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民族文化教育的儿童美育创新实践研究
2018-04-01谢雅婷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谢雅婷(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美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美术课的人文性质,以及其肩负着美育主要责任的重担。同时,在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地方美育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远远多过教材中内容,教研人员需收集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适当整理、开发,将其有效应用到美术教育中,以充分体现当地美术教育特色,并实现本土美术的保护和发扬。因此,美术教研人员,需对美育实施途径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与实践,以助于民族文化融入校园美术课堂,融入孩子们心中,实现民族文化在儿童美育中的传承。
一、将儿童美育融入生活
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民族美术文化产生并发展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如河姆渡的土陶器具、民间盛行的剪纸艺术等,主题图案都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平时接触较多的内容与场面。因此,在儿童美育中引入民族文化,首先需要让孩子走进充满民族文化的生活氛围中,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进一步深化对美的认识。
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到自然中,发现藏在自然中的民间美术,如建筑物上的雕梁装饰,如原始的土窑洞,如民间艺人们的吹糖人、糖画,如石洞中的雕像、壁画等;或者体验民间节日,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亲眼观看活动中人们身上多彩的传统服饰,亲身体验看舞龙、放鞭炮、猜灯谜的乐趣,让孩子们在玩的同时,也在玩中发现了美。同时,教师也可以带着孩子们走进工作室,在民间艺人们的指导下,利用工作室的各种材料,亲手参与美的创造与制作,进一步丰富对美的体验。在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影响下,这些美会给孩子们带来莫大的乐趣。在乐趣的影响下,孩子们会对发现美产生期待,从而主动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并带到课堂中与大家分享。
当然,美无处不在,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们需要把这双识别美的眼睛交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美,将生活中的美与教师授课的内容相印证,真正将对美的认知内化成为自身的美学素质。比如,教师让孩子们从自己家中寻找可以反映民间文化的物品,不管是绣有吉祥图案的鞋垫,还是竹编的果盘,当它们聚集到一起时,会让孩子们感叹民间美术的神奇,直接感受到民间文化的美好。在2003年即开始启动的“蒲公英行动”中,美术教师们秉着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定期到湘西各小学开展的美育行动,即是引导孩子们发现这些在生活中的美,对这些偏远地区农村的孩子们开启美育的大门,让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行美的再认知,发现原来这些在他们原本已经习以为常的器具中蕴含着那么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村庄的自然风景中隐藏着那么多美的元素,进一步增强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自觉。
二、将民间美术融入课堂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孩子们提高对美的认知、进行对美的系统学习的重要环境。在引导孩子们认识美、发现美后,教师们需认真整理上述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将其有效融入课堂,并引发孩子们创造美的热情,以真正凸显民间美术在儿童美育中的价值。让孩子们在课堂中,进一步加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通过自身实践,实现对民间文化的再认识。
教师可以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工技艺纳入课堂的学习实践课程中,比如将剪窗花、竹编等作为美工课的主题,风景民俗活动设置为绘画创作课程的主题,民俗服饰、刺绣图案等作为图案设计的主题等,让孩子们结合自己在生活、游玩中的所见所闻,进行相应的创作。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热情,也有效的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课程中,达到教学的有序性与长效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地域的民俗特色,利用现有美术资源,编写适合本地区儿童美育的教材,将本地域的民间文化纳入其中,达到对民族美术的系统教学目的。
在蒲公英行动中,由于支援地域较为贫困,孩子们无法按照普通教学计划备齐所需的美术材料,而且由于地域较为封闭、身边现代化的元素较少,“西化”的美育形式也并不适合湘西的孩子们,因此,教研人员们大多经历了最初的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着手进行对当地孩子的美育。但经过大家的不断摸索,发现在当地其实有着非常美好的民族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于是,在对当地文化的的不断研究探索、对当地文化元素的整理、融合后,教研人员们能做到充分的将当地现有的美术文化特色融入到课堂中,充分将当地现有的制作材料带入课堂中,甚至有教师感觉到内容丰富得讲不完、材料丰富得创意百出。当地的孩子们,也从最初的无所适从,到后来发现原来他们身边处处都是充满艺术的美,他们可以利用身边普通的材料去创造美,从而不断激发孩子们对美的认知与实践。
三、激发孩子们的创新精神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在认识美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美。儿童美育也是一样,要让孩子们学会利用现有材料去创造美,进一步实现对民族美术文化的继承与拓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让孩子们了解民间艺术的共通之处,让孩子们在继承该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与想象,自己去创造新的美术品,而不是一味的模仿,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孩子们的创造潜能。
教师需尽可能选择孩子们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主题、材料,适当降低难度,可以用更适合孩子使用的材料去代替原本更高要求的美术品制作原料,比如用硬壳纸代替木头进行雕刻等,以进一步方便孩子们的创作。同时,也教给孩子们一些现代美术的概念,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方法,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天性,在民间艺术的沃土中,注入新时代元素,生长出富有古朴与时代气息的新作品。蒲公英行动中,教研员们就是通过利用身边最普通的草、泥、树皮、土布、麻绳等,在教授孩子们美术的原则,帮助孩子们对当地民间美术进行深刻理解后,完成了一件件充满童趣又富于创造的美术作品,如树皮画的脸谱、泥捏的小人,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编织的蜻蜓、鸟、蛇等各种类型的草编,还有许多孩子们突发奇想绘制的织锦图案等。孩子们在丰富的美育实践中,在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的运用中,将生活中存在的美,深深镌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内化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实现了美育的最终目的—创造美,而且,这种美的体验与实践,将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四、小结
总之,在儿童美育中融入民间文化、艺术,能在提高孩子对美的认知与创造的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美育回归生命本身的另一种方式。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实现儿童美育的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