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山“四宁四毋”思想渊源及衍化

2018-04-01李军君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00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平正傅山赵孟頫

李军君(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四宁四毋”思想渊源

(一)社会背景分析

明清之际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末时期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市民阶级意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增强, 市民运动不断的爆发,促使本来就矛盾激化的明代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尖锐。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有思想的文人,能够评判出明代的社会状况。李自成引导的农民起义军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傅山敌视态度表明着他忠于明代。明代灭亡,清代兴起。晚明遗民思潮不断涌现,这些人受到了明代的教育,世界观、价值观早在明代末年就已经形成。他们虽入清但不仕清代,以明朝人自居,他们本身有着很强的遗民意识。这种遗民思想以及社会政治的变革促进了傅山对于书画理解, 为他后来提出“四宁四毋”思想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领域分析

在明代末年,正是国难当头,社会动荡不安,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破。反常规的事情开始兴起,在当时文人士大夫属于精英分子。但由于社会动乱,文人处于弱势地位。看到社会的变革,文人士大夫就算有任何的抱负和理想却也无济于事。他们内心充满着对世界的绝望和伤心,但在其中也不免出现一些宁死不屈有反叛思想的文人士大夫。正如赵毅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任何时代真正有价值能留世的作品一定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问题和生活境遇。比如杜甫《春望》、李白《关山月》、辛弃疾《破阵子》等等。他们通过诗句、文言文来记载社会发生的事件、表达内心的苦楚、发泄内心的不平。在现实世界无法满足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文化艺术中享有充分的话语权。明代的傅山生逢乱世,而且家庭地位也遭受变故,这些痛苦和磨难带给了他特殊体验。他极力追求自由,追求人性的解放。他的观点始终围绕着“正极奇生”和“野行以书”展开论述,他的这种观点包含着一种豪迈的气息。通过“奇”、“野”、“正”来表现他对书法艺术的审美,体现出那个时代文人对于自由的追求。

(三)师承关系分析

傅山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很不错的教育。但是傅山对于学习知识有自己的想法,能够突破传统,独立思考。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度就成了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到了明代仍然沿袭这种方式来选拔人才。虽然在明代明代市民阶级意识已经显著增强,学习子学风尚也慢慢兴起,但还是没有摆脱科举制度。许多读书人士为了谋求一官半职,寒窗苦读数十年,但由于这种制度的不合理性,毁了多少有想法却又无法表达的仁人志士。但是傅山一生不贪恋物质,不会盲目接受传统文化,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子学思想是傅山整个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这一生中比较重视子学,但是有没有完全否定儒学,而是用一种否定中肯定的态度 去思考儒学。在明代整个传统思想风靡的时代,能够有突破传统想法的人才实属难得。他要做的就是不受传统观念的约束,达到心灵上的自由。

在回忆书法学习道路上,傅山回忆说幼年时开始学习书法,到了晚年仍然临摹、创作。傅山临摹过非常多的字帖,观察他的存世作品以及后人对他的论著,不难发现他的作品涉及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个领域。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前期有董其昌和赵孟頫,后期有颜真卿、王羲之、王献之等等。后来评价傅山,先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似,继而学董其昌、赵孟頫墨迹。由于明代灭亡,遗民不得不随着明朝的灭亡进入清朝,傅山眼看着国家灭亡,这种痛苦使傅山更加痛恨背叛自己国家的人。傅山一身正气,入清不仕清。他的这种亡国之痛以及看到屈服于清朝统治的明朝官员,这更加坚定了傅山的书画品评标准。傅山以人论书,认为人品如书品,人品的好坏能够体现出书法作品的好坏,这是他评判书法作品的一个标准。“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进而视之,亦无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1]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傅山早期虽然学习赵孟頫的书法,但是赵孟頫身为南宋后代,当南宋灭亡后,他却屈服于元朝,在傅山看来缺乏人品气节。傅山评价赵孟頫的字有媚、俗之态不可学。这个评价主要影响着傅山“四宁四毋”观点的提出,第一是为了对之前学习赵孟頫书法做一个总的评诉。第二为了告诉后人“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学习书法不仅要重视技法的学习,更要注重文化修养的提高。

二、“四宁四毋”理论衍化

“四宁四毋”提出之后,为书法审美标准做了鉴定。但其中也有许多人误解了傅山在四宁四毋中提出的“宁丑毋媚,宁拙毋巧”。认为把字写成异样就是一种审美风尚,完全颠覆了傅山“宁丑勿媚,宁拙毋巧”的观点。

(一)理论之弊

“丑书”这种作品现在已经霸占了整个书法圈。“ 丑”和“美”是一对反义词。在现实生活中,丑的东西是会让人看到反感的。而在艺术中,艺术家会给现实世界中丑的东西加入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将其变成一种人们欣赏和品位时具有震撼力的艺术品。同样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审美愉悦的作品可以称为“美”。纵观现在许多作品,各种“丑书”层出不穷。本意上的“丑书”应该是给人以震撼力、影响力的作品,但是现在书法作品中出现的“丑书”完全演绎的是刺激、异样。

孙过庭在《书谱》中关于学习书法的渐进过程,“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2]孙过庭的这段话讲述了学习书法的一个过程。很快人们会到达第一阶段“平正”,如果没有任何突破的继续写下去,可能会形成“程式化”的一些东西,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险绝”是“平正”之后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要求打破常规,注意到章法整体的变化,用笔的浓、淡、干、枯、湿 ,结构上力求新颖的变化等等。在此之后复归“平正”,达到登峰造极制作。因此我们现在除见过的王羲之、王献之、米芾、张旭、怀素等等的经典尺牍之外,还有许多新出土的瓦当、刻石、断札等等新样式书法作品供我们学习和参考。这些刚出土的作品多出自民间书法家之手,追求的更是一种字形结构的创新、章法上的独特表现力更多的表现持一种拙趣味。这种新奇的特征是在“法”的基础之上所产生的。他们的这种变化可称为丑书,而在当今书法展览中出现的没有取法,没有古意,过分去强调字形结构的夸张变形,矫揉造作,极尽媚俗之态。这种字体混入书坛,而且称起源来自于傅山的“宁丑毋媚”。看来并没有清楚傅山所指的“丑”指的是什么。

傅山所说的“丑”是与“媚”相互对立的。“拙”与“巧”是相对的。“丑”并不代表着我们通常意义的“丑”,“媚”也并不是我们所指的“美”。更多的“媚”指的是矫揉造作,刻意做作。傅山的书法作品妙就妙在人不知其法丑拙古朴。傅山关于“丑”与“媚”在他的一首诗中有所体现“腕拙临池不曾柔,锋枝秃硬独相求。公权骨力生来足,张绪风流老渐收。隶饿严家却萧散,树枯冬月突颠由。插花舞女当嫌丑,乞米颜公青许留。”傅山所要追求的是柳公权的骨力、颜真卿磅礴的气势。不是插花女的妍媚,“媚”才是真正的丑。关于“拙”和“巧”,傅山在《书艺谭》中曾提到“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3]在他的观点中认为“正”在书法中是一般美,而想要达到意境美则只有奇。傅山更多的追求一种自然美,宁可去追求书法艺术中表现出的“拙”,也不要去刻意追求“巧”,既不过分褒扬“拙”也没有刻意去贬“巧”。追求一种豪放自然的气息,注重开拓精神层面去表达书法意道。傅山刚开始学习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后来客观评价董其昌、赵孟頫的字太秀气。认为董其昌的字不单单一个“秀”字就可以形容的,反对柔媚一类,并且把赵孟頫、董其昌的字归为“俗”品。傅山推崇汉隶书法,他的“四宁四毋”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可以表现出来,丑中有妍,拙巧相连。

(二)理论的当代价值

1.“宁支离毋轻滑”之支离美

“支离”一词本意是“分散、离奇不正或残弱不堪的样子。”“支离”一词源于庄子中的一个寓言人物“支离疏”,身体比较畸形,属于现在意义上的残疾人。虽然支离疏形体残缺,但是他德行却非常好,最后的结局也非常完美。所以从庄子开始看似残缺的事物却看作一种美,所谓残缺美、支离美。明代末年,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最终明代灭亡。作为明代移民,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残破不堪、支离破碎,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用“支离”一词恰当好处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在明清两个朝代之间的政治对抗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的情感表达。

“支离”一词也作为艺术作品审美的最高层次。傅山在后期极力贬低赵孟頫的书法,提倡颜真卿的书法,认为赵孟頫的作品媚、俗、巧、刻意安排,认为颜真卿的作品拙、直率。评价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和《颜世家庙碑》就用了“支离”的特性,对《大唐中兴颂》评价极高“支离神迈”。在他自己的作品《啬庐妙翰》中也表现出了“支离美”:字形结构的夸张变形、字形与字形变化的大小不一、笔画与笔画的交叠、行与行的无界感、整体章法的杂乱、有意打破汉字书写的平衡感。他通过在书法表现“支离美”来回应自己内心残破、矛盾、痛苦的情感。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俗书非务为妍美,则故托丑拙。美丑不同,其为为人之见一也。”刘熙载谈到的关于美和丑的论述肯定了傅山“四宁四毋”的观点,“四宁四毋”观点也从明代末年慢慢进入古代文学艺术批评领域,为后人下了宝贵的财富。

2.“宁直率无安排”之反奴俗性

“奴”“俗”不分家,“奴”被前人各种法则所束缚,没有自己的思想,不能自己给自己做主。“俗”就是为了迎合时尚、取媚流俗、装腔作势。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在《豫章黄先生文集》中谈到“士大夫可以百为,唯不可以俗,俗便不可医也。”可见“俗”无论是哪个朝代都摒弃的一种思想。傅山的“反奴俗性”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入清但不仕清以及赵孟頫的身为南宋大臣却为元朝服务,使傅山彻底的痛恨这种“奴性”。

在书法方面傅山一直提倡“自然美”。“书出无意与佳乃佳”这是书写作品的最好状态,书出自然之态。在书法艺术中想书于自然,平常需要勤加练习,在孙过庭的《书谱》中提到过“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大巧若拙,书出自然。傅山的“反奴俗性”的这种思想,告诫后人在书写作品是不做作,务卖弄,达到自然,避免奴俗。

结语

傅山作为晚明书法大家,提出的“四宁四毋”重要思想对后代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于后代批评鉴赏书法作品提供了很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分析“四宁四毋”的时代背景、思想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利弊等等,更好的了解“四宁四毋”和傅山。然而本文对于傅山思想的研究只是凤毛麟角而已,事后更需要我们潜心研究,日后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平正傅山赵孟頫
傅山的“四宁四毋”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学习书法“分布”三阶段
走进孙过庭书法三段论的世界
赵孟頫平正书风浅析
赵孟頫《汉汲黯传》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清·傅山论书句
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