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综艺兴起与当代中国审美风尚的新变革
——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的热播谈起

2018-04-01焦俞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综艺大会

焦俞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自2017年春节期间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开始,到近期的第三季节目又频上微博热搜,《中国诗词大会》近两年可谓备受瞩目,不仅多次获得同时段收视第一,在豆瓣上的评分更是高达8.6 分。作为一档以古诗词竞技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收视成绩确实出人意料。在《极限挑战》、《奔跑吧》等真人秀综艺红透半边天的背景下,曲高和寡的《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爆棚,使其成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而《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节目也创下了不菲的收视。笔者试图从国家文艺政策、媒介传播与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以此思考中国当代审美风尚正在悄然进行的一轮新变革。

一、时代强音——国家文艺政策与传统审美文化的复归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同时其自身也面临转型升级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审丑”文化异军突起。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次讲话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传统诗词或经典作品的引用,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弘扬传统文化,这对传统文化的复归无疑有积极作用。

习近平曾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审美品格层面,为其复归奠定基础。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讲话:“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当代文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一系列党的战略决策及宏观文艺政策的调控下,社会各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各类电视文化综艺节目都坚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自主创新方向,一定程度上正是国家意识形态在电视文化中的体现。王元骧在《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考》中认为,意识形态“它作为反映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是作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信念体系和行为规范而存在的,它的作用就是为了凝聚人的思想,把人的行为引导到同一的方向,共同参与到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去。”[1]在国家宏观文艺政策中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下,作为中华民族之根的传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走向复归,公众不再沉溺于相亲、选秀、真人秀综艺,开始关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社会审美文化与风尚呈现回暖态势。

此外,2017年,北京市网信办依法约谈微博、今日头条、百度等网站,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炒作明星炫富享乐、低俗媚俗之风等问题;2018年,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快手”和今日头条旗下“火山小视频”相关负责人,严肃批评其传播涉及未成年人低俗不良信息,责令全面进行整改。国家一系列“限娱”政策意味着对娱乐综艺节目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收视需求。种种举措都也都显示出国家要求电视、网络媒介对公众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这些对于当前传统文化的复兴,特别是传统审美意识的回归与审美风尚的变革,无疑有积极作用。

二、文化包装——媒介传播与传统文化的多维演绎

戴维·莫利曾言:“广播电视技术的作用就在于:将国家的政治意念转化成人们的生命体验、情感和日常生活”。[2]在国家宏观文艺政策的引导下,《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节目将电视媒体和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而传统文化与现代电视传媒的共融互通,使传统文化找到一种覆盖面最广和覆盖观众人数最多的现代传播载体。这样,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节目,央视对于传统语言文化的推广层层深入、不遗余力,并且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创新,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了全民基础。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节目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词为题材,通过电视媒介传播的手段重新解构诗词,从而将传统诗词独具特色的美以文化益智的方式呈现予观众,有效地发挥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功能。在演播厅内,节目运用大量的虚拟现实技术,搭建别具一格的水舞台,将舞台背景塑造成梯田造型,营造了浓郁的诗情画意的氛围,创新的同时不失文化底蕴。节目中增加手机互动答题环节,观众可以通过扫描电视屏幕下方的二维码与选手同步答题,赢取大奖,也可以通过关注“中国网络电视台”“央视影音”“央视科教”微博、微信等方式,参与互动,这些环节的设置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消除观众对节目的距离感,也唤醒了观众对诗词的记忆和理解。作为一档文化竞赛类节目,题目质量更是节目

质量的关键。《中国诗词大会》将选题范围定在“中小学常见古诗词”,并提出“最熟悉的陌生题”标准,这样,所涉及的熟悉又有一定挑战性的诗词能极大地调动观众热情参与。节目中每道题目出来之后,专家们会将古典诗词背后涉及到的历史故事、创作缘由等向观众娓娓道来,专家的讲解和点评让人们对古诗词有了更好的理解,使节目既富有知识性,又不乏故事性,观众更容易提起兴趣,甚至愿意在节目结束后了解更多的诗词,这正是电视媒体文化传承和社会舆论正向引导功能的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推动作用。

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的大众传播三功能中强调了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功能,即通过大众传播,传统的社会文化得以传承。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转型期,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主流媒体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环境,调整传播方式,以更有效地传播主流价值为己任。在此情况下,《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综艺节目,凭借其内容的原创性、脱俗性,利用媒介与现代科技,将精英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包装,为文化综艺开辟一片新天地,把握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与媒介传播的结合下,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诗词乡愁——文化认同与传统文化的记忆和传承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综艺的热播,不仅与国家文艺政策的重视以及媒介传播下的多维演绎有关,也与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密不可分。戴维•莫利与凯文•罗宾斯认为:“认同是个记忆问题,尤其是对‘家’的记忆的问题。电影电视媒介在构建集体记忆和集体认同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3]应试体制下的语文教育对传统诗词向来比较重视,“鹅,鹅,鹅”、“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的诗词种子早已种在心中,亦或发芽生根,亦或蕴蓄成一段终身抹不去的文化乡愁。而《中国诗词大会》利用新兴科技手段,使古雅的文字能够以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新鲜灵活的方式显现出来,唤醒了不少观众的诗词记忆。节目中的诗词内容跨度很大,从《诗经》到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以及近代诗词等,涉及的题目大多是观众熟悉的名家名作,从而引发了观众心中的诗词乡愁。《中国诗词大会》的嘉宾蒙曼也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特有的记忆历史的方式。习近平到北师大看望一线教师时曾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物质文化不断丰富的同时精神文化却日渐贫瘠,经调查,中国人的书籍阅读率逐年下降,而且大多为浅阅读、碎片式阅读;互联网扩大了人们的生存场域,但也带来了过度娱乐化的精神空虚;计算机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使“提笔忘字”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下,传统文化被淡化,西方节日氛围逐渐胜过中国传统节日……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文化呈现空心化态势。《中国诗词大会》重拾传统文化的馨香,将古典诗词加以现代包装,唤醒了不少观众沉睡心中的诗词记忆,引起强烈共鸣,文化综艺的热播不仅彰显出公众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也表现出国民精神文化层面的巨大需求,暗示着审美文化与审美风尚的求新求变。

不同于具有商业属性的流行文化的转瞬即逝,中华诗词是代代传诵的经典,传统文化更是历久弥新,不仅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而《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的热播,都显示了文化空心的时代,国人对崇高或经典艺术作品的巨大需求,一场审美风尚的巨大变革正在悄然酝酿,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回归就显得尤其重要。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综艺大会
WAIC与WIC大会简介
声讨大会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大会选举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第39届ISO大会撷英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