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
——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例
2018-04-01李婷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李婷(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国际语境下纪录片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必要性
纪录片电影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遵循着纪实性原则向大众传播世界文化、先进思想以及信息。如今全球化趋势在国家发展中的体现越发明显,电子科技以及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媒体拍摄传播国家形象已成为宣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方式。
一部记录片电影能够取得大众关注的原因有以下三点,其一,纪录片电影镜头中展现的内容接近平民生活,展现民生民情;其二,镜头切换自然真实,能够在视听上给大众最满足的审美享受和审美体验,镜头中展现的内容结构框架清楚明白。例如在纪录片中通过横纵交叉的叙述结构完整的将拍摄内容呈现给大众;其三,纪录片在展现真实故事以及真实事件的同时,向大众传达的是积极向上的、具有学习参考价值的优秀内容。因此,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电影在其深刻了解社会现实,充分挖掘社会问题之后所展示的内容是促进社会发展的。
二、纪录片电影的中国式表达方式
一部纪录片电影的主旋律是由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决定的,中国纪录片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具有中国元素。
(一)视听语言表达
电影纪录片的视听语言从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剪辑与衔接以及画外音两个方面组成,下面将从以上两个方面结合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分析电影纪录片如何建构国家形象。
纪录片在展现现实生活的同时,通过镜头语言展示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情感变化,空镜头、长焦镜头、俯拍镜头、运动镜头等镜头的使用使纪录片完成了对生活的探索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再现。
在纪录片中转场以及渲染氛围时经常使用空镜头,空镜头对于建构国家形象有其独特的展现方式,例如在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中由中国研发的震惊世界速度的高铁,近几年来退耕还林还草逐渐出现勃勃生机的戈壁草原,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恰好响应了我国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向世界展现中国以人为本的国家政策。摇镜头是运动镜头中最常用的镜头表现方式,在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中使用了大量的摇镜头,例如众多会场场景的拍摄镜头,通过摇镜头展现会场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凸显的是我国面向世界、共同发展的大国风范。在展现具体的人物故事时也运用了摇镜头,例如在对西藏达孜县扎西岗村第一书记洛措人物故事的镜头表现,通过摇镜头表现洛措的工作环境以及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在政策实施前后的村民住所分别通过摇镜头表现,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展现出来的是国家对于人民的生活条件的关心,对于西藏地区人民的关怀。在纪录片电影中采用长焦镜头主要拍摄的对象是人物表情,例如《厉害了,我的国》中讲述文化自信板块中,对于身穿校服的孩子脸上笑容的镜头拍摄,镜头中表现积极向上的事物无疑是最具有感染力的,孩子所代表的是新时代中国的希望,代表的是朝气和生机,代表中国的教育力量在蓬勃发展,中国的青年一代正在奋勇向前。
在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存在至关重要,解说词以画外音的形式存在,主要是配合纪录片中的画面内容进行解说,使上下两个镜头衔接转换自然,根据画面的基调进行语气态度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纪录片镜头塑造氛围的整体基调,是推动纪录片剧情发展的主要因素。如《厉害了,我的国》中的解说词:“库布齐沙漠,曾经是京津冀地区沙尘暴的源头之一,现在巨大的花房里,一百多种苗木等待播种,中国沙化土地年均缩减一千九百八十平方公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盛赞为全球沙漠治理的典范”,这是对现下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解说以及对环境保护发展现状的介绍,真实的数据以及真实的画面通过解说词深入人心,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中国梦。
纪录片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中将人物故事与国家发展现状相结合,加入了人物采访的板块,选择的采访人物大多是该领域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领军人物。采访相对于解说词来说,在纪录片片中占据一定的优势,角色的采访使纪录片更加真实,解说词无法通过第三者的角度去叙述人物内心的想法,使人物不是像解说词中描述的平板化,变得具有可感性。
(二)独特叙事结构
一部纪录片电影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丰富生动的镜头语言,还需要逻辑清楚、条理清楚的叙事结构。平列结构思维是指记录片的各个结构单位保持一种平行且并列的空间结构,往往呈现的是一种板块状态或者是块状状态。《厉害了,我的国》纪录片采用了平列结构,例如科技、文化、医疗民生等板块的设计,各个板块相对来说是独立存在的,并不是渐进与包含的关系。通过平列结构进行叙述,将每一个板块平行解说,使板块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结语
纪录片电影逐渐成为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方式,《厉害了,我的国》通过镜头语言以及独特的叙事结构将中国的大国形象展现在世界眼前,鲜明的体现出中国“以人文本”“共同发展”的理念,真正的走向国际,与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