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与创新
——以广西壮锦为例

2018-04-01张文涛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壮锦文化遗产艺术

张文涛(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壮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1、当前主流的流行文化对壮文化的冲击

壮锦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相传起源于宋代,发展至今的壮锦艺术在制作技艺上、图案纹样等的创新上均有所突破,形成了自己图特的艺术风格。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着流行文化的冲击,壮锦艺术在发展策略上有些许逊色,其主要原因归结为:流行文化对于资本经济的动向十分敏感,善于追逐利益,时长会变成被资本市场所控制的商业行为。同时流行文化追求时尚,并且极具包容性和流动性,所以具有很强的亲民效应,再者流行文化虽然仅按照一定节奏和一定的周期存在与各个群体中,但流行文化会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快速流行,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的传播起来。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极具冲击力,壮文化作为壮锦艺术的精神支柱自然也免不了受到流行文化的强烈冲击,加之壮文化本身所带有的区域局限性,进而导致壮锦艺术产品目前较难被市场所接受。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消隐

当前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各个民间组织等对于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和思想认识还很不足,导致了社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渐渐消隐,尤其是新生代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十分不足,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当前主流的流行文化强大的侵略性,使得年轻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从而导致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出现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多已过了迟暮之年的现象,同时缺乏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递补。

3、壮锦艺术产品的销售渠道缺乏

壮锦艺术产品目前主要的销售渠道是各类旅游工艺品店,销售渠道较为单一,而且缺乏属于壮锦艺术产品的特有品牌,从而也无法形成品牌效应,所以从大型商超到个体经销商对于进购和销售壮锦艺术产品缺乏兴趣。因为缺乏壮锦艺术产品的品牌,导致无法建设壮锦艺术产品的销售网络,使得壮锦艺术产品的销售区域较为狭小,目前仅在拥有壮文化的旅游地区才能见到壮锦艺术产品的销售,因此不仅壮锦艺术文化不能得到有效推广,同时壮锦艺术产品的销售也受到较多的限制。

4、传统壮锦织造的产品种类少实用性较低

壮锦艺术织造的产品范围较为狭小,当前现存的产品样式多为装饰类产品,仅提供家居装饰、服饰装饰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壮锦艺术产品的实用性较低,还没有与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实用器具进行结合,在产品的实用性方面尚有缺乏。这也是导致壮锦艺术产品出现销售瓶颈的主要原因之一。

5、壮锦艺术文化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

壮锦艺术文化的传播渠道有限,大量宣传仅停留在壮文化旅游区,这与壮锦艺术文化受到流行文化冲击、壮锦艺术传承人的消隐、壮锦艺术产品的销售渠道缺乏。壮锦艺术产品的种类较少实用性较低有着紧密的联系。再者,壮锦艺术文化缺乏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方面进行文化和产品的宣传,同时对于当前应用互联网进行宣传与销售的方式也是十分缺乏。

二、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壮锦艺术所面临的的困境与转机

移动互联的基因正在植入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目前对于传统艺术尤其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正急需借力移动互联网进行发展与创新。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当前壮锦艺术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仍然居于起步的阶段,目前市场上仍未出现一款能够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进行开发的有关壮锦艺术文化传播或创新的移动应用,多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移动应用也仍然停留在推广概念的阶段,可以说目前多数的壮锦艺术从业者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商务应用的概念虽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深层次的问题,如怎样应用移动电子商务进行推广和销售壮锦艺术产品?;如何设计具有良好互动性的壮锦艺术的移动应用?;如何在壮锦艺术的移动应用中使得用户能够了解并喜爱上壮锦艺术?;移动应用如何能够充分体现壮锦艺术的纹样、工艺、色彩等的特点?;如何更好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的传播与创新?等的问题,目前对于所面对的这些问题,壮锦艺术从业者还没有探索到清晰的答案。

三、结合移动互联网壮锦艺术该如何实现高效传播与创新

1、充分利用主流社交媒体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改变了市场营销原有的模式和规则,同时经济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微博与微信异军突起,不仅改变了人际间的互动方式,还强劲的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

在关于个人用户使用微博的分析表明,约35%的用户使用微博是为了交流分享,这类用户本身就具备了圈群性的特征。具备圈群性特征的用户所关注的话题和焦点也基本都具有相似性。作为壮锦艺术的新媒体运营必须牢牢抓住对壮锦艺术有兴趣的群体,并且能够让用户更多的参与到壮锦艺术的微博运营中来。让用户积极参与、积极表达,这样不仅可以充实壮锦艺术的微博内容也为壮锦艺术的微博运营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和想法,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围观用户变为潜在用户。通过分析和了解不同区域的微博用户对于壮锦艺术的喜爱程度与了解程度,可针对部分壮锦艺术爱好者较多的地区举行线上与线下联动的壮锦文化主题活动,通过在微博线上针对于该地区的壮锦艺术爱好者进行号召,参与线下的壮锦艺术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对本地区的壮锦艺术起到有效的宣传,同时对于壮锦艺术的微博围观用户起到积极的影响。

从微信的角度进行探析,品牌与用户间的沟通方式通过微信进行了重新的定义。通过微信平台,个人和企业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经由公众号的定期推送功能,实现与用户间的沟通。同时也可利用公众号平台开发出所需要的功能,如产品销售、售后、意见收集、营销活动的开展等功能,作为壮锦艺术的运营与推广也要牢牢把握好微信这一重要的平台。利用好壮锦艺术的图案与织造技艺做出好的公众平台,形成在织锦艺术领域特有的自媒体平台。通过对壮锦艺术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史进行开发,尝试更进一步地与各大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开发出壮锦艺术的特点,使之能够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操作界面中加入壮锦艺术的元素,同时在微信与微博平台上设计创造出一套壮锦艺术独有的表情包,使用户在与任何联系人沟通时都能使用到,增强用户之间的互动性。使之真正能做到不仅利用了壮锦艺术极具特色的图样和技艺表现手法同时很好的结合了移动应用的多个优点,使用户不仅能在娱乐中和交流中了解到壮锦艺术,同时也能使用户更好地体验到互动性与生动性。

2、结合壮锦艺术自身的特点建设移动电子商务平台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拓展壮锦艺术产品的销售和文化传播,就需要让传统的手工艺更好的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手段进行传播。移动电子商务是通过各类便携式移动终端进行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个人)、C2C(个人对个人)等的电子商务活动。壮锦艺术产品可以通过移动电子商务的手段将壮锦艺术的产品、图样、工艺等通过视频、图片、文字、互动应用等的方式呈现给用户,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深入和生动地了解壮锦艺术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移动互联网中,壮锦艺术还需要建设属于自己的移动应用,在壮锦艺术的移动应用中不仅可以实现传播壮锦艺术产品的工艺、图样、技法等的功能,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移动应用在线选购壮锦艺术产品,真正在“壮锦APP”中实现壮锦艺术的传播和销售的功能。在对壮锦艺术的移动应用进一步进行开发,还可以同步实现和打造一个壮锦艺术的朋友圈,在壮锦艺术朋友圈中,壮锦艺术的收藏家们和爱好者们可以通过这款移动应用实现相互交流、沟通和对壮锦艺术进行讨论、交易等,从而提升壮锦艺术的话题热度,对于壮锦艺术的发展与传播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吸纳年轻用户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打造壮锦艺术的移动应用,不仅要着眼于壮锦艺术本身,同时也要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兼容并蓄,充分吸收百家所长,使得壮锦艺术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成为引领全国各种织锦艺术风向标的强大平台。

在发展壮锦艺术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过程中也需要同步利用当下主流的平台电商打造壮锦艺术的线上旗舰店,以淘宝网为例:2017年11月11日淘宝网的成交额达到了1682 亿元,刷新了全球零售史的最新记录。其中,使用无线终端的用户占比高达90%,相比较去年高了近10 个百分点,这说明现如今网购的习惯已然深入人心,而且用户网购时使用移动终端的频率已超过了pc 端,壮锦艺术产品的销售也应该充分利用各个强大的平台电商建立具有壮锦艺术特色的线上店铺,经由线上壮锦艺术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打造壮锦艺术的线上品牌,从而推动壮锦艺术文化和产品在创新和传播方面的蓬勃发展。

四、总结

在面对壮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主流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消隐、壮锦艺术产品的销售和传播渠道的缺乏等问题时,不仅需要对传统的壮锦艺术进行产品的创新、纹样的创新、技艺的创新等,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蓬勃发展,通过对壮锦艺术的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借力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对传统的壮锦艺术进行有效的传播与创新。

在利用主流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壮锦艺术文化的同时,聚拢大量的壮锦艺术爱好者、收藏者等,从而形成壮锦艺术的交际圈,并且利用和扩大壮锦艺术的交际圈,在传播和宣扬壮锦艺术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同时建设有壮锦艺术自身特点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也是至关重要,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从视频、图片、文字、互动程序的多方面多维度,传递壮锦艺术的信息,同时通过壮锦艺术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产品销售的重要功能。

壮锦艺术不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艺术瑰宝,同时也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在通过借力移动互联网的强大力量,真正使壮锦艺术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传播与创新。

猜你喜欢

壮锦文化遗产艺术
帛锦时韵*
与文化遗产相遇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纸的艺术
壮锦献给毛主席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