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中国体育粉丝文化的嬗变及其原因
2018-04-01张雨曦
□张雨曦
近年来,体育粉丝效应在里约奥运会后持续发酵,引起人们的空前关注。关于中国粉丝现象和粉丝文化,前人以娱乐界粉丝研究为主,对体育粉丝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针对体育粉丝的产生和发展中的问题、粉丝与网络媒体的关系等内容进行研究,侧重于现象分析,缺乏对原因的分析。故本文以里约奥运会后的粉丝现象为例,对新媒介环境下,中国体育粉丝文化的嬗变及出现其原因进行研究。
一、粉丝文化与中国体育粉丝文化
粉丝是“fans”的音译,丹尼斯·麦奎尔认为粉丝是对媒介明星、演员、节目和文本极端投入的迷狂者。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粉丝现象借助大众传播媒体,逐渐沉淀出今日的粉丝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由粉丝的行为实践、语言符号、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文化文本等内容组成的亚文化,被称为粉丝文化。
中国的粉丝文化自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初期社会单向传播的粉丝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影响下的粉丝文化和数字化新媒体传播平台上的粉丝文化。
中国体育粉丝文化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彩色电视在中国的普及,有了较为适宜的发展环境。央视转播的1984年奥运会在中国产生巨大效应,奥运报道开始在中国受到重视,为体育粉丝的培育提供了土壤。之后在体育市场化和职业化的进程中,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体育粉丝群体的不断壮大,体育粉丝文化日渐丰富。
二、中国体育粉丝文化的嬗变
新媒介环境下,中国体育粉丝文化在崇拜对象特征、关注焦点、行为实践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并在里约奥运会后,呈现出更丰富、更具象的特点。
(一)“粉”的对象,由冠军偶像到多元偶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许海峰、李宁、中国女排等冠军,是中国体育粉丝心中的偶像,这种崇拜包含着国家主义情怀,也包含勇敢拼搏的精神对个人的激励。
进入二十一世纪,姚明、刘翔等人成为新一代偶像代表,他们既强调为国争光,还凭借幽默表达或张扬个性,更全面地诠释着对体育的追求,在粉丝心中延展了体育的内涵。里约奥运会后,“洪荒少女”傅园慧、“不懂球的胖子”刘国梁等个性鲜明者都成了粉丝追捧的对象。另外,体育明星也频频现身综艺,从体育健将转变为多面偶像,圈粉无数。
(二)粉丝关注焦点,从关注比赛结果到对偶像的全面关注
偶像发挥如何曾是体育粉丝最关注的焦点。如今,产生了被熟悉体育项目和规则的粉丝戏谑地称之为迷妹、亲妈粉等的粉丝群体,比起比赛结果,他们可能更关心偶像的外形和个人生活,但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却不比真体育迷差,场内场外都是他们的身影。
还有一些粉丝热衷于为偶像的终身大事考虑。球员帕托曾多次表白演员迪丽热巴,粉丝们就为他在迪丽热巴的微博下留言求回复。值得一提的还有“CP粉”。CP即人物配对关系(CharacterPairing)。“CP粉”倾向于将两个人想象成亲密关系。里约奥运会后,马龙和张继科就被迷妹们强行组了“CP”。
(三)粉丝行为实践,由单向接受信息到线上线下全面互动
在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主要传播媒介时,处于社会单向传播中的体育粉丝的行为实践多为关注媒介呈现的赛事,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粉丝则会通过购买球票和装备等行为来支持偶像,虽然有了短信互动的方式,但这种互动在参与度、便利性等方面都和今日无法比拟。
在新媒介环境下,除了传统追星方式,粉丝还可通过微博、网络直播平台等线上渠道与偶像和粉丝互动。粉丝群体为偶像包看台、买版面、直播打赏等多种应援方式,催生了体育粉丝经济热潮,出现了傅园慧的网络直播围观粉丝超过1000万、粉丝为张继科庆生耗资百万、宁泽涛粉丝包场等现象。
三、中国体育粉丝文化发生嬗变的原因
在新媒介环境下,新媒介技术带来的实时性和互动性、中国体育传播话语体系的变迁、粉丝对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的追求成为中国体育粉丝文化现象发生嬗变的主要原因。
(一)新媒介技术带来的实时性和互动性,为粉丝行为实践提供支持
新媒介技术在体育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体育赛事得以全方位呈现,尼尔森数据显示,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已成为中国体育粉丝获取赛事信息的最主要方式。新媒介因其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为粉丝的行为实践提供支持。“粉丝是所有媒介技术的先行实践者”,亨利·詹金斯的观点同样体现了二者的亲密性。
首先,新媒介环境为体育粉丝提供了海量信息,粉丝可以主动找到兴趣点,随时关注偶像动态;其次,新媒介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介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为体育粉丝提供了丰富的互动渠道和即时性的互动方式;第三,新媒介环境为粉丝的迅速动员集聚和社群的壮大提供了支持,有助于形成组织有序、分工明确的体育粉丝群体。
(二)中国体育传播话语体系的变迁,影响着粉丝的体育价值观
中国体育传播的话语体系与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息息相关。20世纪末,互联网传播和体育产业化等因素,使得单一的革命话语和民族国家话语演变为多元话语,民族国家话语、体育专业主义话语、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话语等共同构成了复杂多元的体育传播话语。
新媒介环境为多元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支持。新媒介环境下,公众更热衷于自由表达,粉丝的体育价值观也在多元话语体系中得以形成或重塑。这充分体现了时代在变,话语体系在变,粉丝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本解读方式也在改变。
(三)追求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促使体育粉丝积极投身粉丝活动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焦虑和群体性孤独,使人们既缺乏安全感又渴望建立亲密关系。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从体育粉丝的个体需求来看,追求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是他们投身粉丝活动的内在动因。
追求自我认同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体育粉丝追星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等投射到偶像身上,追星是在追求“理想的我”的过程。其次,粉丝之间通过组团应援等方式,容易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从而实现自我认同。正如“镜中我”理论,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
群体认同对粉丝来说同样重要。通过对同一偶像的支持,背景各异的粉丝紧密相连,新媒介环境加速了粉丝聚集的过程和粉丝群体的组织化进程。粉丝不再是孤军奋战,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趋同,拥有共同的意义符号、组织纪律,进而获得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也在粉丝活动中强化。
四、结语
中国体育粉丝文化经历了粉丝崇拜对象由冠军偶像到多元偶像的变化,粉丝关注焦点由关注比赛结果到对偶像全面关注的变化,粉丝的行为实践由单向接受信息到线上线下全面互动的变化。这与新媒介技术带来的实时性和互动性、中国体育传播话语体系的变迁、粉丝对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密切相关。
体育粉丝效应必然会加大社会对体育发展的关注,但体育明星毕竟有别于娱乐明星,相对于人气热度,如何保持竞技状态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媒体的过度曝光和粉丝的过度关注并不利于运动员的发展。首先体育部门和媒体需引导粉丝理性追星,媒体在报道中要体现职业素养,体育运动员自身更要避免过度娱乐化,莫使运动潜能淹没于资本狂潮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