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综述
2018-04-01王瑜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王瑜(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内涵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包含3个维度:(1)能动的实用工具(2)能异质群体中互动(3)能自律自主的行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核心素养定义为:使个人过上他想要的生活和实现社会良好运行所需要的素养。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8个领域: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及意识素养。
(二)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多样性并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张锁军(2017)提到,“依照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自身学情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此观点从比较宏观的层面来阐释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的看法,认为教育的总目标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优秀人才,那么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理所应当的从属于国家的总的教育目标。但是,这个教育目标不够具体,只能期待大方向上的指导作用,对于集体的教育过程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沈建国(2017)提到,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目标包括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在学生层面上来说,其目标是“培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在学校层面,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地状况,使学校拥有一定的课程自主权,促进学校的卓越发展。
在学校层面上,沈的观点不够全面。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学校来说不仅仅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还有促进学校的本身的建设,促进师资力量的发展等作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王立宽,胡玉平,张翼(2016)指出,课程应包括以下五类:(1)品德养成类(2)文化传承类(3)科学探究类(4)尚美健体类(5)生活技能类。
此类关于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着眼于课程内容建设本身,包括德、智、体、美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全面充实,能够提供更为具体的方向指导。
刘国飞,冯虹(2016)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要关注的问题包括:思想理念,制度建设,教师素质,家长及其他相关主体,学校设施、资源等,此外,还包括当地教育部门、专业工作者、专业团体态度、支持力度问题,教师课程培训与发展问题,资金来源问题等。
以上对于校本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是对于学生的考虑不够全面和具体,对学生的忽略,易导致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末倒置。
吴英国(2017)对于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原则,以实验创新为特色。
吴提出的关于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观点突出了兴趣、生活、创新等要素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符合目前的教育思想潮流,更重要的是,它符合我们所要培养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的教育要求。但是,吴的观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强调的“以实验创新为特色”对于一些文科课程,适用性不够明显。
胡益炀(2017)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内容问题的观点是,要把核心素养融入五类校本课程中,这五类课程分别是国际理解类课程、国家认同类课程、文化底蕴类课程、科学创新类课程、领袖风范类课程。
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其他五类课程中,能使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得到很好的贯彻,有利于课程目标的一致,使课程实施起来更加便捷。这五类课程几乎涵盖了学生应该学习的各类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全面,使得核心素养的要求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胡所说的把核心素养融入到国际理解类课程中的普适性仍有待考量。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陈文娇(2017)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策略可以分为课程的选择、改编、整合、拓展和创编等。选择是从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将实施的课程的过程。改编是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修改和调整。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活动。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而进行的活动。课程创编是指全新的课程内容单元的开发。
陈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的观点对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另外,他提到的课程创编要求开发校本课程是创造出全新的课程内容单元,这是他的独创之处。但是,这对于我们开发校本的工作人员要求较高,也耗时费力。
吴国英(2017)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前期设计分析阶段;第二,课程资源设计阶段;第三,校本课程实施阶段;第四,课程完善阶段。
吴观点中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需求和学校的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保证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的培养核心素养。但是,这一开发过程在针对反馈意见和实际情况改进完善之后没有再次进行课程的实施,不断改善。课程的改进应该是一个不断重复和改进的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随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情况作出调整和改进。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
王斌、陈国民、孙继婷(2017)在谈到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路径时提到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如下:(一)SWOT分析法则:基于需求分析;(二)绘制精密蓝图:确定开发目标;(三)线下网上并举:组织项目申报;(四)落实理念计划:指定开发方案;(五)架构课程内容:创新开发模式。
他们所提到的关于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路径步骤明确,清晰可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尤其是“线下网上并举:组织项目申报”这一条符合现代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潮流,能更加满足课程开发的开放性和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但是同时这些过程对课程开发者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
陈继坚(2017)提到,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两个路径。一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开发,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
此类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路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评价”引入了课程内容的制定过程,这一点是独有的。把“评价”引入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能使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加科学。但是,陈的观点中只是把核心素养融入到两类课程中,难免会有不足。
陈文娇(2017)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路径包括以下五点:(一)重视顶层设计,聚焦核心素养。(二)做好需求分析,找准开发方向。(三)明确课程目标,找准课程定位。(四)科学设计方案,健全支持系统。(五)注重课程评价,促进课程改革。
陈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路径的观点弥补了目前大部分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热衷于做加法,缺乏顶层设计的不足,能够有效促进学校高效地实现其育人目标。更重要的是这一观点将“科学性”作为校课程开发的一个行动准则,有利于校本课程内容的优化,长远来说,有利于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全面的人才。此外,“注重课程评价”有助于明确课程开发过程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改进,这样才能保证校本课程的而开发不偏离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方向。
汪明(2017)谈到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取经:基于核心素养的“预留地”开发以及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
这两种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取经,前一个主要是对核心素养的直接植入,后一种是对主要是对已有的核心素养的发觉和放大。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可以是全新的自主开发,也可以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中已有元素的放大,这两种路径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完全只是使用一种,有可能造成核心素养形成的缺失,缺乏科学性,因此建议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开发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象较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复杂。如思想理念,制度建设,家长及其他相关主体,教师课程培训与发展问题,资金来源问题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分析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当地需要,还要及时评价校本课程的内容与方式,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等等方面。长期是指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期望能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在我国的课程建设体系下,校本课程是一块留给学校的“自留地”,校课程开发的质量一方面反映了该校的资源水平、师资力量和总和能力,而且 能够长期的影响该校师生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笔者对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以下期望: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在核心素养和总体教育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二,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三,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四,及时对校本课程开发做出评估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