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香港喜剧电影的现状与发展
——以《妖铃铃》为例

2018-04-01匡延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港式喜剧电影香港电影

匡延(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2018年1月1日,一部名为《妖铃铃》的电影强势登陆内地各大院线,这部由香港著名喜剧演员吴君如导演,云集了港、台、内一线明星,甚至网红明星的大制作,吸引着观众的眼球。然而在电影上映15天之后,票房仅获3亿,比起同期上映的电影,略显颓势。在票房平平的同时,该电影口碑也遭到了一票网友与影评人的质疑。“烂片、港位与东北味的喜剧大杂烩、浮夸、低俗、不好笑”,诸如此类评论在该片上映后漫布网络。《妖铃铃》在票房和口碑的双失利,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曾在上世纪80、90年代叱咤华语影坛,红遍东南亚的无厘头惹人喜爱的港式喜剧,已经难创当年的辉煌,港味喜剧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难掩颓势,在此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市场等原因。

一、颓势尽显 低俗化倾向明显

2018年的一部港、台、内三地合作的旗号《妖铃铃》,虽打着新式喜剧的旗号,但其内核还是标准化的港式喜剧。影片中的喜剧元素正是套用了上世纪80、90年代最流行的无厘头式喜剧,它呈现为一种夸张的表现形式。如捉鬼大师吴君如出场时,骑着刻满符文的三轮车,穿着金光闪闪、时尚十足的金皮大衣,印着豹纹的西式遮阳帽,以及浮夸味浓厚的大框墨镜。这类夸张的造型,将东西方文化拼贴在一起,令人不禁联想到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中吟唱《only you》的唐僧,夸张的造型与表演都具有幽默效果。但不同的是,罗家英的表演成为了经典而吴君如在《妖铃铃》中已落俗套。此剧也试图极力再线港式喜剧中的戏仿、拼贴等创作手法。如君如出场时,将履历展示给大家看,却是与已逝精英如乔布斯、保罗沃克、李小龙等明星的合照,合照上方则是印着“首席驱魔人”等字眼的“国家级证书”。这类简单的恶搞、戏仿与拼贴无疑是港式喜剧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其效果并不尽人意。这部港式喜剧也免不了对港味台词的搬用。如镜头出现的“这位大姐,你是不是迷路啊”、“我叫你捉鬼呀,不是让你洗厕所”、“我做人是好有原则的,小朋友的钱我是不收的”、“想不到你这么低调,居然是这里的首富”,都使观众迅速回想起香港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但《妖铃铃》仅仅只是将其生搬硬套,而未考虑文化、市场发展等语境,使其失去了生命力,只受人诟病。

影片《妖铃铃》虽在某种程度上重现了香港喜剧的基本样貌,但在故事的创作,喜剧的表现手法及叙事手段上均呈现出低俗化的倾向。如故事的前半段,讲述为赶走钉子户富豪与三人联合办鬼,整段叙事全靠夸张的扮鬼造型,被吓之后的身体动作反应,如滑稽的屁滚尿流等支撑笑点,低俗情节仅为搞笑而铺陈。影片一系列弊端,通通指向一个核心,即低俗化倾向明显。“我要探讨的是借鉴港片普及电影是怎样生出美丽的作品。”①20年前,香港喜剧还能拥有这样的艺术自信,而今它已走下神坛,并日渐堕入低潮。

新时期的香港喜剧大体上呈现出疲软、低潮等特征。2003年CEPA②,港内合拍片开始兴起,许多香港喜剧导演北上,试图在本土味十足的港味喜剧中,融合内地喜剧元素,以再创当年辉煌。以王晶、陈木胜为代表的一批香港导演,试图将传统港片的成功类型如赌片、警匪片等再次进行炒冷饭式的改造。[1]典型作品包括《赌城风云》、《扫毒》、《寒战》、《风暴》,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更多的是如《闺蜜》等票房口碑双低的电影。

总而言之,曾经香港喜剧电影,在当下电影艺术的发展潮流中以尽显颓势,在激烈竞争中,难掩其日渐暴露出来的短处,并呈现出低俗化倾向。

二、“内”字当头 港味喜剧已成往事

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喜剧电影,已由“内”字当头,曾经创下辉煌成绩的港味喜剧已成历史佳话。当下的香港喜剧步入低潮并受观众诟病,究其原因离不开市场、文化等语境的变化。香港喜剧的巅峰当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的香港作为世界贸易中心,在经济与文化输出中占据很大比例。[2]有数据显示,80年代以来,香港GDP平均增长率为7.1%,至1990年香港GDP达5640亿港元(合712.64美元),人均产值为94138港元(12067美元),分别为1961的91倍和48倍,与韩国、新加坡、台湾一起称为“亚洲四小龙”。③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促使了香港文化结构的转型。八十年代起,中产阶级已经成为社会主导者,这标志着香港社会在思想文化上进入了现代社会,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香港文化上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在文化上表现为对人本能欲望与愉快的追求与释放,在喜剧电影中则呈现为世俗化、通俗、幽默、搞笑等特点。经济与文化的调整与变革直接影响了香港电影产业。80年代,诸如新艺城、德宝等新兴的电影公司摒弃了大厂制片体制,将卫星制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此过程中融入了许多现代化企业营销理念。[3]此外,台湾资金大量涌入,使香港电影经济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而作为香港电影中的重大分支——喜剧片,也在这时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从8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功夫喜剧到90年代独占鳌头的周氏无厘头喜剧,这时期的香港喜剧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叙事风格上,都发展得极为成熟与繁荣。总而言之,港式喜剧的兴盛与繁荣与市场需求、文化语境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转而看新世纪的香港喜剧日趋低俗、低潮,其原因也离不开市场与文化等特殊语境。曾有学者说道,步入新世纪的香港电影可谓是夹缝中求生存。[4]香港电影产业在步入新世纪之后,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战。好莱坞商业大片、韩东南亚等一大批优质电影的引入,分流了大部分观影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审美趋势。届时,新电影所附带的价值取向与美学内涵给原本单一的港味风格增添了亮色,它使观众看到更多的电影类型与审美范式,同时也冲击着兴盛已久的传统喜剧,使得香港喜剧几乎成为过气的象征。与此同时香港电影产业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依旧操持着原本的商业运营模式,对于剧本没有丝毫的创新。这种“自娱自乐”的态度逐渐将港味喜剧引入一条不归路。而直接导致港味喜剧质量、观影量滑坡的是CEPA的签订。在经历了香港回归、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香港与大陆迎来CEPA的签订。CEPA的签订,表面上暂时盘活了香港喜剧,使其在资金了有了不少优势,但实质在市场与文化上限制了港式喜剧的发展。为了在内地市场分一杯羹,众多喜剧导演不得不北进,在风云变幻中寻求生存。而这些导演中,大多试图以经典的港式喜剧套路取悦观众,结合本土与内地文化语境进行新型喜剧创新的导演少之又少,其结果就是佳作越来越少,炒冷饭式的港味喜剧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内地喜剧作为一支强劲的异军厚积薄发,日渐发展为华语喜剧中的顶梁柱。97年《甲方乙方》上映,除了开创了内地贺岁片先河,亦使冯氏喜剧成为一块金字招牌,顺利打开了内地喜剧的市场。[5]此后,内地喜剧迅速发展,出现了大批优质的喜剧导演与作品。如徐峥开创的公路喜剧,一路过关斩将开创内地喜剧的神话。《泰囧》、《港囧》、《心花路放》等系列电影在收获了颇丰票房的同时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成为内地喜剧的重要流派。如陈思诚导演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新世纪以来,内地喜剧携题材多样、制作精良、质量上乘的众多佳品,来势汹汹日渐成为华语喜剧中扛大旗般的存在。它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背后,也宣告了香港喜剧的黯然颓势。

总而言之,新时期喜剧电影迎来了新一轮大洗牌。以“内”字当头的内地喜剧占据了华语影坛的半壁江山,而曾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港式喜剧由于市场、文化等语境的变幻,再加上创新性的匮乏,使得这份辉煌已成往事。

三、港式喜剧的创新与出路发展

港式喜剧走向低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毫无创新的翻拍套用已经无法适应内地观众日趋高要求的审美需求。如何创新港式喜剧,在当下语境中求生存谋出路,已经成为港味喜剧亟待解决的问题。

香港喜剧之所以能够创造它的黄金时代,在电影史上留下佳话,除了它身体、动作与语言幽默等艺术技巧外,其深刻的思想性是留住观众的重要原因。香港喜剧主题深刻且多样,令人捧腹大笑的背后蕴含着大大小小的人生思考。如香港喜剧中的分支家庭类喜剧,轻松愉悦的插科打诨旨在表现温情互助的人际关系主题,简单点说,就是爱。又如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开创了无厘头喜剧的巅峰成就,他的电影多展现小人物在逆境中成长,其意旨是讽刺社会揭露人性弱点,完成对小人物生活境遇的现实关照。如《功夫》、《喜剧之王》,描绘了香港底层阶级群像,它既是星爷心理补偿式的作品,也是周爷倾注了内涵的佳作,因此,周氏喜剧才能广受观众追捧。曾有学者说,深度是香港喜剧备受喜爱的重要原因。[6]而近观当下的港味喜剧,仅仅停留在视觉等感官刺激,如《妖铃铃》,夸张的服饰道,浮夸单一的表演形式,多年前的烂梗等都只将当年辉煌的港式喜剧生搬硬套,在思想上也只是轻描淡写,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失去了港式喜剧原本的思想深刻性。如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使得曾经众人推的香港喜剧一步步堕入低谷,沦为观众口中的“过气喜剧”。因此,香港喜剧如果想要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住晚节”并在内地市场分一杯羹,就必须创新香港喜剧。而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还原香港喜剧的思想深度。这就需要导演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甚至台词方面下苦功夫,使它们助力于升华主题,这样有内涵的故事与华丽的喜剧包装相结合,影片才会有周氏喜剧式“笑着流泪”的思想深度。人物,是商业片中的一个核心,一个精彩的人物设定可以成为电影中的亮点。港味喜剧之所以能赢得当年影坛的半壁江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塑造了许多丰满、立体、鲜活的人物,并由此可以窥探到小人物背后的大时代。而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观众们对于人物设定的期待视野也不断在变更,如何选择一个观众喜欢的、不落俗套的人设,并将它打造的有生命力、有厚度,从中凸显出电影本身所带使命——窥探到人生的奥义,这是电影创作者要努力的方向。此外,一个构思精巧的情节是高质量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昔日港味喜剧,在搞笑娱乐的同时,剧情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内容。精密巧妙的剧情设计逐渐成了港式喜剧必备的制胜法宝。如《家有喜事》系列喜剧电影,经典的剧情到现在还是可圈可点,为人称道。因此剧本的创新,除了塑造圆形人物,还需打磨剧情。此外,有警示意义的台词也是提升电影深度的关。由此,新型香港喜剧才会有新的发展出路。

香港喜剧的创新之路,其中的重要内容是电影中的笑料。这个笑料在相声中被成为哏,是一个需要推敲的艺术技巧,在脱口秀与中被称为段子,是有着内在高要求的艺术形式。但无论是笑料,梗还是段子,都因为当下喧嚣尘上的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难创作。新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拓宽了观众的审美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观众对喜剧的了解与审美。在这样的语境下,如何创作新型笑料逗笑观众,并直指笑点深处,是香港喜剧急需解决的命题。“喜剧幽默对创新性的要求颇高,甚至滑稽幽默的桥段只有一次性生命力”。④观众需要期待视野之外的笑料,简言之就是需要出乎意外的笑料,而这就需要香港喜剧电影人不断揣摩观众观影时的心理轨迹,从纵向角度挖掘深层笑料的铺陈。而这些,均少不了对内地市场与文化的了解、融合。港味喜剧在80年代叱咤风云,很大程度是因为它开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港式搞笑”,这种艺术形式借助内地电影产业的衰弱逐渐发展起来,引领了中国喜剧电影的语言链。而新世纪中国内地喜剧的高产、高口碑打破了港味喜剧创造的独特语境,使得观众有了新的追求。这种追求,直接体现在对笑料的更高要求。因此若想创新港式喜剧,必须“入乡随俗”,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问卷调查等多种渠道了解内地观影者的笑点,深度走访观众对当下喜剧的认知与看法,从中搜集观众的笑点并得出规律。此外,在搜集到观众的笑点后,电影人需要用心钻研幽默的方法与运用,如对比法、夸张法、反复法、移置法等。只有多方位创新笑料,才能使喜剧中的内核散发新的光芒,由此谋求香港喜剧的出路与发展。

除了创新剧本本身使其更适应内地市场,香港喜剧也应改变唯利是图的商业心态。“在产业化与票房的夹缝中求生存,是所有电影不得不面临的残酷事实”,[1]因此一味地追求票房,企图以明星堆砌,自身毫无创新等诟病导致香港喜剧在商业化的浪潮中沉沦。然而无论是徐氏鬼马喜剧,还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都用历史证明了艺术价值与票房是呈正相关的,而利益膨胀造成的虚假繁荣只是一具空洞的躯壳。[7]

结语

香港喜剧从诞生到现在已近百年,其在黄金时代散发的光芒足以闪耀中国整部电影史。然而2018年的一部有着港味喜剧风格的《妖铃铃》,其票房与口碑的双低,将香港喜剧在当下的低迷与颓势尽显。新时期的港味喜剧,几乎变成“过气”的代名词,其呈现出来的低俗化倾向使人不禁反思市场、文化等语境因素。走向低迷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毫无创新的创作手法在新的语境中,已经无法适应内地观众需求。因此,对港式喜剧本身的创新就成为亟待解决的严肃课题。本文为研究香港喜剧在新时期的境遇开拓了新的角度与思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研究队伍的壮大,新的研究思路与硕果会更多。研究之路漫长且艰辛,只有抱着恭谨、刻苦学习态度,我们的研究之业才会枝繁叶茂,越来越好。

注释:

[1](美)大卫·波德维尔.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Z].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1.

[2]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文件英文简称,其宗旨是促进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3]赵卫防.香港电影产业流变[M].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8.

[4]曹之琪.利益与幽默的膨胀——低潮中探索的香港喜剧电影[J].名作欣赏,2014(2).

猜你喜欢

港式喜剧电影香港电影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从《羞羞的铁拳》看国产喜剧电影的突破与革新
共度好时光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2017年法国喜剧电影回顾展开幕在即
香港楼宇命名修辞特点分析——港式中文研究实践
港式中文文体的修辞特点——以剖析一篇港式中文为例
北京首都机场朗豪酒店:打造纯正港式火锅
回眸2015中国电影:喜剧电影改朝换代
动作喜剧电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