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环保纪录片的叙事分析
——以《塑料王国》为例

2018-04-01杨倩文

视听 2018年7期
关键词:废旧塑料王国塑料

□杨倩文

一、影片概述

王久良的环保题材纪录片《塑料王国》于2016年获得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新人单元评委会大奖。后来该片又入围2017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主竞赛单元。

《塑料王国》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有着30多年废旧塑料加工历史的沿海小镇。来自世界各地的塑料垃圾构成了影片主人公依姐的童年“王国”。来自美国的报纸、法国的矿泉水瓶、德国的玩具等构成了依姐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想象。四年前,依姐的父亲答应她送她去上小学,然而四年过去了,依姐仍旧在这片塑料加工厂中和她的命运抗争着。

二、选题背景

2011年4月,王久良第一次来到美国。他参观了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的一家垃圾处理厂。在这次参观中的发现触动王久良的神经,他从回收部经理的讲述中了解到,美国的许多运输成本低的废旧塑料经过初步筛选之后,第一时间装入集装箱运往了中国。

因此,当王久良一回到中国就想了解国外的废旧塑料进口到中国的情况。他来到当时国内最大的塑料加工基地——河北省文安县。那里的情形触动了王久良的神经,在那几十个村庄里有无数个小作坊,路上满是废塑料垃圾,河流里流淌着污水,空气里弥漫着烟雾。王久良通过废塑料上的文字分辨出它们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所有发达国家。“那里就像是一个垃圾联合国,中国成了世界的垃圾场。”王久良想发掘当前废旧塑料回收的现状,让更多的人能够知道废旧塑料回收在中国究竟是怎么回事。“垃圾回收在普通大众的眼里是一个美好的事情,节约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三、叙事方式

(一)环保主题

虽然环境纪录片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但它的话语地位不是或不只是赞美自然环境的美,相反,它的立场是批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纪录片《塑料王国》告诉观众,从东北到华北到华东到华南,几乎每个省都有大量的废旧塑料生产领域,并有许多小而分散的工厂。这些工厂的原料几乎都是进口的洋垃圾,片中以山东一个废塑料工业园为例,揭示了来自发达国家的塑料垃圾如何危害中国大地的环境和当地百姓的健康。

《塑料王国》记录了一个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满是垃圾的环境里而患上了黄水疮,然而另一个看上去健康的孩子则将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医用针管拿在手中把玩。其实,工人们都知道这些塑料垃圾对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危害,但他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牺牲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健康甚至生命。

这部纪录片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环境遭受破坏的现状和可能对自己造成的巨大伤害,客观真实的影像对观众具有极强的震撼力量。作为环境守护者,环保纪录片还是环境意识的唤起者和环保知识的普及者,由于中国进入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时间短,人民在这方面的知识不足,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就需要大力普及环保知识,唤起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

(二)叙事视角

主观的意思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意见,以观察者为主体,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在纪录片中,主观视角一般来源于纪录片的创作者,即镜头背后的人。然而,环境纪录片的导演通常直接参与他们的拍摄。为了向人们揭露一个事实,导演不再局限于在镜头后面隐藏拍摄,而是走到了摄影机前不断充当着自己影片中的重要角色,或成为采访者、事件的参与者,甚至成为事件的策划者直接参与到环保事件中。这种表达方式在理论上属于比尔·尼克尔提出的“参与模式(participatory)”。

参与模式中纪录片的创作者可以直接参与拍摄,并给所拍摄事件带来正面影响,它的核心就是表现创作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交流。影片的被拍摄者,可以根据自我的感受去影响身边的一切,他们在影片中的出现,给纪录片的呈现增添了“真实性”。当创作者从纪录片的讲述中离开的时候,被拍摄者则可以充当一个“真实”的人,离开镜头或者作品本身向观众进行讲述。纪录片《塑料王国》中王久良的身影一直贯穿始终,他直接与被拍摄者进行交流,并将这些谈话剪辑到纪录片中,以第一人称视角向观众讲述这个地区的塑料行业以及塑料行业所带来的污染情况。虽然《塑料王国》是以王久良的视角进行讲述,但是他的思考和疑问也反映出观众心中的疑虑,这样一来反而弱化了叙述的主观性,增加了观众心理上的接近性。

(三)叙事结构

1.主线、副线交织

《塑料王国》从叙事的线索来看,采用的是复线结构,以老郁和彭两家的塑料生意为主线,以周围居民的生活条件为副线,故事化地讲述了这个地区的塑料行业发展情况。

为了进行纪录片的拍摄,从2012年到2014年,王久良生活在老郁和彭两家人的世界里,故事也是围绕着这两家人展开的。主人公老郁是中国沿海某地区一家废旧塑料回收作坊的作坊主,彭是他的作坊里的雇工。他们两家人靠“塑料”为生:把回收来的废旧塑料分类、清洗、造粒,然后再卖出去。废旧塑料回收作坊是他们的工作阵地,也是他们生活的栖息地。包装袋、海报、快递单、腐烂发霉的牛奶盒、医疗回收垃圾……这些废旧塑料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全部。老郁还不到三十岁,但他却自称是“老农民”。长久的回收经历让他可以把造粒之后的塑料放进嘴里,用牙齿轻轻地咬,判断它的材质。经济条件的限制让他即便身体不舒服也不敢去医院,怕查出病症之后会带来巨额费用。虽然在一起工作,但是老郁对彭一直没有什么好感,因为彭既不能让家中的孩子去上学,又爱喝酒。彭的妻子在作坊旁的菜地露天产下家中第五个孩子。十天之后,还是在垃圾堆旁,趁着分拣的间隙,彭的妻子哺乳那个出生没几天的新生儿。

在《塑料王国》中,从头至尾,创作者王久良没有提出过“污染”两个字。但当人们看到年少的依姐在废旧塑料加工厂中,站在分拣垃圾旁,用漂洗塑料的污水洗脸时,一切就不言而喻了。

主线的故事化的叙事方式相比于简单记录两家人的生活而言,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观众会随着故事的发展,为依姐能否上学而担忧,为他们的低收入而感到着急,牵动观众的情绪。

2.表层、深层递进

结构主义要求研究者透过表层结构去分析深层结构。纪录片《塑料王国》开篇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组镜头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的生态中心垃圾处理的画面,从表层结构来看,表现的是他们处理生活垃圾的过程,从深层结构来看,其强调的是这里只处理简单的生活垃圾,而像一些金属、塑料则运往了中国。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处理的垃圾种类多且具有一定的污染。

通过运用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比较分析,可以确定结构主义叙述学的表达是以表层结构为基础,再通过深层结构组织起来的。纪录片作为最常见的叙事文本之一,表现出最具代表性的叙事技巧。因此,叙事结构可以通过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个是历史向度的表层结构,一个是共时性向度的深层结构。

(四)情节设置

1.悬念的设置

《塑料王国》的开篇没有直接拍摄中国塑料处理的画面,而是通过拍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的生态中心垃圾处理的画面,以及对回收部经理丹尼尔的采访来引起大家的疑问。

采访中丹尼尔介绍:“这里处理的是典型的居民生活垃圾,像玻璃和旧金属这样比较重的垃圾我们一般就近处理,而像塑料毫无疑问就流向了中国市场。”

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去中国?”

丹尼尔回答:“中国的市场实在是太好了,中国的买主能提供两倍以上的价钱。”

这段采访过后,“塑料王国”的标题才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的买主去提供两倍以上的价格来购买这些塑料垃圾呢?中国会如何对塑料进行处理呢?观众会带着这些疑问继续观看。

《塑料王国》中最大的悬念就是“中国的买主为什么能提供两倍以上的价钱”。围绕着这个悬念,王久良在叙事上用几个小悬念将故事串联起来。通过不断穿插的多条叙事线索延宕叙事进程,愈发使观众对这个故事的迷底的揭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个充满悬念的氛围中,王久良通过对两个家庭的故事的讲述、周围居民的感受,穿插多条线索进行铺陈。在不断延展的叙事进程中,冲突进一步强化了纪录片的悬念特点,引领观众一步步跟进。

2.前后画面的对比

《塑料王国》中采用了两组十分有代表性的对比。

第一组,依姐在分拣垃圾的时候翻到白色的不明粉末,也许手碰到之后就会有危险。记者及时制止她,不要用手去摸。在记者的提醒下,依姐将白色粉末丢到了一边。在医疗垃圾堆旁,孩子们拿着塑料针管吸吮塑料针管里面的水,有的孩子直接将手深入废弃的医用手套,将手套吹得像气球一样去“打怪兽”。

此刻画面切换到塑料分拣厂老板的特写镜头,记者说:“咱在分拣时也会遇到危险。”他回答:“也没有什么危险,都很注意安全这些人。”此时,我们就看到分拣厂的员工指着自己的手说:“我这个手老是扎的疼。”

这样前后三个场景的对比,直接展示了塑料分拣过程中的危险,从老板回答问题时一直低着头回避镜头,就可以看出他们自身也知道这是危险的,但是为了生活,不得不从事这样的边缘化的行业。

第二组,塑料水洗完之后,是造粒。其工序就是将废旧的塑料进行加热熔化,拉成面条的形状,再切成一粒一粒的,最后就形成了再生塑料颗粒。在对废旧塑料进行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浓浓的烟雾,当周围两千多家塑料加工厂同时工作的时候,整个区域一片灰蒙蒙,宛若地狱。人们从烟下跑过,村民说:“这些塑料有毒,闻着这味就有毒。”

收割机在收割着田地里的粮食,记者问一位妇女:“你觉得当地的塑料行业对你们种粮食有影响吗?”妇女回答:“我们都是地下水浇的,地下水没有污染。”

接下来,画面就切到人们买水的情景,买水的村民解释说:“地下水污染,不能喝,一个月买水就需要花掉十五六元。”遇见王久良的那天,她买了两桶水一共是4块钱,而这也是赊账的。

在这三个场景中,王久良都没有主动提到“污染”这两个字,而村民们每次都主动提及“污染”,可以看出“污染”一直以来都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当我们看到老奶奶没有钱都要赊账买水喝时,我们就明白了当地的塑料行业带来的危害。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王久良发现,有的乡是癌症高发区,有的村是心血管疾病高发区。甚至当他采访一位农妇关于同村人的患病情况时,农妇回答说,“你不要问谁患病了,你应该问谁还没患病。”

《塑料王国》通过采访者前后不同的回答和态度的对比,深刻反映出河北这一小镇为了塑料产业所付出的深刻代价。

3.音乐的渲染

《塑料王国》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组镜头是,黑夜中大妈们跳着广场舞,而此时响起了童声合唱的音乐《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画面一切,黑夜中塑料燃烧的火堆,分拣垃圾工人的孩子们正蹲在火堆旁玩耍,他们背着光变成了黑色的阴影,“哇哈哈哇哈哈,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欢快悠扬的童声合唱配以孩子们玩耍的恶劣环境,让观众看得触目惊心。这不仅仅表现出了创作者对当前环境的忧虑,同时也展现出塑料行业所带来的问题急需解决,深化了这部纪录片的环保主题。

四、结语

王久良的环保纪录片《塑料王国》将镜头对准了河北的一个小镇,展现了工业文明之下的种种不堪景象。人们为追求经济的利益而失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之情。然而,当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垃圾污染严重这些情况来临的时候,人们又在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当前中国的环保纪录片发展繁荣不仅是因为大众对环境保护的注重,更是因为有一大批充满良知的纪录片创作者在坚持传播环保意识。中国环保纪录片已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和叙事技巧,独特的叙述形式让中国环保纪录片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猜你喜欢

废旧塑料王国塑料
地下王国
逃离鼠王国
建立新王国
裂化生活废旧塑料与SBS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对比
塑料也高级
废旧塑料循环利用4大研究方向
生活废旧塑料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
一种废橡胶与废旧塑料制备弹性地垫的方法
塑料
黑白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