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市场”,催化纸媒转型生产力
——以“小记者培训”为例,浅谈都市报转型如何找准定位

2018-04-01邓志勇

视听 2018年7期
关键词:都市报课外转型

□邓志勇

传统纸媒都市报转型的话题已经不是一个新命题了,如何转型,又该转到哪里去,这是考验多年来埋头苦干新闻业务的编辑记者们的另外一种功夫,此过程中,也有不少新闻从业人员为此“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纷纷辞职,另找出路。

其实,大家不要忘记,20多年前,每个省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都市报,从一开始出版,就没有享受过“指令性征订”的优厚待遇,对读者的定位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发行和广告走的也是市场化路子。而到了现在的新业态下,谈到要转型,反而“慌了饺子”,不知所措了。于是这里要谈的问题就是“转型该如何找准定位”。

一、要有敢于转型的果断勇气和决心

五六年前,都市报还是花团锦簇,风光无限,厚厚的一沓报纸,要在密不透风的广告里面找新闻,不少版面的广告还“顶到了脖子”,周四、周五的报纸连封面都卖给了广告商,俗称“包封”。可是一夜之间,感觉“狼来啦”:这一两年,翻开报纸,整版广告寥寥无几,成了“在新闻里面找广告”。

都市报的衰落,并不是办报人的自甘堕落,也不是读者主动抛弃原来早上一起来就必看都市报的习惯。这是一个谁也无法逆转的市场规律,因为新媒体所带来的移动阅读,给读者们提供了更加简便的阅读方式,而且,这种便捷式的移动阅读,还有比纸媒来得更快、信息量更丰富的新闻产品。就算是每一个都市报人,都无法拒绝新业态所带来的便利。阅读的习惯因此悄然发生巨变。

当头被打了一闷棍,不少都市报人还无法接受现实,但随着读者选择媒介的转移,原来“电话被打到爆”的广告效应,到眼下做一个整版广告,“花了五六万换来零星几个电话”的惨淡,立即让商家觉醒,他们很现实地说:“不考虑投放纸媒,我们要投放新媒体,你们有平台吗?”市场是无情的,更是无法抗拒,谁的钱都不是捡来的,要用在刀刃上,感觉多年来合作愉快的商家似乎一脚把你踹开了。其实不然,大家感情还在,是现在的需要变了。

有句话叫“破则立,不破则废”,要敢于砥砺前行,不能坐以待毙。市场是最公平的,它就在那里,谁都可以一展身手,谁都可以去论英雄。面对这样的现实,都市报人要应对的首先是要做出抉择,要敢于直面问题,要有敢于转型的果断勇气和坚定决心。就像两人谈恋爱一样,首先要知道对方想什么、要什么,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分手了还不知道错在哪里。

二、做好服务就是提升生产力

谈转型,如何转?笔者从不少报道里面关注到,有的都市报直接关停,一了百了;而有的都市报由一百多万份的发行量直接压缩到十几万份,降低成本;还有的都市报,原本在全省的几大城市都有单独版本发行的,也全部取消,强大的记者站队伍宣告收兵。裁员、分流,缩减成本,成了一道苦涩的风景。

在广告收入呈断崖式下滑的前提下,节流,是一种立竿见影、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但开源,才是新的出路。5年前,笔者所在的单位开始尝试非硬广收入的市场化道路,其中的一个项目就是选择培训小记者。

起初,南宁市区的小学生要想成为小记者,首先得填报名表,然后通过严格的考试,被录用后才能进入培训班。经过一个星期的培训,考核过关后,正式颁发“小记者证”。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繁琐。记者老师要做课件,找场地,请教练,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安全。由于是全公益的培训,报社贴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记者老师也累得不行。

第二年改变思路,把原来的小记者培训班,定位为“小记者课外实践体验营”,并且采用半公益模式,家长要缴纳一定的成本开支,比如场地费、交通费、餐费、物料费等等,还要支付工作人员一定的劳务费。有了基础费用,单位至少不用“贴着本钱干了”。随着报名人数的增多,记者老师也干劲十足,每一天的活动,都会在家长微信群里全程进行直播,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够及时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培训班里的表现。“XXX老师,给我家孩子来一张特写”“XXX老师,我家孩子早上去的时候有点小感冒,请及时给他吃药”……面对家长们的各种要求,记者老师随时随地解答,满足家长们的需要。在一次野外真人CS镭战当中,一名孩子被马蜂蜇了,手臂肿胀,记者立即把孩子送到医院打针;有的孩子晚上尿裤子,老师们及时为他们清洗;有的孩子这不吃那也不吃,老师们一个个耐心劝导,直到光盘……各种课外实践体验活动+保姆式的暖心服务,让孩子们在一个星期的训练周期内,进步明显:有的回家后给爸爸妈妈洗衣服,有的主动洗碗做饭,还有的懂得如何感恩、礼貌待人……

广西是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区,在广西某县委大院,赫然贴着一幅巨大的标语:接待就是生产力。蓦然看上去有点费解:接待,不是“吃吃喝喝”吗,怎么会是“生产力”呢?原来,该县是以旅游收入为主的,搞旅游接待就是县里面的首要任务。县里面一名干部说,“外地游客来到我们县,第一次接待好了,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服务,回去后口口相传,就会带来更多的游客,也就带来了生产力。”这个例子与小记者培训服务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践证明,“小记者课外实践体验营”除了培训内容本身外,更多的是注重对孩子、家长的一种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记者由以前“被人捧着”的角色,要转型成随时随地服务家长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改变和进步。我们经常讲如何转型,其实就是观念要转、实际行动要转、服务的对象要转。正是因为服务到位了,家长放心满意了,在社会上打出了口碑,“小记者课外实践体验营”后面期期爆满,甚至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服务就是生产力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三、找准市场才是硬道理

新业态下,纸媒转型有很多种类型,有的做活动,有的卖各种产品,还有的依托纸媒转型新媒体。在转型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的经验在于找准了路子,把对了方向,摸到了市场。怎么能够在市场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呢?还是以“小记者培训”为例来进行剖析。

这几年的寒暑假,通过正规公司市场化运营的“小记者课外实践体验营”的持续火爆带动了整个市场,不少媒体、培训机构纷纷效仿,比如“小主播”“小媒体人”等等。是不是每一个项目都会有市场,都会火爆呢?那未必。纵观几年下来,曾经效仿的不少同类别的培训班纷纷退出市场,没有了踪迹,但“小记者课外实践体验营”还是活跃依旧。这里就有一个找准市场的问题。

在“小记者课外实践体验营”报名“一票难求”的时候,为满足市场需求,小记者俱乐部策划团队紧急开发一款区别于“小记者培训”的产品——“小勇士青少年野外生存训练营”。这款产品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发,注重培养孩子的生存、动手能力,开发孩子情商,懂得感恩,学会做人。产品刚刚推出,立即引起家长们的强烈关注和喜爱,加上在执行过程中的高质量服务理念,回头客和“老顾客推荐的客户”占了很大份额。几年过去了,“小勇士”产品,在内容设置上不断推陈出新,紧紧咬住市场,深得家长、孩子们喜爱,成了拳头产品。

市场一直“在变与不变之中”。不变是因为它一直都在那里,变,是因为它总需要更多新产品来激活。小记者俱乐部策划团队在成功开发“小勇士”产品后,又接连自主开发或与其他机构联合出品了“小厨师”“小才子”“小骑士”“不要爸妈陪”等多款产品。新产品的推出,适应了各种需要的客户,有的孩子几个产品轮流“玩”,形成多次元的消费。

小记者俱乐部各种公益、半公益的活动吸引着家长和孩子,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围绕小记者俱乐部活动的QQ群、微信群已经有数百个,有五六千家长活跃在群里,时刻关注新产品的出炉,有的家长问到有没有走出广西的专门针对孩子旅游的产品。这一信息被俱乐部策划团队捕捉到了。于是,小记者“新加坡、马来西亚国际交流团”项目应运而生,近百名小记者参观采访了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赴美国小记者团前往美国与中国日报进行了交流。

小记者不限于培训班的思路让策划团队激发了更深层次的灵感,团队前往陕西、湖北等地考察,经过多方论证、调研,最后开发出“跟着课本游中国”的研学旅游产品。产品紧扣学生课本知识点,通过实际景点的游览、讲解、写作文等方式,让孩子真正“寓教于游”。产品一经投放市场,立即抢购一空。目前,围绕“小记者”开展的各种活动已经形成制度化、产业化。可以说,这是纸媒转型成功的一个小缩影。

传统媒体转型势在必行,想躲躲不过,想绕绕不开,只有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拥抱市场、去了解市场,才是转型成功的王道。转型成功的标志在于能够带来切切实实的效益,能够弥补硬广缺失后的亏空,笔者以为,要做好这个角色,记住两句话:服务就是生产力,市场才是硬道理。

猜你喜欢

都市报课外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小满课外班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转型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