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孟子与奥古斯丁的正义战争论及其比较

2018-04-01罗祖基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奥古斯丁仁政权威

罗祖基(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战争观,即人们对战争问题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其内容涵盖了对战争起源、战争根源、战争动因、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的历史作用、战争与其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对待战争的态度、消灭战争的途径,以及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的关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囿于时代、阶级等因素,人们看待战争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在东方,身处战国动乱时期的孟子在其著作中阐述了其有关正义战争的观点;在西方,身处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圣·奥勒留·奥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在其著作中也论述了其正义战争观点。虽地域相隔千里,时间相差数百年,但孟子与奥古斯丁的正义战争论也有其想通之处。

一、孟子的正义战争论

在《孟子集注》中,孟子谈了其对战争的根本看法,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战争观的代表,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君主能够对民众施行仁政,这样就能使他们舍身效命,抵御外敌。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君主虐害自己的民众,王者之师就可以去讨伐他们。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孟子认为,在战争的各种制胜因素中,人和才是最重要的制胜因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争取人心,天下民心所归,就是胜利所向。

孟子的正义战争观基本观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施行仁政的国家才能无敌于天下;二、仁政高于主权,如果一个国家施行暴政,王室军队是可以进行讨伐的;三、讨伐必须要有度,不能破坏民众生活,也就是在战争进程中不可以对民众进行伤害。

二、奥古斯丁的正义战争论

圣·奥勒留·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基督教神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是著书立说论述正义战争理论的第一人,被称为“正义战争论之父”,其有关正义战争的论述见于其《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等著作中。美国学者约翰•马克•马托克斯(John Mark Mattox)在其著作《圣·奥古斯丁及正义战争理论》(Saint Augustinus and the Theory of Just War)中详细总结论述了奥古斯丁的正义战争观。[1]

奥古斯丁认为正义战争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恰当的权威;二、参战者的动机要纯正;三、要有正当的理由;四、战争的目的在于和平。奥古斯丁有一段名言:“和平之被寻求,不是为了燃起战火,战争之被发动,却是为了获得和平。”[2]所以,即便是在发动战争时,也要怀抱着和平缔造者的。

总之,奥古斯丁认为唯一可以使战争正义的原因是对和平的渴望。奥古斯丁批评了其他的战争动机,譬如说,伤害的欲望、残酷的抱复,并且将这些动机作为正义战争打击的目标。他的理论同时呼吁公平对待战俘和被征服的人民。不仅如此,奥古斯丁还强调正义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应该是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公益。[3]

三、孟子与奥古斯丁的正义战争论的比较

虽然孟子和奥古斯丁的生活的时代和地域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双方的正义战争观却有着一些共通之处:一、在发动战争的主体上,双方都认为“恰当的权威”才可以发动战争;二、在发动战争的动机上,双方都认为需要正当的理由;三、在战争进程中,都强调对民众的保护。孟子认为,讨伐必须要有度,不能破坏民众生活;奥古斯丁认为,在战争中不要洗劫敌人的教堂、杀害对方的妇孺和停止反抗的俘虏。

但是,囿于各自的时代和政治经济环境,双方的正义战争观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首先,发动战争的“权威”主体不同;其次,在战争的目的上,孟子认为战争的主要目在于恢复传统的稳定秩序,同时救民于水火,奥古斯丁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和平。这与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礼义传统秩序的重视有很大区别。

四、小结

孟子与奥古斯丁的正义战争论根植于各自所在的时代背景,都强调发动战争的主体需要恰当的权威,同时又要有合适的理由,注重对民众的保护。这在当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孟子的正义战争观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以道德力量和国家秩序作为战争合法性的来源。奥古斯丁的战争合法性建立在基督教教义之上,强调上帝的权威。双方的正义战争观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反映了东西方古典正义战争论的差异。

注释:

[1]John Mark Mattox.Saint Augustinus and the Theory of Just War[M].www.continuumbooks.com,2006

[2]同上

[3]郝涛..奥古斯丁与荀子的正义战争论之比较[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01):7-9.

猜你喜欢

奥古斯丁仁政权威
漫画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论奥古斯丁的“根本恶”观念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浅析奥古斯丁的原罪论
权威发布
孟子说仁德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权威的影子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