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依恋与抑郁: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

2018-04-01林丽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丝路艺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完美主义亲密关系来访者

林丽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1.引言

完美主义是指个体对过高目标的追求,并以过高的标准对自我进行严厉批判,依靠社会他人的标准来评判自身价值。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是完美主义的两个维度,其中前者是指对高目标、高标准的追求;而后者是在对高目标、高标准的追求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1]抑郁是一种消极情感体验,指当个体面对压力困难无能为力,[2]伴随羞愧、疑虑、厌恶、痛苦等。[3]以往许多研究均表明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联系十分密切。Bieling认为完美主义不仅与抑郁存在十分明显正相关,而且能明显的预测抑郁。[4]依恋形成于童年早期, 心理学上认为依恋是儿童与其抚养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别的情感连结和纽带。[5]亲密关系体验—修订版(ECR-R)将回避和焦虑作为依恋的两个维度,回避是对他人亲近关系的不适应感;焦虑指害怕被拒绝和遗弃。[6]依恋与抑郁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安全依恋与抑郁存在十分明显的正相关[7]。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完美主义的形成受儿童早期与抚养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影响很大。适应良好完美主义者,儿童期表现为积极主动追求优秀突出,他们的父母对他们是肯定的且积极的。这些孩子倾向于比较现实的观点:认为自己是有自信、有价值的并且信任他人的。Нamachek 认为发展成适应不良完美主义的儿童,是由于不能获得父母的接纳与肯定,缺乏必要的反馈,从而不能将自己的表现同外部标准进行比较,产生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依恋焦虑的个体通过使自己成为完美优秀者来博取抚养者的关注和认可。依恋回避儿童为避免他人拒绝,往往更多把自己描述为完美的。[8]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个体有更大的可能性会产生抑郁。

综上所述,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有很大的可能在成人依恋与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对此,本研究对大学生进行问卷测试,来探究三者的关系,以及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对完美主义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这有助于加深从依恋角度了解完美主义的产生根源,也为临床领域对减轻由适应不良和不安全依恋所带来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2.方法

2.1 研究对象

用随机抽样法,在福建师范大学共向295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98.3%。其中男生105人,女生185人;文科生147人,理科生143人;居住地为城镇103人,农村187人;独生子女81人,非独生子女208人。学生平均年龄为20.25±1.06岁。

2.2 研究工具

2.2.1 中文版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CFMPS)

訾非和周旭修订,包括27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该量表结构效度良好,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64-0.81,重测信度为0.59-0.73。

2.2.2 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修订版

采用李同归和加藤和生共同修订的(ECR-CR)测量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该量表包括36个条目, 7 级评分(从一点也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在本研究中,依恋焦虑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62,依恋回避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26。

2.2.3 Beck 抑郁问卷(BDI)

抑郁问卷也叫抑郁自评量表,是由Beck 编制的,每个症状划分为一个类别,共21 个类别;每个类别分四级描述,按症状的严重程度从“无”到“极重”排列,级别赋值为0-3 分。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 系数为0.900。

2.3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用SPSS16.0,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结果

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成人依恋与抑郁之间存在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结合温忠麟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与回归分析,探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成人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①首先,探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依恋回避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现在依恋回避与抑郁之间,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起到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297*0.436=0.129,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129/0.144=89.6%。因而,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作为中介变量可以完全解释依恋回避与抑郁间的关系。②其次,探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依恋焦虑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依恋焦虑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529*0.265=0.14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140/0.472=29.7%。所以,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作为中介变量可以部分解释依恋焦虑与抑郁间的关系。

4.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依恋的两个维度与适应良好完美主义相关不明显,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抑郁明显正相关。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依恋焦虑和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在依恋回避和抑郁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这个结果表明,个体如果孤立自己、过度回避亲密关系,或者害怕被拒绝过度依赖亲密关系,如果达不成自己事先设置的高标准,更容易导致抑郁情绪。[9]根据Maslow需要层次理论,个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心理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而婴幼儿需要的是其与父母连接的归属感。如果婴幼儿对父母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就会感到空虚沮丧,从而与抚养者建立起一种不安全型依恋。即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获得父母的接纳,会倾向于表现出害怕被拒绝、遗弃;从而会给自己设置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获得父母的认同、关注。这种高标准通常是不合理、难以完成的,这时个体容易产生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往往会导致抑郁的产生。

探究完美主义的来源,便于从本源上改善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的抑郁水平。第一,在心理咨询中,首先要帮助适应不良完美主义的来访者了解自己抑郁产生的本源;其次,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这类来访者通过互动以及稳定的咨询关系让来访者感受到信任感与可依赖感,随着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信任性和依赖性的增加,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性和依赖性也会增加,个体依恋回避水平的逐步降低会减少其对自己的不满意感、并进一步改善抑郁水平。第二,在心理咨询中,要帮助适应不良完美主义的来访者了解是源于自己害怕人际拒绝、过度依赖亲密关系,而对自己行为表现产生了不满意感,并进一步产生了抑郁情绪;另外,咨询师可以通过积极关注、倾听,无条件的接纳,营造一个氛围让来访者在咨询中感到自己有价值、被认可,不会被拒绝和遗弃。随着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其依恋焦虑水平也会逐渐降低,从而改善其抑郁水平。依恋焦虑既能直接引起抑郁,也能通过个体对自己不满意而导致抑郁。此结果提示如果依恋焦虑引起个体适应不良完美主义,那么降低依恋焦虑的水平是改善个体适应不良所引发抑郁情绪的一个更加有效的方法。[9]

5.参考文献:

[1]张秀阁,杨丽,梁宝勇.以自尊为中介因素的完美主义与抑郁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3):217-222.

[2]张月娟,史云静,王增起.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研究生压力与抑郁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655-658.

[3]李莉.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的阻抗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

[4]赵波,佟月华.《大学生完美主义、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5]樊富氓,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第22卷第四期,2001年。

[6]李培红,刘志龙,李丹萍.成人依恋的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178

[7]Wei MF, Heppner PP, Russell DW, et al.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and ineffective coping as mediators between attachment and future depression: A prospective analysi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6, 53(1): 67-79

[8]Wei MF, Mallinckrodt B, Russell DW, et al.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as a mediator and moderator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nd depressive mood.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4, 51(2): 201-212

[9]朱晓坤,杨丽.《依恋、完美主义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猜你喜欢

完美主义亲密关系来访者
Outpatient hybri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OUTE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followed by endoscopic suturing of the mucosal defect: A case report
你是完美主义的领导吗?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完美是个坑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