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桃花》的艺术特征
2018-04-01刘婉玲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刘婉玲(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1)、曲式结构
歌曲《一首桃花》分为AB两部分,是一个典型的二段式的歌曲,并且含有前奏和尾声,其中前奏有13个小节,以g小调的小提琴为主旋律,钢琴充当伴奏开始,A段主要是对桃花静态美的吟诵,歌词:桃花...一瓣瓣的光致.....生姿的顾盼等字眼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部分的意境应当是温柔的、恬静的、柔美的。B段的调性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g小调转成了现在的降E大调,除此之外,在音区,情绪和速度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与A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且B段的音域整体也比A段高,B段歌词重复一遍,使演唱者在在表演过程中感情进一步得到强化。除歌词以外歌曲的词曲作者在其他地方也设计的非常完美。在调式的处理上:一首桃花这首曲子A段使用的g小调,为4|4拍,给人的感觉是优美的、安静的意境。而在演唱B段的前一个小节,作者巧妙的使用8个转调和弦,使歌曲完美的转到了降E调,这样的做法完美的衔接了B段的演唱。
(2)、伴奏的处理
一首歌曲的伴奏与歌唱一直都是两者相辅相成的,要想完美的演绎这首歌曲,必须需要相互默契的伴奏和演唱。一首桃花这首歌在伴奏上将歌曲衬托的淋漓尽致,正是由于周雪石教授对于这首歌的精湛的编曲,使得歌曲深受人们喜爱。这首歌曲从开始就以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为伴奏乐器,其中小提琴在前奏中更是起了主奏的作用,作品中以小提琴为主旋律的前奏部分的篇幅较长(主旋律为演唱部分的旋律,相当于用小提琴代替人声呈现给了我们一个主题),而钢琴和大提琴起到的是伴奏作用,乐器这样的安排与我国传统民族歌曲的伴奏有着很大的不一样,既大胆借鉴使用了纯西洋乐器,但又不失中国音乐的强烈旋律性的特点,这为我国歌剧如何借鉴西洋歌剧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并且这样的编曲安排也很适合一个受过西方思想熏陶过得中国女诗人的诗歌风格, 整个伴奏没有大型乐队的宏伟气势,也没有繁杂的修饰,仅仅的三件乐器却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从伴奏开始响起的那一刹那,便被这种安静、简单所融化。在前奏的最后三小节,转为钢琴主奏,作曲家使用了一连串的5连音、8连音,最后定格在一个和弦上来为演唱者做铺垫。那频繁出现的连音节奏给人一种珍珠落玉盘的感觉,在一个定格和弦之后,演唱者开始轻轻的演唱,宛若一位桃花仙子正像我们优雅的走来。从歌曲的演唱部分开始,此时的伴奏又改为钢琴伴奏为主,退去了小提琴的旋律,这样的做法既能使人声完美的展现出来,又不至于让小提琴的旋律反客为主,从而使乐器之间能够和谐的将音乐进行下去。除歌曲的乐器安排之外,这首歌曲的巧妙之处还在于它的转调的地方上。在歌词“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的前一个小节,这里作曲家在钢琴上面使用了连续的八分音符的下行和弦,且使用的降2级的小三和弦,使音响效果更富有动力;而这时小提琴和大提琴则是连续的两个三连音的上行琶音级进,这种弦乐的上行伴奏与键盘乐器的下行伴奏同时进行推动了歌曲的发展,加强了对下一句歌词的期待感,短短的一个小节使歌曲完美的转完调,又有力的推动了歌曲的发展,因此这个地方的安排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
(3)、歌曲的歌词艺术
《一首桃花》原是诗人林徽因的在香山养病期间所做的一首诗。当时徐志摩为了替林徽因解闷,就携张歆海、韩湘梅、张溪若夫妇来看望她,几人在游玩时徽因读了这首《一首桃花》,对于这首诗徐志摩的评价是: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总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这《一首桃花》与前人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是同一种境界。徐志摩曾说过“诗的灵魂是音乐的,所以诗最重音节”由此我们可知,任何一首诗的音乐美是不言而喻的。曾经听到一个故事:一位热爱音乐的人为了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就千里迢迢找到一位音乐大师拜师学艺,大师第一句话就说,你读了海涅的诗没有?读了歌德的诗没有?如果没有,就读完再来找我吧,年轻人依照大师的话去读了诗,但是每次读完诗去找大师的时候,大师总会拿出更多的诗让年轻人读,大师说,诗歌与音乐本是一体,你只有了解诗歌,才能为学好音乐做基础,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诗歌与音乐的密切联系。一首桃花这首诗是当时新月派的作品,而新月派其中的作者林徽因是受过西方教育的,此时的作品与传统的古诗词有很大的不同,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的真挚,更加强烈,而且在当时非常受年轻文人的青睐,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一首桃花这首诗真实、自然、感情真挚,既有诗文本有的雅韵美,又有强烈的画面感(这种强烈的画面感在一个身为建筑学家兼诗人的笔下显得更加的生动),对于初春的桃花描写的是那么细致入微,整个诗文对称严谨,语言也玲珑,字里行间透露出桃花美的芳馨,以这样细腻的笔触所表达出女诗人特有视觉的内心独白,我想只有林徽因这样的才女才能诠释的如此完美吧,让人在读诗时,仿佛也能闻到桃花的芳香,滋润着人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