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看客
2018-04-01郭文熙西充县委党校四川南充637200
郭文熙 (西充县委党校, 四川 南充 637200)
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 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浑浑噩噩,百无聊赖,麻木冷漠。
一、百无聊赖、浑浑噩噩、以看热闹来满足心理需求的看客。
小说《示众》,写一个巡警押着一名即将被杀 的犯人在马路上示众、众人蜂拥围观看热闹的盛大场 面。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交代了天气炎热,“酷热满和在空气里,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甚至为突出炎热写到了狗吐舌头,乌鸦张嘴喘气。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还有人围着两三层看热闹,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一种“示众”。
鲁迅没有具体正面描写被示众的犯人,只是一笔带过“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
这里鲁迅要表现的不是示众,而想告诉人们他要写的恰恰是那些围观者——“看客”。中国人很是喜欢看热闹,尤其是喜欢看与和自己一样苦命的同胞之被无情的杀头处决。这样的盛夏连狗都热的不行,可是还是不能阻隔看客围观的热情。
“马路上一个巡警用绳牵着一个男人”,这是事件的起源。
接下来,鲁迅描写了一众看客的“反应”。
首先是那个“十一二岁的胖孩子”,“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 接着“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看热闹的人是越来越多,鲁迅特别写了一个瘦子,他站在别人背后,“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 “ 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用“死鲈鱼”作比,可见鲁迅对看客们的愤恨。
这个犯人究竟犯了啥事呢?没人知道,巡警也没说。众人茫然着,又不肯走,生怕错过什么。看客们看得很仔细,“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看客们百无聊赖,猎奇的心理可见一斑。
不知过了多久,一声“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采。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见 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看客们没有看到更多的场面,大家都“失望了”。“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看客们想鉴赏到更多的处置人犯的盛况,而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心理是多么的扭曲。
《药》中,革命党人秋瑾被杀的场面:天还未亮,路上已经出现了“三三两两”的看客,“鬼似的在那里徘徊”。以“鬼”作比,可可见鲁迅对看客们的愤恨。
“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革命党人被杀,看客们无动于衷,多么冷酷。鲁迅对看客们是愤恨的,说他们颈项都伸得很长,是“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以上两个场面,刻画的是中国人的看客心态。作者怀着无比忧虑的心情和满腔的愤恨,极力地 描写了这些看客们扭曲的心理和精神的病态,刻画了他们百无聊赖、浑浑噩噩、冷酷的丑恶形象,揭示了中国民众最大的劣根就在于喜欢充当戏剧的看客,提出了改变国人精神的重要性。
二、麻木、冷漠、嘲讽、毫无同情心的看客。
小说《孔乙己》,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在咸亨酒店里,有一群站在酒店柜台外面喝酒的短衣帮。他们对孔乙己的遭遇,没有一丝同情和惋惜。
文中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
第一处: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由于是读书人,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一到 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 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 的空气。
孔乙己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因为他是人们单调、无聊生活的一个笑料,能够给人们一点“笑”的满足。所以“笑”的本身含有孔乙己的深刻的寂寞和悲哀,反映了他微不足道的地位和人们对他的侮蔑。
第二处: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 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 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 气。
这里写到孔乙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却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喜剧的氛围中上演着孔乙己科场失意的悲哀。
第三处:孔乙己给邻居孩子们吃豆,一人一 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这样一个迂腐、落魄的穷知识分子在大人和小孩心目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也是毫不受人尊敬的。特别是最后一句话,深刻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的地位,再次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
第四处:中秋之后,孔乙己断了腿,爬到店里来喝酒。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 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 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对身心俱毁、濒临绝境的孔乙己,掌柜不同情,短衣帮酒客们也随声附和“笑了”,这就更深刻地表现出社会的悲凉,他们把欢乐建立在弱者的痛苦之上,反映了人们的冷漠、麻木,对别人毫不关心、毫不同情。
小说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漠、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而短衣帮,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这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
在《祝福》里,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而在这些人听厌了之后,有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之以又冷又尖的笑,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
《药》中,革命党人夏瑜被杀,人们是如何反映的呢?
革命者的血当作“药”被小栓吃了。
革命者的行为被人们作为了喝茶的谈资。
康大叔对众人说,"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这个时候,一个年青茶客反应却很激烈:"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当听说革命党人被打嘴巴时:"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在茶馆这场"群聊"中,二十多岁的人,驼背,花白胡子的人,驼背五少爷等,他们不革命,反而嘲笑革命者;他们不觉悟,反而气愤觉悟者。这是多么的愚昧。
夏瑜宣传革命,大多数人不能理解,这是社会麻木的悲哀。而二十多岁的青年,应该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可是他也不能理解,快速反映过来,不为别的,只是很气愤。反映越快,就越显示他愚昧。他最后附和,"也恍然大悟",说夏瑜是发了疯了,这种终结更是"青年"的悲哀了。花白胡子自以为见多识广、比别人聪明。在众茶客都不明白夏瑜为什么说阿义可怜时,他首先断定是夏瑜疯了。他自以为比别人聪明,其实他比别人更愚昧和麻木。更为可悲的是,他的愚昧之举,得到了众茶客的一致认可,使得他们一起堕入麻木愚昧的深渊。
鲁迅毕生从事着国民性的批判工作,他的作品时时不忘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民众愚昧、麻木、看客心态、无同情心等,在他的笔下暴露无遗。作为一个深刻而清醒的文学家,他看到了中国民众身上的种种劣根性。他认为只有唤起作为民族基础的普通民众的觉醒,中国才有出路,才能走出困境,才能在变革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