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体育养生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2018-04-01郝锡娟林少荣武汉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汉口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郝锡娟 林少荣(.武汉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汉口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传统体育养生和高校体育教学的辩证关系
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中强调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在当今的的五颜六色的世界中,学生们面临着许多负面的影响,网络等现代媒体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使大学生年轻幼嫩的心灵变得浮躁。不安定,更消除了学生对自我健康的珍惜。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吸烟、喝酒、打牌、等现象严重的影响睡眠,体育教学中如果能安排一些修身养性,养心健体的知识,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 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正确的健身方法来调养自己。这样可以使学生弘扬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
传统养生哲学思想主张在心灵返朴的基础上通过练气、养神、来保持身体的健康,从而使生命回归自然,生命力持久旺盛。现代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可是当代大学生面对教学大纲规定的练习项目时,很多学生都表现出躲避体育,是因为学生的体质总体太差,而且没有形成锻炼的习惯;在加上受到网络游戏以及学习得压力,表现出的思想不集中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说明,体育教学中传统单一的练习方式已不能再适应现代多元化的教学要求。道家养生思想是讲究以“静”为主的,而现代体育教学时以“动”为主的。两者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
二、传统体育养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跨世纪人才的体质要求,必须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特点是“动静结合,调节人体的整体平衡”。其外动内静,动中求静等方法,真正揭示了科学体育本质的规律和法则,是对现代体育方法的补充。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及竞争环境日益激励,约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疾病,通过传统养生教育能起到一定作用 大学生在养生知识与健身手段等方面具有浓厚兴趣, 运用传统养生中预防为主思想, 实施养生先养心方法, 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心境, 并寻找出稳定持久的情绪状态, 这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三、传统体育养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大学生对体育道德的认知、行为的情况,归纳到体育道德素质里面。我们多采用集体课的锻炼形式,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技能的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的完成所要掌握的任务。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态度,也能够培养与激发学生互助、关爱的优良品质。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课堂的任务。例如,因为传统保健体育活动的套路繁多,需要练习者多种器官的协调配合,要求练习的时候手到、眼到、身体、步法、位置等都要和谐统一,精神专一。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传统养生练习的功能。
四、传统体育养生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传统体育养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认识人类对自然界的巧取豪夺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无情的生态报复,环境的恶化将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这印证着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哲学体系,也反映了实践对理性的思辨艺术。因此,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必将有利于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天人合一”的养生学原则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统一看作一个整体,不仅有利于人类自身的调养,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传统体育养生的精髓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这与我们现在的教育观点也是一致的,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
五、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需要。长期实践证明以单一的竞技运动为中心不利于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走体育、保健、卫生相结合的道路势在必行。传统的体育养生的教学,对促进我国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于实践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教学过程,通过其博大精深的饮食‘进补、保健、节欲、修性安心等理论指导以及劳逸有度,顺应自然,及动以养形,静以养性,动静结合,形神兼养的多种教学实践,有利于落实“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
其次是活动场所和开展项目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现代体育项目时,利用建筑物周边地区及林间小径和其它空地开展占地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缓解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十分必须的工作。
再次是终身体育的需要,要想使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债,同时还能具有坚持终身锻炼的方法和技能。不要让终身锻炼的习惯和愿望成为空中楼阁。随着双休日制度的实施,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的时间增加,为此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加强对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包括主动学习的能力,体育实践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以便在课余和从业后终身坚持锻炼,从而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的一体化进程。
高校体育教学中纳入中华民族传统养生理论与实践内容,借鉴中华养生中知生也者,不以害生,不妄作劳和逸有度的原则,有利于学生的养生、健身,对走上社会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可减少和防止走出校门后的从业人员体育人口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