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8-04-01邢梅梅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第二中学
邢梅梅(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第二中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
一 自主学习习惯的特征
自主学习是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自己组织学习过程为核心,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内容及方式,自主独立去学习新知识,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自主学习习惯的特征,可以加深对习惯的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矫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奠定基础。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大致有三类情况:一类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只满足于听懂、会做、考得出,没有什么预习、探索、发现、复习等种种习惯;一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不良,如不善于思考问题、作业拖拉、抄袭、考试作弊等种种不良习惯;再一类就是学生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勤学好问、独立思考、探究体验、合作交流等习惯。学习习惯不同,学习方式就不同,学习水平也就不同,可见自主学习习惯对学习水平的影响很大。从研究中我们归纳出一般地数学自主学习习惯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形成的后天性
自主学习习惯并不是先天遗传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习得的。从生理机制上讲,数学自主学习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如一个学生善于探索的习惯,发现问题的习惯,整齐、清洁、美观的作业书写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等等。这些自主学习习惯都是在后天的教学环境影响和教师的教育培养下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2 指向的活动性
自主学习习惯既然是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了的去进行学习活动,那么,习惯指向必定是对象性的学习活动。要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必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反复训练,使之逐渐趋于自动化。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养成“先看书后探索”、“先体验后感悟”、“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及“自觉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等,经过多次训练,直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3 表现的情境性
自主学习习惯形成后,它总是由一定的情境而始动的。也就是说,养成了某种习惯后,一旦到了那种场合,这种习惯就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学生在校就有自我反思、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强化、自我调适、自我修正,一到家庭里就绝非如此了。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习惯受情境所制约,学校和家庭就是两种不同的环境,影响了学生自我反思检查作业习惯行为的迁移。在数学教学情境中,要创造条件,使其行为习惯泛化,在各种场合实践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很多,我们从众多的学习习惯中,经过精心比较、筛选,主要归纳了下列八种数学自主学习习惯:①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②善于观察数学事物和独立思考的习惯;③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大胆质疑的习惯;④独立作业、自检自查的习惯;⑤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⑥主动应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习惯;⑦形成自我反馈和查漏补缺的习惯;⑧养成学后实践、自我评价及反思的习惯。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呢?
1 从初一抓起,利用教材优势养习于童
“少成如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习惯须自小培养,才会不费多少力气而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养习于童,对良好學习习惯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是习惯形成的后天性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必须尽早地给学生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它们良好习惯的培养氛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中学教材为此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其选材内容、文字描述和结构编排均有利于学生自学和探索。如教材的每一册、每一章的开头均有图文并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学;每一节教材中穿插着“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做一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文中还不时地出现“读一读”的数学史话及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凡有经过推理的计算或证明题还通过加小括号注明理由的方法,明确告知学生每一步骤所用的定理等。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凡学生能懂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不易理解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阶梯”、“重点难点点拨”、“阅读方法指导”等措施加以引导,以消除学生自学活动中的障碍。对于学生自学习惯,从初一新生入学就抓住不放,重视和加强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培养,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2 从阅读抓起,培养學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学习理念的核心,而阅读则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只有学会阅读,养成自觉主动阅读教材的习惯,才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从小学到中学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飞跃,过去是老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听,现在要改变这个习惯,首先必须带领学生阅读教材,老师要处于学生的地位,逐字逐句的读,边读边议,边读边思,边读边在书上勾画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画出疑点,帮助学生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弄清并掌握住例习题的类型、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格式。还要帮助学生学会阅读课外书,做课外题,写收获感受。这样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的演练,便逐步养成学生自觉主动阅读的习惯。
3 从严抓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要贯穿于整个自学活动过程[2]。所以,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重点推敲课本上的分析、注意、小结等段落,对课本中的例题、习题,要求读懂了教材再去做题,这样做题的速度快又准确。教学中坚持做到: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并将某些问题有意识的让学生去思索,甚至把学生“逼上梁山”。在课后,要求学生勤思多问,追根究底。这种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专注做事的能力。
4 从模仿抓起,通过榜样示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初一学生年龄小,喜欢模仿,这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先从模仿抓起,然后再启发自觉主动,逐渐地产生强烈地自我控制的趋向。比如不少中学学生由于贪玩而做不到当天功课当天完成,老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告诉他们:列宁读书时,为了学习功课而自觉放弃了他最喜欢的下棋、滑冰活动。以此来诱导学生以列宁为榜样,模仿列宁的读书习惯。对于中学学生来说,更应当有坚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去自学、去拼搏,从而启发他们的自觉性,提高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率[3]。
5 从激励抓起,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中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种种自主学习习惯要求,容易接近和形成,但也容易忘记,不易长期坚持。所以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坚持长期不懈,采取经常性的定期的训练提示和表扬激励的办法来强化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效果是比较明显的。通过教师多次的“做对了,表扬;做错了,指正”的检测矫正工作,才能帮助他们既巩固已形成的自主学习习惯,又可根据实际,不断提出新的自主学习习惯的要求,以激励他们的内在需要,发展他们的个性心理,强化各种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先从基本的学习习惯入手,先从一点、两点开始,再推及到其他,不要操之过急,恨铁不成钢,则欲速而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