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赛汉陶来地名演变看土尔扈特人社会生活变革的历程

2018-04-01袁志秀中盐吉兰泰盐化集团有限公司纯碱厂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国民军额济纳旗苏木

袁志秀( 中盐吉兰泰盐化集团有限公司纯碱厂 )

地名,是政治经济社会的产物。额济纳旗的由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边疆少数民族演变历史,见证了执政者治国理念对人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变化,也日渐彰显了党的民族政策、经济策略的伟大和正确。

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游牧于伏尔加河畔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汗之侄阿喇布珠尔率13 个家族、500 余众赴西藏礼佛。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拟启程返回。因归路被准噶尔部阻挡,阿喇布珠尔遂率众内附清王朝,赐牧于党河、色尔腾(今甘肃省敦煌市南部一带)。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阿喇布珠尔之子丹忠请求内徙,陕甘总督查郎阿核准蒙古族旧土尔扈特部迁徙至阿拉克乌拉、阿拉腾特布西(今甘肃省张掖市北、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南部一带)。后来,丹忠率众迁徙至额济纳河流域定居。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清王朝设置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直隶清王朝理蕃院。

清、民国时期,额济纳旗经济为单一畜牧业,所需手工业、农副产品和蒙古族同胞特需商品均依赖内地购进。当地畜产品也需输出交换生产、生活用品。在这种情况下,京津晋绥陕甘省籍旅蒙商纷纷在旗境内开设商号货栈。

上述情况,在董正钧1945年完稿的《居延海》一书有比较全面的记载。

当时作为政治中心的旗王府为流动的衙门,旗王府大多时间迁移于西河(木仁高勒)流域,也就决定了商业贸易在西河的相对兴盛。于是,道兰敖夫成为清、民国时期贸易的中心区。

道兰敖夫,蒙古语意为七间窝棚,位于今赛汉陶来苏木政府所在地通往孟格图嘎查小油路西南侧500 米处,老住户是几家山西商人和他们开设的商号所在地,现已成为颓败的废墟。

1938年以后,道兰敖夫这一地名逐渐被建国营名称取代。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国民军胡宗南部第191 师1115团进驻额济纳旗老西庙(今赛汉陶来苏木孟格图嘎查境内),同年,第18 旅移师驻防道兰敖夫(今赛汉陶来苏木政府东南3 公里处)。为防止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国民军打着抵御日寇西进侵略旗号,在道兰敖夫以北地带修筑庞大的军要塞,开始大肆砍伐沙枣树、胡杨和柽柳,建造营房,搭建围墙,前后毁用额济纳旗境内上等胡杨树11 万株之多。为方便运输胡杨木,并将全旗官民控制在木仁高勒(西河)一带,第18 旅遂在狼心山(巴彦宝格德)堵塞鄂木讷高勒(东河)入水口,鄂木讷高勒干涸5年,东河流域大片胡杨、柽柳干枯,牧草枯败,致使这一带牧民陷入穷困之中。要塞建成后,寓“反共建国”之意,国民军将其命名为建国营,此地名称也逐渐演变为建国营。

在营区内还可见到多种不同时代的陶瓷碎片,除了民国时期的之外,还有汉代、西夏或晚清时期的,推测是国民军官兵到黑城搜寻文物时捡回来丢弃的。

在西侧哈热图音高勒支流的东岸,桥头道路南北两侧,有国民军部队修筑的碉堡群,据一些老人讲述当时有十几个之多,现存仅剩5 个。碉堡建在河岸茂密的胡杨、柽柳林中或邻近的沙丘之上,呈圆形堆状体,残高约4~5 米,底部直径约12 米。入口朝东南方向,已被坍塌的土墙和沙丘埋住,只能见到碉堡上裸露的树干和早已风化了的土坯以及少量的碎砖。道路一侧的碉堡之间通过战壕相连,战壕的痕迹已基本消失。附近还有几间土房遗迹,应当是驻军的营房。由此向东500 米处,就是后来的国民政府军事专员办事处所在地(即赛汉陶来苏木政府旧址)。

民国32年(公元1943年)初夏,第18 旅第1 团调防,换防部队为国民军笫7 师第19 团第3 营。民国36年(公元1947年),因战事紧张,第18 旅部队半数官兵调往酒泉,而建国营要塞仅留下一个连的兵力看守营房。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开始向河西走廊挺进,建国营国民党驻军匆忙离去。

国民党政府在额济纳旗派驻军队,名义上是保卫国防,实际上主要是为了监视地方政权,防止他们在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策动下发动起义。国民党军队在这里驻扎长达10年之久,给当地政府和牧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据档案及史料记载,当时王府每月要派6 个牧工、40 峰骆驼往来于酒泉和建国营之间,为该团驮运给养,费用国民军均不承担,由旗政府负责解决。仅此一项,数年间的费用累计起来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由于驻军人数众多,烧水、做饭和冬天取暖消耗掉的梭梭、柽柳、胡杨树木更是多的不可胜记。如今,当年营区内堆放柴禾堆的遗迹仍然清晰可见。由于过度砍伐,营地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附近只有5 棵胡杨树和一棵沙枣树得以幸存。

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额济纳旗经济已到何等萧条地步。这也恰恰反映出从道兰敖夫到建国营地名演变对额济纳旗土尔扈特人生活的影响是何等的巨大。也正因如此,到1949年全旗才会出现“人不足两千,畜不满三万”的困境。

1949年9月27日,额济纳旗实现和平解放。从此,灾难深重的额济纳草原获得新生,揭开历史新篇章。

1951年7月初,额济纳旗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旗政府从达来呼布迁址到老西庙。

1953年8月,额济纳旗自治区人民政府新址建国营修建工程基本结束。新建办公房屋240 间。8月底,从老西庙迁移完毕。

1956年5月16日,在额济纳自治旗一届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宣布,将额济纳自治旗更名为额济纳旗,决定额济纳旗人民政府由建国营迁至宝日乌拉(青山头,又称绿园)。

1958年2月5日,额济纳旗人民委员会向巴彦淖尔盟人民委员会请示关于更改“建国营”、“青山头”事宜。4月21日,额济纳旗人民委员会收到巴彦淖尔盟人民委员会转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复,同意额济纳旗的“建国营”更名为“赛汉陶来”;“青山头”更名为“宝日乌拉”,并准予备案。5月1日,额济纳旗人民委员会向旗直各单位、各苏木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建国营”等地更名一事,自发文之日起执行。至此,建国营这一地名废止。

赛汉陶来,蒙古语意为美丽的胡杨林。清嘉庆年间,以境内一片美丽的胡杨林取名。

1958年12月,依诺古布拉格苏木组建为人民公社,更名为赛汉陶来人民公社。1984年1月,全旗完成人民公社机构体制改革,实行政社分置,赛汉陶来人民公社改制设置为赛汉陶来苏木。从1958年组建人民公社,到1986年,赛汉陶来苏木经济得巨大发展。据统计,1986年人口达到1179 人。其中,蒙古族622 人。经济建设以牧为主,共有牲畜33828 头(只)。其中,大畜5276 头(峰),小畜28552 只。截至2014年,赛汉陶来苏木农牧业人口263 户、685 人。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21 028 头(只)。其中,骆驼2044 峰、牛182 头、羊18762 只。耕地面积3880 亩。种植作物以蜜瓜、玉米、饲草料为主,可利用草场面积3000 万亩,沿河草场70 万亩,是一个农牧业结合苏木。苏木境内铁、煤、萤石等资源已规模开采。

2014年,赛汉陶来苏木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工作,发放补奖资金7864410 元,受益农牧民263 户、683 人。封育禁牧1674万亩,涉及农牧民263 户,聘用草原管护员166 名。完善草原“双权一制”落实和草原依法流转工作,落实草原承包总面积1674 万亩。苏木410 人参保农牧民社会养老保险、470 人参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1 人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724 人参加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15 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20 人领取退休农牧民养老金、97 人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将苏木11 户、26 人纳入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为5 名五保户、1 名孤儿和2 名“三民”人员提供生活救助。80 岁以上11 人、90 岁以上1 人享受到长寿补贴。

通过这一系列惠民政策与措施,充分反映出从道兰敖夫、建国营到赛汉陶来地名演变,对额济纳旗蒙古族土尔扈特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猜你喜欢

国民军额济纳旗苏木
千里转运
试论1925—1926年国民军在华北地区的失败原因
内蒙古额济纳旗独龙包钼矿成矿作用研究
浅谈苏木山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德国极右翼猖狂用“私法”
北洋裂变与政治革新: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民军研究
蒙药苏木-6治疗股骨头坏死97例临床疗效观察
额济纳的胡杨林
额济纳旗至哈密铁路进入实施阶段
站在苏木拜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