都没有提前准备棺材的习惯,他们认为人活着备棺材不吉利。当人去世了以后(成年人),逝者家立即鸣枪,敲锣报丧,寨中人闻讯后纷纷带上物品到死者家慰问、吊丧。所以男人们带上斧头等工具上山砍棺木,择一棵木质较好的柏树或椿树将其伐倒,依死者身高断出一截,一劈两半,各半挖空,合起来,在壁上砍出一些棱角,棺材就算做好了。

当棺材抬回家后,两位老人伏于棺材两头,手举木棒使劲敲打棺材,边唱边跳。若是德高望重者亡故,旁边还有一群老人伴舞。敲打棺材表示驱除棺材上的邪鬼,祈求死者灵魂保佑家人平安,跳舞表示送别。除了“棺舞”,在是这家屋外还有中年妇女在跳舂碓舞,使劲用杵敲打碓窝边沿,便是舂米给逝者,走到另一个世界有粮食吃。另有一群男女在跳“竹杠舞”,用竹竿跳舞是为了告知死者家人已给其准备好了带去另一个世界住的房子。整个过程都是在魔巴(巫师)在引领下完成的,佤族施为丧葬仪式若是没有魔巴的引领,死了的人的魂就无法顺利地从阳界到达阴界,寨子就会失去安宁。

三、“棺舞”的舞蹈分析

以舞蹈角色划分,它是集体舞。 以舞蹈功能划分,它是丧葬舞。以伴奏乐器和主要道具划分的 ,它是“棺材舞”,本文的题目就使用这个分类定义来研究的。

1、从舞蹈的舞蹈过程和舞蹈的动作来看

整个舞蹈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击打棺材的舞者完成,他们打着节奏边唱歌边跺脚。舞蹈开始由两个成年逝者的亲友分别立于棺木两头用木杵击棺木伴奏。击棺时右手握住棺盖柄,左手按住盖面,以防盖子离底脱落。拿着木杵上下有致的击打着。这部分是负责节奏和音乐的,舞者必须是成年男性,他们舞蹈动作较小而且有力。

第二个部分由另一至二人领舞,分别站在棺木两侧,随击棺木的伴奏节奏起舞。主要舞蹈动作有走步、踱步、跨步。走步时前脚提起稍停,同时后脚垫一次脚后跟,双手自由小摆动。[4]242舞蹈动作为跺脚、摆手,绕棺,然后抬起一腿从棺木上跨过,原地踏步。笔者曾亲眼看过舞蹈,开始时另有两个人围着棺材跟着敲击声有节奏的舞蹈。他们跟着节奏先围着棺材逆时针的跳,接着唱着“棺歌”时而越过棺材,他们两个交替在在棺材上越来越去,嘴里唱的是:“你是我的亲弟弟呀,没有你谁来给我分腿呀?你最爱去山上逮野鸡给我们,你去啦,谁给我们呀?……你儿子未成家你就不管他啦,苦的还是娃娃……老祖宗呀,快来带他一起去吧,想他也是掉眼泪心里更伤悲,你去吧去吧……”(来自文化站的李某翻译)。歌曲的内容可以看出室友层次的,第一层诉说逝者为家里做过的好事,亲友念念不忘是对逝者生前为人的肯定和歌颂;第二层是对逝者的些许埋怨,逝者家里还有小孩要照顾也没能成家,他的去世是对家里的不负责任;第三层是告诉脚力祖宗让他们来带走逝者的魂,即便逝者有功有过都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逝者的“魂”要得意安息,和祖宗们在一起,接着在另一个世界好好的生活,不要来侵扰现世亲人。歌者自歌,舞者自舞,所有歌舞者均无表情。

第三部分是在场的亲朋好友在外围围成一圈不停歌舞。通过集体的力量去欢送亡魂,希望歌声越大亡魂去的越远,舞步越跳亡魂越不回头,他们三十多个人围着棺材拉手起舞。西盟始终只做一个弹动走步的动作,逆时针方向移动。沧源的动作则还有踏步、跺脚、抬腿及俯身、直身等动作。他们唱道:“不仅人们会死去,藤缠青树树会死;男女老少站起来,手拉起来唱起来。佤山达铁和达太,他俩撒网得金鱼;人畜蜂鸟都有福,他俩英名传四方。”“不必哭啊不必哭,似房巨石也会烂。”[5]

2、从舞蹈的动律来看

一个是它音乐节奏的动律,击打棺材的与他们敲打木鼓的节奏相似。木鼓祭祀中的动律,佤族人敲击木鼓,是双手各举一个坚硬的木鼓棒击木鼓,主要动作是双手垂直地上下敲击。其次,也从左右两侧敲击。敲击有轻有重,有慢有快,高明的鼓手,能敲出各种动听的节奏,充分展现他们与天神对话的内容和心情。[6]206而在棺材舞中他们用木杵击棺木伴奏,也是有情绪的,时而深沉,时而明快。人的身体也随着上下舞动,并伴随着不同的节奏走步、踱步、跨步。

另一个是它身体的动律,是源于佤族人传统娱乐的佤族舞蹈动律,佤族的传统生产规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的劳作结束后,他们常常围着火塘进行简单的娱乐,或谈天说地,或讲述神话、吟唱史诗,娓娓道来,吟唱到动情处他们会不知不觉微微甩甩肩、扭扭腰、跺跺脚,兴致高涨时,大家索性就站起来,围着火塘手拉手,上下左右来回跺脚,动作幅度逐渐加大,力度也逐渐增加,尽情欢跳。[6]207在“棺材舞”中,人们围成一圈手拉手,始终只做一个弹动走步的动作,并逆时针方向移动,也是这种传统舞蹈动律的体现。

3、从舞蹈队形来的空间分布来看

从纵向空间上看队形呈二环同心圆,由棺材为圆心,另两个舞者绕棺材为同心圆一环,外围群众手拉手舞蹈为同心圆二环。这种空间分布有主有次,使得舞蹈呈现多层次、多方位的视觉效果和情感释放。使人们对舞蹈的中心产生一种肃然起敬的敬畏和关注。

从横向空间上看队形是一个封闭的圆圈,这种圆形的舞蹈队形具有典型的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特征,有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样的舞蹈队形,例如:彝族“火把节”围着篝火跳,藏族的“锅庄”等。这种空间分布有利于人们关注眼前的事物,集中情感并集体表达。这种队形的出现也有团结一致的作用,舞者都能看到厂商的所有人所有事,可以一起跟随中间的人送魂,力量更大,圆圈舞蹈期间还可以有新的舞者加入,队伍逐渐壮大,场面震撼。跳到扬起地上的尘土,随着风远逝,好像逝者的灵魂也在歌舞中随着走了。

结语:本文通过对“棺舞”追根溯源的描述,进一步探讨了舞蹈流传至今的原因,从而分析了舞蹈的内容和风格,展现出佤族丧葬的朴实热烈之风。在面对佤族“棺舞”这样具有一定特殊时空性的民间传统,在解读时应该站在其自身所具有的对生命的文化身体去解读,这也是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与思考的,民间舞蹈艺术必定是深深根植于民族本土文化当中。

猜你喜欢

西盟动律棺木
棋事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李瓶儿、秦可卿“棺木”新解
蝴蝶与棺木
西盟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探究
评《Smoke》
工会只会做好事——普洱市西盟县勐梭镇孟梭社区工会小记
振兴发展铸辉煌腾飞佤山奏华章
——庆祝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暨第五届中国佤族木鼓节
藏族舞基本动律的教学绝招
《滇池》文学杂志在滇缅边境西盟建联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