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天下》中的“齐物”问题

2018-04-01

思想与文化 2018年2期
关键词:惠施齐物道家

《庄子》内七篇,庄学精义所在。而纯乎其纯、庄之为庄者,当在《逍遥》、《齐物》二篇。盖《逍遥》,庄之境界;《齐物》,庄之见地。《养生主》以下,则曼而衍之、大而化之,糅道术、玄言、外王于一。《齐物》之说,尤为庄学之要。阐之者固据此表彰,排之者亦以此非议也。[注]“故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而庄周强要齐物,然而物终不齐也。”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 《二程集》,北京: 中华书局,2004年,第32—33页。而《天下》则曰:“彭蒙、田骈、慎到……齐万物以为首。”[注]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天下篇》,北京: 中华书局,1987年,第292页。《吕览》、《不二》篇亦曰:“陈骈[丁按,即田骈]贵齐。”[注]吕不韦编,许维遹集释,梁运华整理: 《吕氏春秋集释·不二》,北京: 中华书局,2009年,第467页,下同。而《天下》径直谓彭、田、慎“不知道”。虽概乎尝有所闻,于道则实不知也。此篇各家判辞,未有如此严峻者。傅斯年尝据此揣测,《齐物论》为慎到之作,今人多不从。[注]傅斯年: 《谁是〈齐物论〉之作者?》,《傅斯年全集》第三卷,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63—275页。然则庄生之齐物,与彭田慎之齐物,必有所异。其语虽似,其旨则非。恶紫夺朱,故判辞尤严也。齐物必有其方。齐物之别,即方术之别也。盖《天下》所议者,自墨子、禽滑釐以至惠施,凡六家十一子[注]《天下》之于儒家,盖即所谓“论而不议”者。又百家之中唯附惠施于庄子之后。此皆不无深意焉。,俱有其方术,而应物之道各异。[注]参见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8页。陈云《天下》区分百家,在于对物之态度,其说甚是。仍更需推进,其实非百家对物之态度,而是百家各以“一”自居,百家各自之“一”对万物之态度,乃有区分。借此区分把握庄学而已。如惠子十事,首出“大一”、“小一”之说,而《天下》犹责之以“逐万物而不反”。盖惠子十事,逐次而举,以“一”与万物彼此对待,表一之法实同于表万物之法,此则实已列“一”于万物之中也。故惠子之论“一”,即是逐万物也。《天下》谓惠施“其道舛驳”,此之谓也。由诸家之应物,反察诸家之道术,非独能定庄生陈骈齐物之别,尤能定道家诸派之别也。非独能定道家诸派之别也,尤能定道墨之别、庄惠之别也。道术虽裂,其意所在,无非天地万物、神明百姓。[注]参见《庄子集解》,前揭,第287页。然则道、物之间,理蕴之所在,道体之大用也。本节以此明道家,下文亦以此明儒道之别。

《天下》曰,古之所谓道术者,皆原于一。而天下大乱,道术乃裂。百家各有所明,而不能相通。不赅不遍,皆一曲之士也。《天下》以为百家之曲,在“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88页。。此处“察”与“判”、“析”义近,犹“散”也。[注]王叔岷撰:《庄子校诠》,广州: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8年,第1302页。一即全也,曲则隅也。古人全,而百家曲也。百家之曲,在以判、析之术以散其全也。此于惠施,固昭昭可见。然而陈骈齐物、宋尹均平,其于万物,似能等量齐观焉,何尝判析?则《天下》之意,以为包而不辨、等量齐观,非真全也。《天下》又云: 百家既判析天地万物,分散古人之全,故“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88页。“纯”犹全也。[注]《庄子校诠》,前揭,第1303页。百家原出于一,各得一偏。然而往而不反,则愈行愈远。天地、古人之全必失于后世。然则《天下》一篇,即反百家之学,原道术之一。然则反即合矣。《天下》篇末,慨叹惠施“散于万物而不厌……逐万物而不反”。[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99页。反即能合。反万物,乃能见道之一也。盖“惠施多方……其道舛驳……历物之意”[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96页。。遍说万物之意义[注]参见《庄子校诠》,前揭,第1352页。,然道不能一,驳杂多方而已。庄惠之辨,庄子皆就惠施之事,反万物原道一也。反则合,判惠施与判百家同。于百家,即其学而反也。于惠施,即万物而反也。即其学而反,庄子门人亦可。即万物而反,非庄不办。故《天下》必置惠施于庄子之后。盖惠施唯析万物之理,无一贯之道,乃至不能原之以古人道术,唯有救之以庄学。百家则各有其方,虽仅得古道术之一隅,然不为无根。是百家之学,有道有物,各有所曲。就其偏,反其学则可。惠施之学,析万物、判天地,故不见道之一矣。庄生之学,即万物,而见道一者也。唯庄生能破惠施,亦唯惠施之名理,能为庄生斧正之“质”。

故《天下》之精微处,唯在道与万物之关系,以此别诸家同异,明诸家得失。《齐物论》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0页。此说后世注家每不得解,其实论即伦也,赋伦类也。议即义也,断所宜也。《天下》于邹鲁缙绅之士,盖论而不议也。于惠施,盖议而不论也。他篇于惠施亦颇有辩。于百家,则有论有议而不辩也。惠施以外,《天下》所议者,有墨子及禽滑釐,宋钘与尹文,彭蒙与田骈、慎到,关尹与老聃,庄周,凡五家十子。后世定诸子百家之名,多从《论六家要指》、《汉书·艺文志》等。据此,墨禽固为墨家,关尹老庄固为道家。至于宋尹、彭田慎则有歧说。非但学者之间有异说,传世分类,与《天下》大相径庭。《汉志》以尹入名家,宋则入小说家。田骈入道家,慎到则入法家。近人则又有异说。郭沫若则以宋尹为《白心》等《管子》四篇著者,又归入道家。[注]郭沫若: 《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7页。冯友兰先从郭说,遂以宋尹、彭田慎、关老及庄周并为“道家发展之四阶段”[注]参见冯友兰: 《先秦道家三派的自然观的异同》(1959年),见《三松堂全集》第12卷,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28—429页。。后又以宋尹为墨家分支,然仍置彭田慎于道家。[注]参见冯友兰: 《论先秦早期道家哲学思想》(1962年),其关于宋尹学派的判断有变动,但仍以杨朱、彭田慎、老、庄为道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见《三松堂全集》第12卷,第447、450、455—456页。蒙文通则反是,先以田骈等仅邻于道家,然与老庄终有别。后则将宋尹彭蒙田骈皆归诸黄老道家。[注]蒙文通《杨朱学派考》以为田骈、接予等唯邻于道家,然不绌仁义,终与老庄有别,以之为道家则后师之误。参见蒙文通: 《古学甄微》,《蒙文通文集》第一册,第247—248页。而其《略论黄老学》,田、接艺文志列为道家,蒙以为田、接为北方道家,或更确切地列为“黄老派”,参见《蒙文通文集》第一册,前揭,第269—274页。今人虽亦持宋钘为墨家别派论,然仍强调余子皆有黄老背景。唯不宜合论。非但宋尹固然不可合论,田慎亦有分别云云。[注]参见白奚: 《稷下学研究: 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38、196、202页。要之,后世之说虽歧说纷纷,两处则全同。一,以入汉之后百家之名绳墨《天下》诸家;二,于《天下》之并类,实不赞同。此两处实一处耳,即未以《天下》之说议论百家也。此于后世文献分类固有益处,然实非读《天下》之法。《论六家要指》以下,皆以有助乎治、有出于王官为百家分类之准,此仅《天下》之末端耳。《天下》固无名家、法家,实亦并无所谓道家、墨家。故当以《天下》论《天下》,而不可以《要指》、《汉志》论《天下》也。以其同者观之,非但宋尹近道,即墨禽亦有所存乎古之道术也。以其异者观之,《天下》所重者,庄生与关、老微妙之别也。故《天下》固有自身之脉络伦类,绝不同于马班。此即古人道术之全而一,今人方术之曲而多。而道术之广大而精微者,唯道与天地万物之关系耳。《天下》所述六家,即以此为论、议之则。

《天下》之议百家,以墨子及禽滑釐繋首。《吕览·不二》云:“墨子贵廉”。《天下》则议论其何以贵廉。曰:“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88页。“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此即所谓“廉”也。古之道术固有在于是,然而古之道术未可遽同于是也。此用也、末也、备急也,而墨禽以之为体也、本也、常道也。故《天下》议墨子之道曰:“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89页。王先谦注曰:“觳者,薄也。”[注]同上。此非言丧礼之薄,而言其道之薄也,言墨道不能化育万物。非徒其人不靡万物,乃因其道,万物自薄自陋也。贫瘠不能化育固非天道,“反天下之心”而“难行”亦非圣人之道。唯能救世之急,于古人之全亦窥其一端,故《天下》许之以“才士”。

次及宋、尹。《天下》论之曰:“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91页。此宋、尹道术之原,固无可非议。郭沫若仅以“白心”二字判宋尹为《管子》四篇作者[注]参见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揭,第157页。,终是向壁虚构之谈。《天下》之意,此是古道术所在,非发自宋尹也。《管子》白心之说,其要在虚在静,而非“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人我之养,毕足而止”。[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90页。《人间世》有“虚室生白”[注]《庄子集解》,前揭,第36页。之说。荀子有“虚壹而静”之说。[注]参见王先谦撰: 《荀子集解·解蔽篇第二十一》,北京: 中华书局,1988年,第395—397页。较之宋尹,庄、荀不于《白心》篇更近耶?故“白心”固为宗古道术者之所同欲也,而其方可殊。郭氏之说虽差,其拈出“白心”二字则极是。宋尹之治天下也,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为人多,自为太少,与墨禽几不可辨,乃至后世多以宋子为别墨。然而宋、墨究竟不同道,其别即在“白心”。墨禽无心术可言,徒“以绳墨自矫”,而“反天下之心也”。而宋尹之道,其体在白心,其用在均平。心容万物以平之、调民情欲以和之而已。《天下》云宋尹“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郭象注曰:“华山上下均平。”[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91页。按,此主表均平之心,亦可表均平之制。[注]参见《庄子校诠》,前揭,第1322页。别宥,犹《吕览》之《去宥》也。谓“分解心之所宥也”[注]同上书,第1322页。。“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者,王先谦引成疏曰:“每令心容万物,即为此容受而为心行”,解之曰:“言我心如此,推心而行亦如此。”[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91页。王叔岷从之。[注]参见《庄子校诠》,前揭,第1324页。上引数语,语语及心。则宋尹之道,其要在心矣。犹补墨道以心性学、工夫论也。墨禽“不靡于万物”,盖其道薄也。宋尹“不饰于物”、“不以身假物”、“见侮不辱”,盖“以情欲寡浅为内”而荣辱为外也。即以为心本寡欲,于物寡求。荣辱奢华,非出自内,皆累于俗,为心之所宥,去之则可。故此道可周行于天下也。遂“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91页。。“聏”,“‘和也’,聏和万物,物合则欢矣”[注]同上。。郭注:“强以其道聏(令)合。”[注]《南华真经注疏》,前揭,第611页。“置之以为主”,马其昶注曰:“置合欢之心以为行道之主也。”[注]《庄子校诠》,前揭,第1324页。宋尹强推其道周行天下,盖以为人固情欲寡浅也。荀子《正论》云:“以人之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故赏以富厚而罚以杀损也,是百王之所同也。”[注]《荀子集解》,前揭,第345页。冯友兰引荀卿此说批评宋子,更云,道家皆曰寡欲,而非以为欲固寡浅、在人皆寡浅也。[注]参见冯友兰: 《论先秦早期道家哲学思想》,《三松堂全集》第12卷,前揭,第453、454页。又,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91页。冯说是。宋尹于道术非无所窥也。宋尹之过,不在其白心之道,而在强以此道均平天下。“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心不齐而强齐之。故宋钘、尹文以心齐人者也,彭蒙、田骈、慎到盖以道齐物者也。齐人者近墨,齐物者近庄。近庄者似是而非,故《天下》辟之尤力也。

《天下》云:“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不党无私者,非因彭田慎如宋尹有白心之术,而因其有观物之道。宋尹强推其道,盖先有人己之别而后齐人者也。彭田慎于万物无所择取,齐物己,故一任外缘,毫无专主。“无主”即无所偏主[注]参见《庄子集解》,前揭,第292页。,含无己之意。于己无所偏主,盖因于万物皆无偏主也。“趣”,即“取舍”之取。取物不两与“于物无择”意通。盖两即有择矣。故不起知虑,趣物无二,即彭田慎之所宗也。此即所谓“齐物”。故《天下》谓三子:“齐万物以为首。”王先谦引宣颖曰: 以齐物“为第一事”[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92页。。王叔岷引奚侗曰:“首借为道。”[注]《庄子校诠》,前揭,第1330页。后说为是。盖《天下》引三子之说:“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92页。故知三子以齐物为道。而其所谓齐物,即所谓“包之而不能辩之”。“辩”同“辨”。[注]《庄子校诠》,前揭,第1330页。《齐物论》曰:“有分,有辩。”王先谦注曰:“分者异视,辩者剖别。”[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0页。故包而不辩者,抹其差异、无所分别也。道无遗者,谓道之全也。道全者,盖因无所不包,无所择取也。道齐万物即道包而不分,故无所择取。有选则有不周,有教则有未达,皆有分而不齐也。唯并包为一、无所择取,是三子之所谓“道”也。然则《天下》既云百家“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而三子之道,包而不分,一无判、析,何以《天下》反责之切也?

后世学者多以为慎到法家,彭、田道家,谓三子不宜并派合论。然法家有从儒家转出者,亦有从道家转出者,慎子即由道转法之枢也。而其转也,必于道有其传承、见地。盖法家亦贵齐也。此齐非庄生之齐,乃田骈之齐也。有以道齐物,方有以法齐民。其道与物无择,其治乃不尚贤。慎子有齐物之道,乃有齐民之法。因其齐物之道近于彭田而合论之,《天下》无误。《慎子》[注]传世残篇有辑本,参见许富宏: 《慎子集校集注》,北京: 中华书局,2013年。多遗齐民之法,《天下》乃存齐物之道。曰:“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此慎子齐物之纲也,条条与庄学似近而实远,乃至后世有以《齐物论》属慎到者。此处不揣辞费,略考庄慎朱紫之别。

慎子之所谓弃知去己者,乃效无知之物如土块,故曰“块不失道”[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93页。:“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93页。王蘧常引《淮南子·道应训》“慎子曰,匠人知为门,能以门,所以不知门也,故必杜,然后能知门”解“弃知”,误。刘文典: 《淮南洪烈集解》,前揭,第414页,弃知,误。此处不言弃知,而言知闭不知开,不足以知门之。王蘧常著: 《诸子学派要诠》,北京: 中华书局,1987年,第28页。,“推而后行、曳而后往”,决然无主,一顺外力之迫,即其所谓“缘不得已”。所谓“泠汰于物,以为道理”者,《庄子校诠》解曰:“泠汰”盖沙汰,即清澈于物、使归于一,犹弃知去己乃清澈于己耳[注]参见《庄子校诠》,前揭,第1331、1332页。。《校诠》此解近之,而尤有未彻处。既效无知之物而不建己,则无所谓物、己之别。清澈归一、包物包己、物物无别、物己无别,此真齐物、真泠汰也。弃知去己、缘不得已、清万归一,语语皆近《庄子》,何以《天下》讥之以“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斥之以“不知道”耶?[注]参见《庄子集解》,前揭,第293页。

庄子虽屡言弃知、无知、吾丧我、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等,其意非效法木石。钱基博引老子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之语,证老子与慎子异。王蘧常称引之[注]参见王蘧常: 《诸子学派要诠》,前揭,第30页。而王先生前又引老子绝圣弃知说注慎子所谓弃知[注]参见王蘧常: 《诸子学派要诠》,前揭,第28页。此则彼此抵牾矣。此非老子之抵牾,盖注家之抵牾也。老子“弃知”,盖“弃智”也。《老子》第十九章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河上公注弃智曰:“弃智惠,反无为。”[注]《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前揭,第75页。王弼注之曰:“圣、智,才之善也。”[注]《王弼集校释》,前揭,第45页。而慎子所弃,盖知觉性灵也,固同于死人、土块。即令等视知、智,亦不必引钱基博迂远之注。何必《老子》,《庄子》多篇已及知无知之微。兹唯引《逍遥》、《齐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文繁不注,而上所引之“知”非庄所欲尽弃者,明也。庄子弃之、无之者,小知也。大知、小知,王先谦引唯识名相解曰,“此智识之异”[注]《庄子集解》,前揭,第11页。故“无知”有两义,一曰回小向大,转识成智,默照而神契。契于道体故无分,遍应诸用故分明,无动无静,即动即静。二曰果无了别,愚痴如木石,迫外力而动,如飘风、如落羽、如磨石。庄学,前者;慎学,后者。故慎子曰“块不失道”,非如注者所云[参见王叔岷撰,《庄子校诠》,前揭,页1335],同乎《知北游》所谓“(道)无所不在……在瓦甓”也。慎子之意,道并非无所不在[郭象曰,慎子之意“道非遍物也”,《南华真经注疏》,前揭,页614],唯无知之物如土块者方得道也。故郭象注曰:“夫去知任性,然后神明,所以为贤圣也。”成玄英疏曰:“夫得道贤圣,照物无心……今乃以土块为道,与死何殊?既无神用,非生人之行也。”[同上。]此慎子弃知说之误也。

慎子之“缘不得已”说,历代注家多语焉而未精。成疏曰:“机不得已,感而后应。”[注]参见《庄子集解》,前揭,第613页。王先谦注曰,“而因必不得已”。此盖皆未得“缘”字之意。王蘧常引《庚桑楚》“欲当则缘于不得已”注之[注]《诸子学派要诠》,前揭,第28页。,王叔岷同引《庄子》他篇疏之[注]《庄子校诠》,前揭,第1331页。。此注例是,然二先生亦不能据此别庄慎之道。《庄子校诠》且引《淮南》、《吕览》证之[注]《庄子校诠》,前揭,第916页。,故“缘”意为“顺”,确然无疑。成疏于《庚桑楚》文句,解“缘”为“顺”[注]《南华真经注疏》,前揭,第462页。,亦是。然前后不一。其解《庚桑楚》曰:“又须顺于不得止。不得止者,感而后应,分内之事也。如斯之例,圣人所以用为正道也。”[注]《南华真经注疏》,前揭,第462页。而于《天下》慎子弃知、无知处,则郭、成又责之以非圣贤之道。《天下》云“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前后为一句。何以前言为圣贤所笑,后言乃圣贤之道也?此足证历代注家于庄慎之“缘不得已”未得确解。两者语虽近,而义实远,一如“弃知去己”也。解《天下》破慎学之道,在《田子方》。田子方论其师东郭顺子曰:“其为人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注]《庄子集解》,前揭,第176页。古以虚属下读,断为“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俞樾以为:“缘,顺也。‘顺而葆真,清而容物’对文。”王先谦从之。俞、王说是。“缘而葆真”之“缘”,即《天下》之“缘不得已”。《田子方》之意,可证之于他篇。《山木》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注]《庄子集解》,前揭,第172页。。《则阳》有“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26页。。《外物》有“顺人而不失己”[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42页。。此皆“缘而葆真”之意也。《知北游》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圣人处物而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注]《庄子集解》,前揭,第194页。此皆“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之意也。内不化即天虚、葆真、清;外化即人貌、缘、容物。“无将无迎”即清,“无不将迎”即容物也。《田子方》,寓言也。子方名“无择”,即《天下》所谓“于物无择”之意也。子方之师名“顺子”,即以上多篇“缘”字之意也。古注家不察,以为实有其人其事。“田子方”或可考,“东郭顺子”岂可考耶?!此真忘读庄书之法矣。《天下》云:“于物无择,与之俱往”,是古道术之所在也。“无择”本无误,之所以“无择”乃可以有误。慎到之无择也,乃以“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田子方》“无择”师“顺子”,顺子之道术,“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此即《田子方》之所以“于物无择”也。非缘不得已而无己也;乃保己、不失己也。非“泠汰于物”、清澈于物,使归于一也;乃容物,无不将迎也。缘,顺也。“缘而葆真,清而容物”即明道所谓“物来顺应”也。即所谓物当喜则喜,物当怒则怒也。[注]“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二程集》,前揭,第461页。此真成玄英所谓“感而后应,分内之事也”。绝非所谓清澈万物,等视于一也。故庄顺而应之,物物如其分而应之,似有己,实无己;慎清洗万物,造作道理,似无己,实有己也。慎子执一也,庄子一化也。慎子齐物也,庄子物化也。齐物,“包之而不能辩之”,无分也。物化者,“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此之谓物化”。[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7页。《庄子》内七篇,篇名盖汉人所拟,不能无差。庄子所谓《齐物论》,其理盖有分之“物化”,分无分之齐物也。傅斯年疑《齐物论》为慎子学固为妄说。其疑庄子无所谓“齐物”说则是。则其有分明焉。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万物彼此有分,乃有“万”物。物有分,一有化。一有分,物有化。万物有分乃有化,道一有化乃有分。

故慎子齐物而无分,而庄子物化而有分。慎到转道入法。道包万物而不辨,法包万民而无别。要皆齐物之道也。墨禽之均平,以其俭薄之道绳墨于万物。宋尹之均平,以其寡浅于人欲,而均平其心也。慎到之均平,以其于万物不辨而无择。故慎到齐万民而笑尚贤也。而《天道》云:“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注]《庄子集解》,前揭,第116页。以此判彭田慎,正是所谓“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以道包物,实无万物。既无万物,亦实无道一。故《天道》云“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此即《天下》所云,“其所谓道,非道”[注]《庄子集解》,前揭,第293页。。其非道也,因无其序。其无其序也,因无万物之分。唯见其分,乃见万物。唯见万物,乃见天地之序、大化之道。此老庄与彭田慎之别也。非独别于处物之道,乃别于道术也。彭田慎执一而不化,执一而清万物,有一而无万物。其实近惠子大一小一之说,以一与万物彼此对待,是判万物与道一为二,故仍是判、析之道也。以为得一体而包万用,是体用、道物全失。虽有概闻于一,而实未解真一也。故《天下》曰:“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注]同上。

猜你喜欢

惠施齐物道家
LIFE, ENTANGLED
Life, Entangled
惠施的大葫芦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漫画道家思想
文 人 抬 杠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惠施说“弹”
Later Wittgenstein’s Rule-following Paradox and Chinese Philosophy of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