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仪式舞台化的思考
——以靖西壮族民俗仪式“请娘胲”(CownghNangzHaij)为例
2018-04-01颜士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颜士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请娘胲”(CenghNangzНaix)意译为“请嫦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广西靖西市渠洋、大道、巴蒙、旧州等乡镇流传着这种邀请嫦娥下凡、和嫦娥对唱的仪式。活动当晚村民用艾叶煮水沐浴,屋前屋后用柚子叶水洒过,在村寨的空地上摆上祭品,并拿一个柚子插满点燃的香柱,插在长竹竿上树立在前,壮家俗称“朝天香”,这表示嫦娥下凡的地方,一位“仙婆”盘坐在空地中央,手持扇子,摇晃身躯,并念唱仪式音乐,借嫦娥下凡附身,周围村民用与之对歌的方式,了解明年粮食收成,并祈求生活美满安康。在“请娘胲”仪式中,音乐与整个仪式活动密不可分,是沟通人与“鬼神”之间的媒介。
一、民俗仪式活动舞台化的创新性
由于民俗仪式音乐存在的特殊性,它与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有所不同,首先在民间仪式活动本身不具备有舞台表演的形式,其次民间可能存在一些禁忌,在将其舞台化的过程中,不能完完全全将其按照民间的形式搬上舞台,要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尊重当地群众的看法,适当将其宗教成分弱化,把握民俗仪式活动及仪式音乐的内在,提炼出适合搬上舞台的形象,保留其精髓的同时结合艺术手段加以升华,这样不失本又更能让观众耳目一新。
(一)把握民俗仪式活动及仪式音乐的内在
仪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漫长且独特的发展过程,它与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等许多学科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仅仅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看,它就包含了民间说唱、民歌、民间舞蹈等丰富的内容,在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的过程中,这些仪式音乐当中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并承担着教育的功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更有甚者,许多文化的传统,就是通过仪式这种载体为人们所遵循、传承、发展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将民俗仪式活动舞台化,在时间、地点、人物、道具等方面的设定,要模拟出一个与民间相同的背景。以靖西壮族“请娘胲”民俗仪式活动舞台化为例,将节目的虚拟时间设定为农历八月十五,地点为村寨的空地上,在舞台道具的布置上,抓住特有的、具有标志性的道具,如壮家中秋节特有的“朝天香”和靖西中秋节特有的“兔子灯”来加深对舞台时间背景的渲染。人物设定为一位“嫦娥”与一群“村民”,“嫦娥”盘腿坐在舞台中间,“村民”围坐“嫦娥”四周,与之对唱“嫦娥调”,抓住民间仪式过程中特有的形体动作,如“嫦娥”手挥扇子,摇晃身躯,“村民”在屋前屋后洒柚子叶水、拉“兔子灯”等一系列动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民间仪式活动时的场面。在“嫦娥调”的演唱中,在唱腔上要把握民间演唱的特点,抓住旋律中的一些装饰音、变化音,将其中的韵味唱出来。
(二)结合艺术手段加以升华
在高校的民族音乐表演中,将民俗仪式活动舞台化,不能完完全全按照民间的形式将其搬上舞台,为了使舞台效果更加显著,节目更好的呈现,要结合艺术手段使之获得新的生命力。以靖西壮族“请娘胲”民俗仪式活动舞台化为例,在服装上,“嫦娥”作为主角,选用色彩丰富华丽而庄重的服装,来突显其身份的特殊;而“村民”整体统一服装,以简单朴实大方为主。在道具上,“朝天香”、“兔子灯”两个极具特色的道具,在外观上将其美化,来加深对仪式氛围的渲染。在人物形体动作上,将民间仪式中特有的动作,如“嫦娥”盘坐在地,手挥扇子摇晃身躯,“村民”洒柚子叶水等动作,按歌曲演唱的节奏,有律动的表现,再设置一些拉“兔子灯”的情节,以还原民间过节的场景。在“嫦娥调”的演唱中,因为民间演唱时,其节奏相对自由,将其舞台化后,节奏上要稍作规整,使观众听觉上得到更好的感受,也能使舞台形体动作得到更好的统一。如在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2017届毕业生毕业展演“溯源·续梦”中,把“请娘胲”放在晚会的“序”篇章,把民俗仪式作为整个晚会的开篇,首先能营造出一种庄重的富有民俗文化的气氛,将观众带入其中。在节目情节的设置中,首先“嫦娥”出场,盘坐在舞台中间,手挥扇子,摇晃身躯;随后一群“村民”慢慢进场围坐在“嫦娥”四周,与之对唱“下甲嫦娥调”,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之后另一波“村民”出场,吆喝众人,唱“上甲嫦娥调”,与对面村寨的村民互相盘歌问答嬉戏,“嫦娥”在一片热闹的人群中悄悄退场,节目的情节由仪式过渡到节日的气氛当中,晚会从“序”篇章渐渐进入“第一篇章”。
二、民俗仪式活动舞台化的思考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由于时代的需要,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在不断的变化,民俗仪式活动的进行场所从特定的场所发展到舞台,载体从神职人员到表演人员,功能从通神到娱人,其中的“宗教”成分都在不同程度的被弱化。在高校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中,将上述民俗仪式艺术化、舞台化,与其在民间的传承并不互相矛盾,从某种意义上看,二者反而是互相作用,互为依存的。几千年来沉积的深厚民族文化底蕴,是我们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将民俗仪式活动及仪式音乐完完全全的照搬上舞台是不可行的,首先离开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民俗仪式活动及仪式音乐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会扭曲其原有的性质,也会使观众带来误导。将其舞台化,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是我们作为高校传承者的唯一出路,把握民俗仪式活动及仪式音乐的内在特点,结合时代需求,结合艺术手段加以升华,使之生命力得到新的激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满足了观众对审视他者文化神秘美感的需求,在将民俗仪式舞台化的同时,通过舞台创新的形式向世界展示并弘扬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民俗文化,进而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