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尊敬的齐白石先生
2018-04-01浩然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张家界427000
罗 浩然(上海交通大学,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在中国众多的艺术家画家当中,我最爱齐白石先生。可能性格原因,我喜欢他的人生经历,从农村到国际,从穷孩子到享誉国际的大艺术家,喜欢他的画画时专注的匠人精神,喜欢他画里的文化意蕴,喜欢他的风骨。
一个普通的画家可能专注于画或是表达而已,而齐白石先生是一位艺术家因为其作为一名文化人将画与文化意义结合的刚刚好,为国际所惊叹。文人画传统是齐白石绘画的根基,因为他出生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天赋,他的作品中广泛运用民间题材,雅俗结合,给中国画增添了新的色彩。
齐白石是近现代画史上少见的天才人物,天才人物的一个最大特性,就是善于变化,每变皆似灵蛾破茧般地有一个大的、质的飞跃。而令我们更为惊奇的是,他可能不问世事,但他的每一次变化,都无不合着时代的节拍,并且代表着这个时代!
一、齐白石先生的人文精神
齐白石的绘画成就在当代备受关注的一大原因是其极高的文化精神。画画用的笔墨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载体,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范畴中,不仅是传承的重要线索,也是风格演变的重要依据。齐白石先生充分吸收了传统文人画笔的清新、朗逸,虽受吴昌硕影响很大,但是齐白石又将徐渭的渲淡与八大清逸加以强化,在近代由雅趋俗的审美倾向中,齐白石先生是离传统人文笔墨最近的一位。
齐白石的一生,虽历经中国复杂多变的社会形态,却始终保持了传统文人最为可贵的从容淡定、不卑不亢、低调谦逊的品质、可以说是文人的典范。解读齐白石的著作,探究他的画论,可见其中饱含了齐白石对传统中同文化本质的深度把握。这是齐白石绘画艺术的依托。齐白石充分将儒道崇尚自然、尊重真善美的思想融入绘画作品之中,在审美趣味上追求清淡、质朴的美学风格,从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儒道哲学。
二、从“艺人”到“文人”的转变
1894年,齐白石到长塘黎家画遗像,结识了黎松安和以胡、黎两姓亲友为主的一批乡村文化人,他与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伏根、谭子基、胡立三等人组成了龙山诗社,并被推为社长;他又参与黎松安组织的罗山诗社,两社经常在一起雅集。齐白石在1913年致黎松安的信中,曾经描述他们雅集时的活动场面:“座必为十日饮,或造花笺,或摹金石,兴之所至则作画数十幅。日将夕,与二三子游于彬溪之上,仰观罗山苍翠、幽鸟归巢,俯瞰溪水澄清,见蟛蜞横行自若。少焉,月出于竹屿之外,归诵芬楼促坐清谈。璜不工于诗,颇能道诗中三昧。有时公弄笛,璜亦妄和之,月已西斜,尚不欲眠。当时人窃笑其狂怪,璜不以为意焉。”如此情致、心性,岂是一个农民所有或一个民间艺人所为呢?
从他学诗来看,在齐白石的骨子里,本来就有一份不同于“匠人”的东西,他不是不想成为一位文人名士,虽然那些文人名士们会拒绝承认他。如他的老师王湘绮就曾经这样说过,“看齐木匠刻印字画”;“齐璜拜门,以文为贽。文尚成章,诗则似薛蟠体”。他的老师这样说他,可谓刻薄。王湘绮的诗,也未必高明,不翻他诗集,现在还有几个人可以记得他的一些诗?近人汪国垣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将他形容为“诗坛旧头领托塔天王晁盖”,晚清另一大名士李慈铭认为他的诗不过“粗有腔拍,古人糟粕尚未尽得”而已。可齐白石的诗,你只要看一遍,就可记住。如《柴笆图》上的题诗:“似爪不似龙与鹰,搜枯笆烂七钱轻。入山不取丝毫碧,过草如梳鬓发青。遍地松针衡岳路,半林枫叶麓山亭。儿童相聚常嬉戏,并欲争骑竹马行。”谁能说这不是一首好诗呢?在这一点上,齐白石也自认为自己诗写的并不弱。比如他对诗社的罗真吾和罗醒吾做出评价时就认为,他们的书底子和诗底子比他深得多,只是因为他们的诗文是为了“应试”,因而写的也是“应试诗”,能用典故,讲究声律,虽然圆转得体,“但过于拘泥板滞,一点儿不见生气”。齐白石坦言:“我是反对死板板无生气的东西的,做诗讲究性灵,不愿意像小脚女人似的扭捏做态……若说做些陶写性情、歌咏自然的句子,他们也不一定比我好了。”
据《借山吟馆诗草自序》,齐白石在40—50岁之间,一共写了一千二百多首诗,他的孩子们将这份诗稿带出后遗失了,他又从朋友那里抄回四百二十余首,亲手写为四本,寄了两本给他的老师王闿运删改。不幸的是,在王闿运死后,这两本也不知去向。直到1933年齐白石在《白石诗草二集自序》中,才透露出“诗兴从此挫矣”的消息。
对自然生物的细致观察,在齐白石,是一种朴素的天性。他自称像雷公那一类没人见过的是靠不住的,而眼睛里见过的牛、马、猪、羊、鸡、鸭、鱼、虾、螃蟹、青蛙、麻雀、喜鹊、蝴蝶、蜻蜓等等,都是他百画不厌的题材—而只画眼前所见之物这个朴素的信念,保证了他一生绘画中的品格:自然、生动、质朴、清新。
1902年他开始远游,眼界大为开阔。1906年游广东钦州郭葆生府上,见到出自于徐渭、八大山人、金农等人的画,兴奋的齐白石一一将它们临摹下来。不管这些作品真伪与否,他毕竟接触到中国艺术史上大写意花鸟的最高境界的代表了。而齐白石对他们进行临摹,也确实开始进入这个传统。七年的远游,成为他“改变作风的一大枢纽”。
但如果说齐白石的成功在于他从民间艺人变为“文人画家”,那又不足以代表他的成就,因为他的成就恰恰是文人画家所无法达到的,尤其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他所受到的追捧,也并非“文人画家”所能企及。
三、齐白石先生的国际影响
Art price从全球6000家拍卖公司收集2009年的拍卖数据后得出结论,稳占头两位的是毕加索和安迪·沃霍,2009年全球范围内作品销售额分别为1.21亿美元和1.06亿美元。而齐白石排名仅次于这两位,以超过7000万美元夺得全球销售榜探花一席,这也是中国艺术家首次进入这个榜单的前三名。不过齐白石的单幅作品价格与西方艺术家仍然难以比肩,由于很多西方艺术大师在市场流通的作品大大少于齐白石,虽然单价竞争力并不高,但齐白石的作品却可以凭“积少成多”取胜。同时,我们看到的事实是:齐白石作品的购买者绝大部分仍是中国藏家。
如何让齐白石取得与其艺术价值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这是无数中国美术史家和艺术工作者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有一个十分强烈的认识:“对于国外的普通的学者,齐白石还只是一个名字,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国际论坛,通过我们的展览,通过我们的研究,使齐白石成为一个像毕加索,像安迪·沃霍尔一样,全世界更为熟悉的艺术家,而我们已经感觉到齐白石无论从作品的质量、数量、个人传奇和性格,都能支撑他作为一个国际级大师的地位,我们认为,我们希望这是一个世界人的共识。”
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可见当时齐白石画风的影响力。
可以说,齐白石把中国画带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