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新村建设如何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研究
——以双流区为例
2018-04-01徐阳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党校四川成都610200
徐阳(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200)
本文以成都市双流区新村建设为例,随机选取100 名普通村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村民参与新村建设内生动力较强的原因,并总结目前新村建设村民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表现及措施建议,为其他区域的新村建设提供借鉴范本和案例参考。
一、双流新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双流区现有12 个镇(街道),农村居民点较多呈院落状、复杂布局,农村居住条件只通水和电,不通天然气,农村基础设施老旧,与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定位严重不符。双流区从2015年开始启动新村建设,已建成黄水杨公、金桥新安、永安双坝等农民新村8 个。目前正在建设的新村包括彭镇木樨、胜利白塔等19 个项目,力争2018年实现幸福美丽新村全覆盖。
二、双流新村建设村民内生动力较强的原因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100 份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7 份,调查结果显示:95%的村民对新村建设持积极态度。在进一步深度访谈后,笔者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双流农村居民的经济条件较好、思想较为开放
双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5%,从事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8%。2017年,双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72 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474 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340 元。同时,从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分析看,工资性收入13752 元,占比最高,达55.5%。。可见,双流农村居民的经济来源较少依靠传统农业种植,主要依靠劳务创收,经济水平较高、生活较为富裕,与之相对应,其小农意识并不浓厚,整体来看,其创新意识、进步意识较为普遍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二)新村建设“五自”模式激发了村民的自主性
新村建设不同于过去的土地综合整治或征地拆迁。新村建设改变政府大包大揽建设模式,采用“五自”模式,其做法是:由村民自主选择是否参与新村建设,;村民自主议定新村建设的实施方案、修建风格等;村民自主议定资金安排,并做好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村民自主选派“工程监理”,与监理公司一起把控工程质量;建好新居后,村民继续进行自我管理。
(三)村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意愿提高了村民的自发性
双流自2008年起就不允许村民私搭乱建,如确有房屋质量问题需要翻修的要上报备案并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因此,90%的村民居住房屋大都属于90年代所建,存在不同程度的损耗现象。加之双流机场航线对某些区域的噪音影响较大,村民对于改善居住环境的意愿较强。调查中,有75%的村民表示自己主动参与新村建设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早日住上新房子。
(四)新村建设融资模式减少了村民的经济顾虑
新村建设由愿意参与新村项目的村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以村民自愿入股宅基地“小证”换取项目区内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大证”,通过政府融资服务平台,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向银行抵押融资。拆旧区经复垦验收后,对节余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实行招拍挂,或交由区国土局按50 万元/亩进行保底收储,所得收益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和后续项目推进。同时,区财政对新村外观风貌建设、小区红线内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分别按1 万元/人的标准予以补助,对新建项目的基础设施等每个点位补助资金100 万元,对改造提升保护项目的基础设施每个点位补助资金20 万元。因此,有些老百姓不仅能分文不花住进新房,还能另外获得一笔费用。以胜利镇云华新村为例,有122 户村民自愿参加新村建设,其中87 户获得839 万元的结余资金,户均收入9 万元左右。
三、双流新村建设村民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村民对于新设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并不体现在房屋修建上,而是更多体现在新村后续发展和治理上。
(一)村民在产业发展上,主动作为的意识不强
住进新居之后,村民的新鲜感和好奇感会在较短时间内降低,随着生产生活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产业兴旺势必是村民的殷切呼唤,也必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意。85%的村民认为自己已经失地,希望政府能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 目前,新村建设产业发展普遍滞后于新村建设,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产业规划由区一级制定,对乡村了解不够深入,研究不够。镇(街道)有力使不出,自主权较弱,导致产业发展进度较慢或“药不对症”。二、产业规划与新村规划统筹协调不够,基础设施不配套。比如,胜利镇云华社区虽然紧邻“空港花田”大地景观,但因为云华社区在规划时并未考虑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导致新村村民成为了流动小摊贩,给城市管理带来隐患。三、新村产业规划大同小异,但缺乏特色。新村干部则说要发展民宿、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但有些新村地理区位不突出、周边也没有自然景观或文物遗迹,如何吸引游客,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
(二)村民在文化融入上,主动参与的动力不足
在走访中,大多在家的村民都是老弱病残,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有的年轻人举家到城市社区居住。新村组织的文化活动,几乎都是老年人参加,效果一般。同时,各新村的文化建设基础也较为薄弱,一是部分文化阵地建设不足、不完善、服务形式单一,村民积极性差,不愿参与;二是文化建设资金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三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还尚未完全建立,不能引进好的社会资源,共建共享新村文化事业。
四、激发新村建设村民内生动力的措施建议
(一)发挥村民主体地位,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齐头并进
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不能脱节,更不能滞后。一是充分发动村民主动思考,发挥村民积极性。召集乡贤、致富能人、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召开产业分析会,借民智、想对策,尝试建立“村民点菜、政府引导”的工作机制。二是促进村民自主创业,加强村民就业技能培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强村民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开办月嫂、厨师、手工等培训班,加强村民技能学习;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需求的乡村工匠和农业职业经理人。三是招大引强,借由龙头项目的吸聚作用,加快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就业。比如,黄龙溪镇引入华侨城集团,打造华侨城农创园,已经发挥出项目的辐射和聚集效应,周边各村已大力发展规模农业,植入民宿、观光休闲等产业。
(二)以村民为主角,文化建设与新村治理相辅相成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文化建设的标准化体系,对村容村貌、乡规民约、生产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居民素质等方面应制定相应的规则。二是鼓励农民积极、主动、广泛参与。鼓励村民广泛深度参与讨论制定乡规民约,增强契约精神、法律意识的宣传和推广,使乡规民约真正具有可行性和约束力。三是联合区文联,将300 支文艺团队、3000 余文艺协(学)会等资源整合利用,提高新村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吸引力,通过固定开办系列活动,如“新村春晚”“家风故事会”等,加大对年轻人的号召和渲染作用。四是构建奖励政策,对新村文化工作开展得好、有创新、出成果的新村,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更好地发动群众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比如开展“最美庭院”“最美阳台”“最美书房”“三美四好村”等系列评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