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奥古斯丁的原罪论
2017-08-11杨伟照
作者简介:杨伟照,男,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2016级宗教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2
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是他恩典论的基础,是奥古斯丁神学和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奥古斯丁之前的神学家已经对原罪做出过宽泛的解释,奥古斯丁则进一步解释了原罪。把是基督教关于原罪的教义与奥古斯丁的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确立了教会在赦罪问题上的权威。
一、奥古斯丁对恶的思考
奥古斯丁青年时期读到西塞罗的作品深受感染,激起了他追求善和真理的热情。在他看来,寻找善和真理,必须要解释善与恶的关系。
早年间,摩尼教对善恶关系的解释吸引了奥古斯丁。摩尼教持的是一种善恶二元论的主张。这种主张来源于琐罗亚斯德的神话,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战场,光明之神与黑暗之神是战斗的双方,光明之神代表着善,黑暗之神代表着恶,双方的斗争象征着善恶的斗争,看似合理的解释了善恶之间的存在。在这里摩尼教把善和恶实体化,世间的善恶都有独立的来源,善恶的斗争是永恒的,把恶归于外在的实体,世间的恶并非是自己的原因,也无需为此负责。这样的解释使人的负罪感没有那么强烈。奥古斯丁逐渐认识到把恶归咎于外在的实体无异于是一种道德上的逃避,是人道德主体责任的丧失。当时的各种学说无法对恶给出合理的解释,奥古斯丁逐渐转向了怀疑论,他在忏悔录中说:“我对一切怀疑,在一切之中飘摇不定”[1],当时的基督教还面临着伊壁鸠鲁学派的诘难,伊壁鸠鲁学派,认为恶的存在与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的属性是矛盾的。
人有一种追求确定性的本能,普罗提诺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九章集》中,系统地描述了他对恶的思考,他把世界分为形式世界和形体世界两种。这两个世界由三大本体和质料构成,这三大本体分别是太一、理智和灵魂,太一是最完满的,理智由太一流溢出来,由理智向下流溢出灵魂,此三者是构成形式世界,善是形式世界变动不居的性质。灵魂与比灵魂更低的质料构成形体世界。在两个世界划分的基础上,普罗提诺继续分析,恶不可能来自太一、理智和灵魂,因为三者是善的,他们是“有益的”“完善的”。他接着说:“质料是灵魂虚弱的原因,是邪恶的原因,他自己就先于一切善恶的。”他指出了恶来自形体世界,得出了他著名的结论“恶是善的缺乏在”[2]。
在普罗提诺的基础上奥古斯丁提出了他自己对恶思考:“事实上,我们所谓的恶习不就是善的缺乏吗?在动物身上所谓疾病和伤害不过是缺乏健康而已”,奥古斯丁把恶化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物理的恶,是自然属性造成的损失和伤害;第二类是认识的恶,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颠倒;第三类是伦理的恶,这是真正的恶。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的影响的另一方面是他把恶的性质由物质层次转移到了伦理的层次对基督教神学影响深远。
二、奥古斯丁的原罪观的形成
恶与罪总是相连的,奥古斯丁在关于恶的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自己的原罪观。首先《圣经》的文本对奥古斯丁产生了重要影响,教会关于婴儿受洗的规定也对奥古斯丁产生了影响。
《罗马书》5:12:“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了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这里的“一人”自然指的是亚当,亚当是人之先祖,他把罪遗传给众人,正因为犯罪所以人是有死的。《诗篇》51:5:“我是从罪孽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便有了罪”,这又佐证了《罗马书》中的内容。所以说《圣经》文本对奥古斯丁原罪观的形成产生的直接影响。
在谈到婴儿是否具有原罪时奥古斯丁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说当婴儿看到另一个婴儿吃奶时会以嫉妒的目光盯着看,“不让一个极端需要生命粮食的弟兄靠近丰富的乳源”[3],尽管时间上先有婴儿受洗,然后才有原罪的教义。但是,从逻辑上先有了原罪才有了婴儿受洗。
奥古斯丁的原罪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亚当的罪及其所应受的惩罚是会遗传的;
2、婴儿的罪是确定的,是真实存在的;
3、一切人包括婴儿必须经过洗礼才能得救。
那么,原罪具体是什么呢?奥古斯丁并没有给出确定的回答一样,人们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原罪指的是骄傲之罪。创世纪中记载亚当夏娃受到蛇的蛊惑后,偷食了禁果。上帝处罚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偷吃智慧果之后变得有智慧,知道了羞耻,而是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的诫命,把自己的心愿凌驾于上帝的诫命之上。原罪来源于人与生俱来的骄傲的倾向。第二,原罪是源于人的欲望,特别是情欲,奥古斯丁排斥既情欲可以看作是一种摩尼教禁欲思想的遗留,也是奥斯丁对自己早年道德败坏生活的反省。奥古斯丁看来性本身是无所谓罪的,但情欲却是有罪的。
三、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思考和发展
晚期奥古斯丁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体现为对人的自由意志的淡化。强调自由意志暗含着承认人的权能而忽视上帝的至上性。更为重要的是奥古斯丁引入“自由意志”这一概念是为了论证恶的存在的合理性,但人们发现标举了人的自由意志会使上帝慢慢退隐,这对奥古斯丁的上帝信仰来说是绝不允许的。因此后来奥古斯丁说到:“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实际上着力于辩护人类意志的自由选择,但最终是上帝的恩典战胜了……”[4]。
奥古斯丁自以为引入自由意志,就可以在恶的来源上为上帝开脱责任但是上帝在一方观看恶的发生总是很难说得过去。所以晚年的时候奥古斯丁倾向于以不可知论,来回应恶的问题。
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者认为人本身已经蕴含了善,通过人积极的追求是能够达到至善的境界的,也就是強调人在追求至善的主动性,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柏拉图主义者的这些观点对奥古斯丁影响很深,。首先奥古斯丁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并且认为自由意志是上帝赐予的。其次,上帝赐予人的自由意志并不是预定了人会作恶犯罪,目的是使人过上正常的生活。
假如上帝赐予人自由意志让人过正当的生活又叫人犯罪,那么上帝的惩罚就不具有正义性。奥古斯丁在上帝神学的背景下高扬人的自由意志。人的自由意志正是上帝恩典的体现,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强调的是一种自由行事的能力,这与康德的“善良意志”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人的自由意志并无外在的原则,人能够自己决定自己,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蕴含着人为自己立法的火种。
后期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论与佩拉纠关于自由意志的分歧主要集中上帝与人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上。佩拉纠派尽管是基督教的一支,但强调人的主动性,认为自由是上帝赋予人的最高的善,奥古斯丁认为自由仅仅是一种中等之善。
自由意志在奥古斯丁思想的早期和后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奥古斯丁否定了自由意志的存在,相反奥古斯丁自始至终都承认自由意志的不可易性。奥古斯丁把自由意志的发展划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来建构自己的自由意志论。
1、亚当犯罪前的自由意志论
亚当犯罪前生活在伊甸园中,违反上帝的诫命而犯罪,在此之前上帝并未賜予亚当“必定不犯罪”的权利,从亚当偷食禁果来看,他犯罪之前是具有自由意志的。
2、亚当犯罪后的自由意志论
亚当犯罪后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已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得到拯救,亚当的自由意志已经全然败坏。亚当的后裔只有等待耶稣基督的降生。
3.基督拯救之下的人的自由意志论
在上帝的真理之光的照射下人才是具有真正自由的人,佩拉纠学派的观点认为能在善恶之间作出选择就是自由,而奥古斯丁持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由观:对善的必然选择才是真正的自由,对上帝的必然遵从才是真正的自由。
四、作为恩典论基础的原罪论
原罪之下的人必须为自己的罪责负责而不是上帝为之负责。这样凸显了上帝在恩典中的根本作用,后期奥古斯丁淡化了人的自由意志,奥古斯丁认识到强调自由意志的结果是把罪责推给上帝。因此恩典论的逻辑起点是原罪论,淡化自由意志也为恩典论奠定了基础。
晚期奥古斯丁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体现为对人的自由意志的淡化。强调自由意志暗含着承认人的权能而忽视上帝的至上性。更为重要的是奥古斯丁引入“自由意志”这一概念,是为了论证恶的存在的合理性,但人们发现标举了人的自由意志会使上帝慢慢退隐,这对奥古斯丁的上帝信仰来说是绝不允许的。因此后来奥古斯丁说到:“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实际上着力于辩护人类意志的自由选择,但最终是上帝的恩典战胜了……”[5]。
奥古斯丁自以为引入自由意志,就可以在恶的来源上为上帝开脱责任但是上帝在一方观看恶的发生总是很难说得过去。所以晚年的时候奥古斯丁倾向于以不可知论,来回应恶的问题。
注释:
[1]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9页.
[2]张映伟著:《普罗提诺论恶-<九章集>一卷八章解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3]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页.
[4]奥古斯丁著,成官泯译:《独语录》.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页.
[5]奥古斯丁著,成官泯译:《独语录》.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