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土部》与中国古代文化

2018-04-01马宁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先民本义汉字

马宁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字学著作,首创部首编排法编排汉字,运用“六书”理论,根据汉字的特点,从分析字形、辨识读音、说解字义三个方面讲解汉字。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合作,从而构成汉字完整的系统。“土部”是《说文解字》中一个包含汉字较多的部首,该部下收字131字,重文26字,另有新附字13字。探索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必然需要从字义入手。本文将对“土部”下所包含的所有汉字入手,探索《说文解字·土部》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土部》:“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从《说文解字》中“土部”字呈现出来的若干文化信息来看,从文化角度大致可以将“土部字”归纳为 “农业种植”、“房屋建筑”、“丧葬祭祀”等三类。

一、农耕文化

“精耕细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主要依赖农耕技术的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逐步提高,水利灌溉工程的逐渐完善来提高粮食产量。这些因素也部分地在“土部”下包含的汉字中有所体现。

在“土部”表示“质感”的汉字,即表示软硬程度的汉字中,“壤”指的是柔软的土,即适宜作物生长的松软肥沃的土。“塙”所表示的坚硬至不可拔起的土,指的是农田的板结化现象。这种现象往往因土壤表层在降雨或灌水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土壤干燥后而形成。板结化土地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低,往往不利于作物生长。“垆”指的是黑色坚硬而质粗不粘的土壤。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 “黑垆土是西北地区古老的耕种土壤,也是主要的地带性土壤。”,“黑垆土是草原植被下的土壤,有其独特的成壤过程。”由此得知,“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并不是黄土高原自古就有的面貌,古代的黄土高原也曾被草原植被覆盖。在严重的生态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之下,现今黄土高原只剩极少一部分地区还残存有黑垆土。

在充分认识土壤品质的情况下,农田还需要日常的维护。“土部”中还包含许多表示治理农田的活动的汉字。如“坺”表示翻土;“埩”表示耕耘土地;“堫”表示栽种;“培”本义为增益,加厚,特指给农作物的根基加厚土壤。在现代词汇中仍有“培养”一词,指用适宜的条件促进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就是沿袭了“培”的本义。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多样的国家。然而并不是所有地形都适用同一种农业经营模式,这对于农业的发展而言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此先民创造性地使用了“因地制宜”这一思想,将不同的土地分别以适宜的方式耕种,以求达到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发展农业的效果。

《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提到:“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充分体现了先民们因地制宜,发挥各个地区、各种地势优势扬长避短的农耕思想。在“土部”中,形容地形、地势的有21字。《唐会要》中《庆善乐》诗云:“芸黃遍原隰,禾穎即京坁。”之句。其中“隰”通“”,指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坁”本义指山坡。描写的是秋天低处草木枯黄,高处山坡上遍布带芒的谷穗的景象。先民们利用不同的地形,因地制宜,开辟出梯田、圩田等农田类型,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水是维系农业发展的命脉。农业的发展与水利灌溉技术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早在两千年前,就有文献记录先民利用蓄水溉田。“土部”中“塘”字、“堤”字均表示阻滞,堤防之意,即筑建堤坝用以阻挡水,防水。同时这些“堤、塘”可以在水量充足时期蓄水,以备干旱时节灌溉农田使用。

二、建筑文化

建筑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料,人们的起居、饮食、工作、娱乐等无不需要在建筑物之内进行。“土部”字中关于建筑的就有38字,从中大致可以窥见中国房屋建筑的特点。

“土部”字中表示涂饰装修含义的字有“墍”、“墀”、“堊”。“墍”的本义是仰面向上涂抹屋顶;“墀”本义为涂饰地面;“堊”的本义为白色的土,指用白色的土涂墙。古代涂墙用白土或者白灰。可见古代人民在建筑房屋时已对建筑物有了审美要求,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也要求建筑物兼备艺术性。

“墼”的本义指砖或者砖坯,属于建筑材料的一种。“坄”指烧制砖瓦的窑的烟囱。从这些字中不仅可以了解早期建筑的使用材料,还可以从汉字中窥探建筑材料的铸造手段,这是汉字独特的魅力。

“基”本义指墙角,又指一切建筑物的底部;“壁”本义是墙壁;“”指围绕四周的墙;“埒”指矮围墙;“垛”指古代门堂两侧的房间;“塾”是古时位于门内外两侧的堂屋。从这些汉字中可以得知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布局。从古代建筑的这些结构布局情况中,可以看出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构造的稳定,外部的布局的主次之间相互配合,讲求和谐对称。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都与中国人追求“和”的观念相符。

三、丧葬祭祀

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在远古先民们心目中,神是伟大的自然力量的化身,可以主宰人类生死。为了表示对神的尊崇、敬仰,就产生了向神祈求、祷祝以获得安定顺遂的生活的祭祀神灵的活动。中国传统的“礼仪”也是自祭祀发展而来。所谓“礼之三本”就是“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对于土地的崇拜和祭祀,来源与先民对获得稳定生存资料的渴望。

《说文解字·示部》:“社,地主也,从示,从土。” “土部”中“墠”指的是古代祭祀的场地;“场”本义指古代祭神用的平地;“坛”本义是高台,多用土石建成,是古代用作祭祀的场所;“垗”是祭坛四周的边界。可见古代祭地对于场地及其建筑也是有要求的。

丧葬活动在古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丧”即哀悼、殡葬死者的礼仪。葬是厝置死者遗体的礼仪。”“壙”本义是墓穴,指墓地在死者下葬前已预先挖好的墓圹;“堋”指将棺材放入墓圹中;“瘞”本义是埋,指棺材下葬后的掩埋活动。下葬掩埋以后,再筑土成坟。“坟”和“墓”的本义都是坟墓,但在古代“坟”和“墓”又有区别。“坟”值得是文木上封土隆起成丘。“墓”则指的是无封土隆起的土穴,也叫茔。“茔”本义即指坟墓。这几个字大致可以体现出古人丧葬活动的部分面貌。墓圹的建造实际上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从侧面也反映出中国人的灵魂不死的生死观。因此不仅要有墓室安葬,其形制也要与人生前相似,以供灵魂活动。

“土部”字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古代人民对于土地的认识,其分类之全,令后人惊叹。先民对脚下土地所倾注的心血和感情,体现了中国人性格中务实本分的一面。崇尚美的文化素养亦可从古人对于建筑精益求精的追求体现。丧葬祭祀制度更是从生活细部中体现出古人生活严守礼仪的一面。可见《说文解字》中体现出的文化现象,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先民本义汉字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