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学习共同体” 实现语文教学新转变
2018-04-01刘颖
刘 颖
“学习共同体”又称为“学习社区”,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的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我校生根发芽,现在已经由理念变为教学实践。这场教学改革以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等为基础,并在余文森教授和台湾同行的指导下进行。目前,接触和实践“学习共同体”已一年有余,笔者和同事在实践中感悟摸索,从怀疑到坚定,真切地感受到“静悄悄”的共同体课堂充满无限的魅力。在此,笔者以为福建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执教的教学观摩课《数星星的孩子》为例,浅述实践“学习共同体”所带来的教学上的四个改变。
一、优化师生关系——平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纵观我们的课堂,最为常态的就是学生整齐面向黑板,无形中造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没有课堂上平等对话的形式基础,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很难改变。
人教版第四册《数星星的孩子》是一篇优秀课文,将人物描写、学习科学知识、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如何做到保留传统课堂的优势,又能有所创新?笔者结合日本佐藤学教授的“学习共同体”理念,先在课堂环境上做了两个改变:第一,将课桌摆成U型,教师在教室中间授课。教师和每个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可以毫不费力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细微的变化。学生在发言、交流时,能看到大家的表情,“面对面”让学生更直接地体验到倾听自己发表见解的除了教师,更主要的是伙伴。第二,努力促成同桌两个成为学习伙伴。佐滕学先生曾在《学校的挑战》一书中提到:“我考察过无数的课堂教学,小学1—2年级的课堂能够有效地发挥小组学习作用的极为罕见。确实,在加拿大、美国和芬兰等国的学校里,我十分欣赏小组学习在小学1—2年级也能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不过,这些都是只有十五名以下学生的课堂,而且是1—2年级学生一起学习的复式教学班的课堂。”残酷的现实条件摆在笔者眼前:班级人数56人,不是复式班级,怎么在低年级的课堂创建“学习共同体”?
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创建“学习共同体”的障碍,主要源于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对学生的合作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对同伴的学习漠不关心。找到症结,就可以对症下药。笔者做了很重要的三件事:首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性别编排学生的座位,尽量男女搭配,以便激活“共同体”的思维。接着,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和同桌是“共同体”,是“双胞胎”。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需要两个人一同配合着完成,荣辱与共。最后,教师变身“观察员”,关注“共同体”的学习情况,及时评价。当学生两人有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开始学习时,此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成为“观察员”,发现“共同体”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在班级中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久而久之,低年级学生就会明白怎样做才是对的。“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两人观点不一或者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争执不休,这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是常见的。作为观察员的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介入两个人的学习中,引导学习,让学生之间彼此认同,学会配合,互帮互助。完成了以上三件事,学生对于“共同体”的认识也得以加深,在学习实践中,两两合作也成为一件极为自然的事情。《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面对几十个学生组合而成的大教室授课,学生的差异问题光靠教师一人,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有利用差异,生生互补,促使学生之间成为学习伙伴,互学互惠,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差异,共同进步。
二、转变教师地位——让位于学生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科书的处理,其责任在于在课堂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这是佐藤学教授一再强调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这节课上,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设计了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挑战学习的机会。比如,识字这一环节的教学,对于已经接受一年多识字训练的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有一定的识字量,而且还有自己的识字方法,本课的识字是教学的重点,但已不是难点。教师先出示注音的生字让学生同桌互读,接着去掉拼音认读,再将易读错的汉字藏于课文长句子中让学生练习朗读,最后将没有注音的生字和长句子同时出现,让学生互为“小老师”检测掌握情况。检测也是充满挑战的,在学生的学习单上我设了两个等级,字、句一次就读对的,将得到“100分加星”;如果读错了,也不要紧,让“小老师”负责教会同伴,然后在“100分上”打钩。看似简单的环节设计,却有效调动了学生挑战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就这样,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挑战中,学生轻轻松松、扎扎实实地认识了本课的生字。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笔者在《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运用动词说话环节,将学生引入更高层次的挑战性学习中。在入情入境地朗读张衡数星星的句子中,学生积累了张衡数星星时的动词后,教师趁热打铁,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之间达成共识:张衡数星星可不是仅仅像课文中所写的那样:“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张衡对星星如此热爱,如此痴迷,没有奶奶的陪同,只要在有星星的夜晚,他肯定还会去数星星。也许会和不同的人,也许会在不同的地方数,甚至数星星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凭借多媒体的优势,一张张数星星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丰富了学生脑海中对张衡数星星的画面的认识。此时,学生思维的闸门瞬间打开,个个不吐不快。然而,教师却不着急,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学习要求:“请把你想到的,同桌两人互相交流,注意听听同伴是不是用上了之前积累的动词。”交流后,学生的表达各不相同。
生1:夜晚,张衡会和小伙伴们坐在小河边,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仰着头,数着天空的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
生2:一天夜晚,就剩张衡一个人在家。他站在自己卧室的窗前,推开窗户,仰着头,指着天上的星星,两颗两颗地数,一直数到几百颗。
生3: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夜空中。张衡舒服地躺在吊床上,一手枕着后脑勺,一手指着天空数星星,不知不觉,都数了好几百颗了呢!
就这样,由词语到句子,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模仿课文的语言,两两交流,互动评价,表达逐渐丰富多样,学生对张衡这一人物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深刻。最可喜的是,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是在以往课堂上看不到,也未必能做到的。
三、简化教学流程——促思
当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高耗低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教师讲得多,学生实践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习共同体的运用让核心问题引发下的课堂更重实效。
1.减少教学环节。结合本课课时特点,笔者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识字——从字到句,同桌合作,识记生字;品味——聚焦重点,反复涵泳,运用动词;写字——直奔难点,同桌互助,共同提高。
2.减少细碎问题。教学环节聚焦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交流、思考、实践。在识字教学环节,重点通过同桌之间互读、互听的实践,识记本课生字;在品味教学环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与课文语言接触,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学会运用动词表达;在写字教学环节,重点解决难写字“数”的写法。此时,一改往日教师教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先实践,带着体验与同桌交流写好“数”字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发现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写“数”时女字的横不能出头;“数”字左右同宽;“数”字的左右两边是写在竖中线的两边;“数”字中“米”的书写要特别注意,它的撇、竖、点的收笔成一条斜线。
光说不练假把式。教师引导学生书写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之后师生共同分享书写经验。学生再次书写“数”时,下笔更加自信,字也更加美观、工整。这样的改变,有效调动了学生学写汉字的积极性,学生练中思,听中思,思中练,随着实践时间的增加,分享也层层深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随之提高。
四、关注学习习惯——导听
倾听,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总目标之一,也是“学习共同体”中极为核心的培养任务。“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倾听能力培养起来,课堂的言语表达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这类话都出自《静悄悄地革命》一书。
纵观课堂,不难发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倾听”的关系若没能在学生中建立起来,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是不可能产生的。但是,要形成倾听的关系光靠“注意听”三个字是远远不够的,应将“听”的训练贯穿始终。
1.教师示范听。教师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自始至终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做出应对,给学生榜样的力量。
2.安排训练听的环节。(1)听故事想画面——“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故事,边听边想象,你就能看到画面”。(2)当“小老师”,听同桌读生字——“课文中藏着不少生字呢,请你小声地读两遍给同桌听。不会读的地方可以请你的同桌帮帮忙”。(3)听同伴表达想法——“听得非常认真,你一定记住了什么?悄悄地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
3.明确听的要求。检测识字情况时,提出的学习建议是:“其他学生仔细听,看看他们都读准字音了没有?”“对面的小组,可要认真听,如果他们都把生字的字音读对了,你们要在第一时间响起你们的掌声。”学生尝试学习运用动词进行表达时,提出听的要求却是这样的:“伸出你的小手,数一数,你的同伴一共用了几个动作的词。如果你的同伴忘记用上动作词了,你可一定记得提醒他哦!”“全班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同时也数数看,他在说的时候是不是用上了今天积累的动作词。”交流写字小窍门时,则强调:“同学在分享的时候,请你眼睛看大屏上的这个‘数’字,边听边想,你就能听明白,他想和大家分享的书写秘诀到底是什么了。”明确的倾听要求似珍珠一般散落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静悄悄的课堂中,聆听到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激荡的是深层次的思维碰撞。
回顾实践过程,“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柔软的”“安全的”,它给予学生更多的平等、自信。“学习共同体”极具实践性,它让学习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心智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他们投入且快乐,深思促交流,学生的真实学习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课堂风景。也许,这样的课堂离佐藤学教授所说的“润泽的教室”还有距离,但我坚信,只要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定会“走进”润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