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浅降山水的演变
2018-04-01马彩红沈晨晨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马彩红 沈晨晨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一、浅降山水的设色特点
浅降山水画是对中国古典山水画的一种形态的定义,是区别不着色的水墨画和着色较重的青绿山水画之外的一种新的绘画形态。浅降山水与青绿山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更重视笔墨,在随后的发展中,其外延不断被扩展,现指用笔为主的淡彩设色山水作品。其构图较繁密,山头多置矾石,敷以浅降色彩,正如清代画家吴修所说:“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这是最早的浅降山水画。
构图较繁密,山头多置矾石,敷以浅降色彩,正如早春时节及斜阳夕照的景色。浅绛山水画,以树、石、云、水为主要表现内容,最初的浅降山水是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以笔墨为主。绘画成图的过程也还是勾、皴、擦、点、染,风格偏以淡雅。随着时间的推移,浅降山水的设色在董其昌等画家的推崇下,实践还有理论都有相当的发展和完善,用颜色的范围也有了相应的扩展。清代的王概说:“初无浅降色也,昉于董源,盛于黄公望,谓之吴装,传至文沈,遂成专尚也”。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三字,对浅降山水和浅降设色都作了明确的交代,“昉于董源”是说浅降山水的绘画形态是起始于董源;“盛于黄公望”是指浅降山水盛于元代,并以黄公望为主要代表;至于“谓之吴装”则是说这种淡着色的方法样式为吴道子的风格样式。
二、浅降山水发展的史略与关键画家
中国绘画的传承方式是“蜕变”,是在师承古人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也不能忘记继承,浅降山水的发展也不例外,朝代的兴衰与绘画的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就把浅降山水的师承和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
(一)“吴装”——董源
吴装,中国画的一种淡着色风格,是吴道子开创的。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吴生设色》:“尝观(吴道子)所画墙壁卷轴,落笔雄劲而敷彩简淡;或有墙壁间设色重处,多是后人装饰。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后来引其义称之浅降山水为“吴装”。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着色简淡是吴道子设色的代表特征,主要突出线墨,设色只是为了画面有色调,从而使它更加好看。可以见得,敷色其在笔墨之后进行的,说明吴道子是将笔墨放在首位,追求色与墨的协调。
“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本意是指吴道子画人物主要突出线条造型,“略施微染”的绘画风格,后来扩展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样式。总体而言,吴装是一种浅淡着色的方法。就是因浅降山水继承了吴道子的设色的重要特征,所以才被称之为“吴装”。
董源生于五代南唐末年,是中国当时的著名画家,他主要是以水墨画和着色的青绿山水而流传于世。
记载文献里,董源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继承李思训的画法创作的青绿山水,但也有一少部分是运用吴道子那种浅淡着色的方法而创作出新的绘画形态——浅降山水,如周密《云烟过眼录》云:“董源绛色《山居图》,千岩万壑,下有小屋村市,中间人物,优装虎弄,不类寻常所见者。”王原祁《麓台题画诗》云:“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用浅降色而墨妙愈显,刚健婀娜。”可见董源作浅绛山水,“不类寻常所见”,该为独创。从绘画发展而言,浅绛山水开创,董源当有开山之功。故清代的王概说:浅降山水“昉于董源”。
(二)黄公望——董其昌
以《富春山居图》而流传至今的元代画家黄公望,他善浅绛山水,是元代首推的山水画家。《芥子园画传》云:“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又是在以赭笔勾出大概。”
黄公望的浅降山水画在设色上整体也是遵循了“吴装”的特征,继承了南宗董(董源)、巨(巨然)二人的画风,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完善,将水墨山水画发展到极致。黄公望山水画多以浅绛山水为主,而浅绛设色方法,则是黄公望的首创。《写山水诀》中有明确的记载:“画山石之妙,用藤黄水浸入墨笔,自然润色。不可多用,多则要滞笔。间用螺青入墨亦妙。吴装容易入眼,使墨士气。”他的设色方法创新在于颜色融入墨里,形成了自然地墨色相融。可以看出,黄公望在认同“吴装”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设色方法。在这个中国山水画的巅峰年代,王蒙、倪瓒都对浅降山水的设色作了不同程度的推进,但是与黄公望相比而言,黄公望更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浅降山水画风,流传下来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可以佐证浅降山水“盛于黄公望”的参照。黄公望山水画艺术可以说是在中国绘画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亦是十分久远。
明代后期的画坛中心人物董其昌,其作山水,初学元代黄公望,后又追师董、巨,且融合宋元诸家之长,并提出南北宗论,震撼中国画坛。自此,中国画在理论上有了派系之分。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他倡导“以画寄情”“以画为乐”“以意为乐”。他这一系列新观点的提出造成文人山水画体系的一次变革,使中国画走上了格外注重主管精神的半抽象道路。董其昌在浅降山水设色法的成就远远不及在绘画思想上的革新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他把浅降山水变成一种纯形式的东西,一种绘画的语言,让设色与笔墨同时违抗自然和空间的法则。
(三)王时敏——王原祁——黄宾虹
王时敏可谓是董其昌最忠实的追随者,其绘画受董其昌的影响最深,且很好地继承了董的艺术思想。王时敏出身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家中收藏了各种图书古籍古代书法名画,应有尽有。他在学习古人的山水设色技法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推进之处,敷色虽然仍以渲染为主,但已开始对树叶使用积叠法,加强整个画面的统一感,增加了画面的协调性。
在“清初四王”中年龄最小的王原祁,是王时敏的孙子,醉心于黄公望。王原祁早年跟随其祖父王时敏学画,笔墨气味亦更醇厚,致力于摹古,形式的探求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其成熟的作品大多融合黄公望、董其昌于一体,并参以董、巨之法,在因此,山的气象中传达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气韵,笔墨更趋苍劲变幻,具有独特的生拙浑穆淳朴的趣味。创作浅绛山水画要注意笔墨的讲究,因为浅淡的着色方法,无法将那些败笔遮盖住,这是区别于其它门类的山水画法最明显的一点。因此,山水画的创作,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法问题,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和诸多因素相关联的,所以,做为一个画家应注意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黄宾虹拓展了传统浅降山水的内涵,而他的设色很少人提及。在浅降山水的“随类赋彩”向“重运笔的构成式设色”的转变,为自己在绘画历史上树立了丰碑。
三、浅浅降山水的发展与意义
山水画中浅降画法的出现,伴随水墨渲染而来,较之重彩是一大发展。两宋以后,浅降逐渐成为山水画的一种设色方法,山水画的风格日趋雅淡清新,表现力更为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浅降山水画从最初的的雏形已发展到如今的“重运笔的构成式设色”,是我国绘画的一大进步。
在以后浅降山水的发展上,必须把古人以及近现代人在山水方面的所有成就合理的继承下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设色上,可以把西画中的光影、调子、冷暖融合进来,但是在使用绘画颜色的材料上,尽量不要使用西画的颜料,因为中国水墨山水不同其它绘画门类,所以在中国山水画用颜色的时候就尽量不用或尽量少使用西画颜料;使用墨色时,以淡墨为主;在浅降设色的时候尽量使画面颜色表现出清淡素雅。由于社会的发展,现在山水画家笔墨的运用变化很大,打破了古人使皴法的死板,显现出一种绘画节奏感、速度感。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浅降山水的那种素雅青淡,明快透澈、闲逸的绘画魅力,相信可以让重压力、高节奏的人们有些许的放松和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