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目标造就艺术史
——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2018-04-01朱韵奇江苏无锡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贡布里希艺术家目标

朱韵奇(江苏无锡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英国国立美术馆馆长尼格格雷戈在1995年说过:“我们这一代的每一位艺术史家,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是由贡布里希塑造成形的。我在15 岁时阅读了《艺术的故事》,从此以后就像干百万人一样,仿佛被授予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凭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无须担心走入歧途。”正如贡布里希所说,这本书是为对艺术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而写的,没有细枝末节,一件件作品与背后的故事让这本书平易近人。它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欣赏艺术,更让人理解艺术的历史,热爱上艺术。对于我而言,也正是如此。

艺术的不断变化是持续不断的进步吗?贡布里希在书中严肃地指出:把艺术的不断变化理解为持续不断地进步,是天真的。艺术史的发展并不是乐观的直线形前进的过程,而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过程。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通过求同或者存异跟以前的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完全的独创,而是借鉴了旧有的东西,变化修改。那是什么促使了这些求同与存异?是艺术创作的目标的不断变化,为了巫术,宗教,教育目的,或是因喜好,寻求技法上的创新等等,促使艺术不停迂回改变,造就了艺术的发展,成就了艺术史。

在人类的起源时期,可能还不存在有艺术这一说法,那时候的绘画,被当作有明确用途的东西,是巫术,是信仰,可以赋予人类力量去征服猎物,克服灾难。在部落中,艺术品不要求所谓的与现实一样真实,他们认为,有寓意,有代表法力的标志,即有意义。地球上处处都有某种形式的艺术,但是艺术目标的不断改变使艺术的发展成为一种不断持续的奋斗过程。古埃及的艺术品,最显著的特征是艺术家只画他们知道真实存在的东西,虽然只是基本的几何形,不追求真实,创新,透视的准确,因此略显刻板,但是他们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清楚,持久地把事物,人物保留下来,那些作品无意让人欣赏,只是为了“使人生存”。随着人类的发展,到公元前七世纪,希腊人开始使用他们的眼睛来观察个体,他们不满足于亦步亦趋地效仿陈规旧例,开始探索新的路子,尝试着弄清躯干的构造......古老的艺术也许已经死亡而被埋葬,意味着艺术家的目标已不再是把所有东西以最一目了然的形式画于图中,而是着眼于看物体的角度,严格地遵循循规蹈矩和寓变化于规矩之中二者所达到的平衡。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敦促艺术家:艺术家应该准确地观察感情支配人体动态的方式,表现出心灵的活动。所以到了希腊化时期,艺术家们看待艺术的态度渐渐改变了,追求理想化,追求美好的境界,让艺术品具有生命。像著名的雕塑作品《拉奥孔》,艺术家将它的悲剧性效果表现到了极致,手臂躯干上的肌肉扭曲,脸上悲痛的神情,无一不表达出绝望挣扎中的努力与痛苦,虽说刻意夸张,但也确实感动了欣赏者们。到了罗马人征服天下的时候,艺术的目标又变化了,虽然还是取希腊时期之精华,但不再是和谐,优美和戏剧性的了,而是更讲求实际,丝毫没有讨好之处。相反的在同时期犹太人的宗教境地内,艺术家们反而不关心画是否逼真,因为这样会冒着触犯禁止图像的神训的风险,只求一切与主题有关的东西表达清楚,并让信徒感到上帝的慈悲和威力。

正是这种不同时期,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追求艺术的目标不同,艺术家们牢记自己的创作意图,使得艺术的形式丰富变换,迂回着前进发展。格列高利大教皇教导人们“文章对识字者之作用,与绘画与文盲之作用,同功并运”。以至在希尔德斯海姆主教堂青铜大门的浮雕上,人们专注于感受表现的故事与令人信服感动的含义,让信徒从中汲取教诲,反而对躯体,比例的不合适也就不再介意。

15世纪,传统与创新交织碰撞,在之前乔托应用空间,透视的进步飞跃,与布鲁内莱斯基完全抛弃哥特式传统,复兴罗马风格之后,艺术家们认为透视法和研究大自然就能解决问题,可实际并不然。马萨乔和多纳泰罗身后一批佛罗伦萨画家,他们虽然可以熟练地以透视法和精确素描把画画的像镜子一样反映现实世界,却无法随心所欲地布置画布上的形象来形成完美的图案了。这是由于写实与图案性的矛盾而产生的问题。波拉尤洛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圣塞巴斯蒂安殉教》一画中,画面布局非常清楚对称,可惜过于生硬。但人们很快发现他很有意识地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试图采取一些变化调剂构图生硬的对称性,甚至用一片透视感强的奇妙的托斯卡纳风光远景来当背景衬托,虽然人们觉得主题和背景互不调和,建议使用单调的金色背景,但其实这样生动真实的人物场景单单用一块金色衬托的话,会显得不得其所,这正是艺术家在努力尝试达到艺术与自然和谐平衡的目标。后来,波蒂切利等画家继续不断努力尝试寻求问题的全新解答,来看看波蒂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初看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细看之后,发现了艺术家的良苦用心,并不是人体结构学习的不到位,而是为了达到轮廓线的优美而更改了自然形象,增强了设计上的美丽与和谐,加深了作品的感染力。贡布里希说艺术创作在一个方面有什么所得或进步,都必然要在另一个方面有所缺失,即使冒着这样的风险,艺术家们依旧追随目标,达成目标。

到后来,艺术家们继续创造着艺术史,更改材料提高作品效果,解剖尸体探索人体等等,花几年的时间不停地经过试验打破难关,达到内心的完美。

贡布里希认为在17世纪的某个阶段人们明显地感到,巴洛克一词成为反对并讽刺当时艺术倾向的词,巴洛克艺术对于说服民众信仰某种宗教观念已不十分奏效了,艺术家意识到有必要做出与前人、甚至与同代人不同的新东西才能达到目的。这便促成了风格的断裂。所以与流行看法有相反意见的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家进一步完善了在透视、明暗和色彩技巧上的精益求精,创造出了更为复杂惊人的视觉效果。

到了19世纪,艺术家们甚至完全抛弃画室,改变工作习惯,使用新的技术方法,以瞬间的印象疾挥画笔把颜色涂上画布,注重整体,忽略细枝末节。人们对此有着如下的批评嘲讽“他们拿来一块画布,抄起画笔用颜料胡乱涂抹一通,最后还要签上自己的大名,跟疯子一样,从路边捡起石块就以为自己发现了钻石”。当时的批评家完全不懂得欣赏艺术,更不理解艺术家的目的,这画面上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艺术家作画时其实都深思熟虑得跟以往任何一位艺术家一样。

又如,正当人们觉得印象派的画法似乎已经抵达了人类视觉的顶峰的时候,敏感的塞尚拼命尝试去恢复被破碎的笔触破坏掉的画面完整性,既忠实于自然面前的感官印象,又努力让印象主义成为坚实,持久的艺术,进而引发了后来的现代艺术风暴。

从远古的史前壁画直到最近的后现代艺术,那些艺术精品的背后,都是在面对宗教规限、技术革新、观念迁转等带来创作上的新目标,艺术家们凭借其才华与智慧、技巧与知识不断求索而得到的最恰当的“答案”。

艺术的故事是没有结尾的故事,不断迂回,不断改变,永远有新事实尚待发现。目标吸引着艺术家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正是靠他们才华的刹那闪光,不停地奔向为了解决审美领域中那些潜在的问题的目标,从而汇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世界。

猜你喜欢

贡布里希艺术家目标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对贡布里希“秩序感”的学理剖析
摒弃虚伪的“抒情”
贡布里希论西方艺术史的发展
贡布里希对图像学的修正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