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油画实践中认识美与实际人生的关系

2018-04-01杜园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朱光潜徐悲鸿艺术创作

杜园(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徐悲鸿先生说:“画之目的:曰‘惟妙惟肖’。妙属于美,肖属于艺。”而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提到:“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美是在于惟妙惟肖自然,还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距离中?“美”是徐悲鸿先生所说的目明俱能见之,还是朱光潜先生所说要有审美眼睛才能看见美?本文通过了解徐悲鸿和朱光潜两位先生关于美和实际人生的艺术观点,并结合油画创作实践,试图探讨在油画实践中美与实际人生之间的关系。

一、“为人生、为大众而艺术”

徐悲鸿先生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和写实的表现技法,希望通过艺术语言大众化,将艺术献给社会,给更多的人提供艺术欣赏活动,以艺术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注重道德在艺术作品中的地位,强调艺术既要有审美功能又要有社会教化功能。

徐悲鸿在《中西画的分野——在新加坡华人美术会讲话》中提到:“艺术有三大原则,即真善美是也。真者精诚之至也,此不必多提。现所欲言者,则艺术两大源流,惟‘善’与‘美’,此二者又包括‘造物’与‘人生’,造物与大自然之间,则‘美’也。体会人生则‘善’也。”徐悲鸿先生把真、善、美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准则,并应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中,《田横五百士》、《奚我后》和《愚公移山》等作品无不都集真、善、美于一体。

二、“无所为而为”的艺术

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把真、善、美与科学的、实用的、美感的三个角度一一对应,真是科学态度的最高目的,善是实用态度的最高目的,美是美感态度的最高目的。以看古松的三个角度分析为例,他说:“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相都带有几分主观色彩。”从实用的角度看,木商只看古松的木料价值;从科学的角度看,植物学家关注古松的叶子,生长习性;从美感的角度看,画家只注重古松的姿态与色彩。朱光潜说:“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如何像画家一样能观察到事物的美?必须丢掉木商和植物学家看古松的实用的和科学的态度,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美感的态度是什么呢?朱光潜说:“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的特点……美就是事物呈现形相于直觉时的特质。”人的美感活动与实用活动不同,美感活动是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状态。

三、在油画创作中美与实际人生的关系

在油画实践中对美与实际人生的关系会产生最直观的感受,一幅具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一定是经过了画家观察、思考和主观提炼等一系列的活动,正如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提到:“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看到他要画的东西”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提炼,“提炼”是艺术家在现实环境中进行的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中艺术中的美与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中“所看到的东西”是指正常人目明俱能见到的景象,与上述“看到要画的东西”有根本的区别。纵观美术史上每个伟大的艺术家,前者是艺术家所具备的艺术创作能力,笔者在油画创作实践中也是在反复练习这种能力。

油画创作实践中构图是把三维空间中的物像形体表现在二维平面画布中,需考虑客观物体在二维平面中的比例和位置,以此构建一幅和谐有序具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外出风景写生还是室内艺术创作都需要艺术家尊重客观事物的存在,并进行一定的取舍处理,而这个取舍活动实际就是在保持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构图是一幅作品成功与否非关键,如何在客观物象中提炼和组织色彩是油画创作的关键的一个因素。色彩是由光刺激产生的一种视觉感受,光是发生的原因,色彩是产生的结果。在自然界光随着时间快速的移动而变化,光的变化会影响到色彩的变化,尤其是阴晴不定的天气里,色彩更是变化莫测。这些色彩变化不定的情况,有时候会激发画家的创作灵感,但更多会带来创作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主动安排画面色调关系,尤为关键。画家在尊重客观物像原有色彩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主观情感感受的色彩为主,往往对客观物像中的色彩明度和纯度进行主观削弱或加强,以此在画面中达到和谐。主观处理色彩关系实际就是在找艺术美与客观物像之间一个适当的距离。

从油画实践中遇到经营构图和色彩表现这两个问题时,都需要绘画实践者适当把握绘画和客观物像之间的关系,在参照客观物像的基础之上,需要绘画实践者主观创作,这是完成一件作品所必需的条件,也是朱光潜先生所提到要区分美感活动和实用活动。徐悲鸿先生是一位在中国美术史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家,他在艺术创作中“提炼”能力非常成熟,但是他的艺术观点为什么会与朱光潜先生有明显的区别?

惟妙惟肖的艺术,更容易让普通大众接受,二十世纪初中国处在内忧外患的环境里,徐悲鸿“为人生,为大众而艺术”的艺术观念更符合当时中国艺术的需求,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创作,把英雄人物为主题的作品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与这些艺术作品更容易产生共鸣,在不安定的社会里可以达到安慰和鼓励人们的社会作用。徐悲鸿的艺术观点在于背负中国艺术发展、民族兴衰的使命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而朱光潜先生以艺术的角度考虑,朱光潜先生是一位超越时代的艺术家,超越时代的艺术家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会更痛苦,而他的观点在今天更适合艺术创作。艺术是在实际人生和自然之外,为满足人类自身情绪的调和所寻求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油画创作实践中,朱光潜的“移情作用”更适合艺术创作的需求,所谓“移情作用”就是画家情感与物的交流,是审美活动与实际人生之间的距离所产生的。

在科技、物质文明发达的当今时代。艺术家如何能创作出一幅具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这更需要艺术家与实际人生保持适当的距离,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脱离生活艺术创作无法进行,离开艺术的生活会缺少生活的趣味性。艺术创作在今天更需要艺术家“无所为而为”的创作态度。

猜你喜欢

朱光潜徐悲鸿艺术创作
挚友可贵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