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表墓浅析山西汉画像石艺术
2018-04-01刘昱
刘 昱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国古代汉画像石艺术的产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汉代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及汉人的思想意识。山西吕梁地区汉画像石的外在形式面貌可以认定为是集绘画和雕塑与一体,包括建筑在内的综合艺术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说,汉画像石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必定沿袭养前代的某种艺术表达形式,同时这种艺术形式对汉之后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地区的汉画像石中,山西离石县马茂庄出土的东汉桓帝和平元年(150)左表墓室是其中的代表。
汉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迷信思想的影响下,极力崇尚厚葬。他们十分迷恋由社会等级制度所定的身份地位及奢侈生活,幻想并祈求死后仍然享受同生前一样的生活,乃至到虚无缥缈的理想天国过神仙般的日子。为此,不惜巨资仿照生前生活景观或形式,大量营造画像石墓室,企图借此实现他们的升天成仙梦。除此之外,在吕梁地区出现大量汉画像石的原因还有:一、陕北地区奴画像石的繁荣发展为吕梁地区汉画像石的产生提供前提条件。二、“推恩令”政策的推行为吕梁地区汉画像石的产生营造了政治氛围。三、上郡与西河郡治所的南迁是吕梁地区出现汉画像石墓的直接原因。四、厚葬之风为吕梁地区汉画像石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化会环境。五、这里地处黄河东岸的丘陵地带,盛产质地细密的砂质页岩,在这种社会背景中,自然养育和造就了诸多能雕善刻的石匠,这也正是此地区汉画像石得以流行的客观条件。
山西吕梁地区汉画像石的题材分为两大类:一是表现日常生活的宾客宴饮图、车骑出行图等。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以车马出行图为主,对其它几个题材的描绘数量极少。二是表现仙人世界的西王母、羽化升仙国、奇禽样瑞图等,是吕梁地区汉画像石独具特色的部分。
左表墓汉画像石作为东汉晚期的汉画像石代表作品,其雕刻技术主要采用了浅剔地平面刻法。作品以减地平面阳刻为特征,先画后刻。雕凿时,使刻的形象突出来,形成平面阳刻物像。物像细部用流畅准确的朱、墨、白等线条勾出,这种技法既细腻传神,又简练朴素,潇洒飘逸,有其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画面构图上,物体的形象多采取侧面,面向左侧。画面的组成有向一方延续的,有平列分散的。整个画面虽然由个别形象组成,但它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带有连续性,且富有故事性。雕刻工匠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人的绘画艺术表现力,表达了这些人马、仙物在行进中的奔腾气势。在构图方式上采用散点透视、分层与分格等方式,把不同的内容统一于一个画面,使画面布局排列有序,层次分明饱满充实的特点。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批画像石写实与夸张并用,其画像内容既有典型的生产、生活写照,又有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但在实际创作过程时都是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自然物体为原型。左表墓汉画像石中,奔腾疾驰的射猎出行和出征归来图,无疑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实再现。图中牛、马驾辕拉车,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景象。虎、龙鱼和鹿驾华盖云车,是神话世界里的仙物。艺术家们用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描绘这些景物,体现了当时人们想象力的丰富和在艺术上的成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
吕梁地区汉代画像石的装饰图案卷云纹为主,不仅具有装饰的功用,同时也是描绘神仙题材的需要,大量的云纹图案营造了一种虚无缓鄉的仙境气氛。吕梁地区装饰图案的运用情况有三种:一是整个画面全部由装饰图案组成;二是穿插于其它题材的空隙中;三是作为边框的装饰刻于画面的四周。左表墓画像石反映出人类从自然幻想转入重视现实生产、生活的场景,突出表现了北方农牧区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极富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
汉画像石虽然以描写封建贵族地主的思想及其生活为主,笼罩着浓烈的宗教迷信色彩,但却展现了汉代艺术生机勃勃、龙马飞舞的大千世界,描绘了疾驰运动、奔放不息的韵致旋律,表现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力量,这正是汉画像石艺术的生命所在。
小结
离石画像石这种自由表现的形式,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古人生活的场而和美好的愿望,而汉画像石的表现手法所蕴含的艺术精神与图像内涵,其丰富的空间构图表现形式,更是带给人无尽的联想,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示例。
参考文献:
[1]王君,《山西离石左表墓汉画像石艺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2]冯军平,《离石汉代画像石研究概述与展望》,2010年3月
[3]蒋英炬,《关于汉画像石产生背景与艺术功能的思考》,《考古》,1998年第11期
[4]高永利《山西离石汉画像石空间造型表现形式分析》,《史论空间》,2013年第237期
[5]温兰,《山西呂梁地区汉画像石艺术研究》,2014年
[6]李海燕,《汉画像石的艺术形式与画面构成研究》,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