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型大学视角下地方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新探

2018-04-01陈育芳

关键词:师资队伍大学建设

陈育芳

(福州大学人事处, 福建福州 350116)

当前国内不少高校及一些省份都明确提出了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众多学者也分别从政府、企业、高校等视角给出了创业型大学及其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与政策建议。[1]伯顿·克拉克最初提出的“创业型大学”概念强调高校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大胆改革创新、进行创业实践;亨利·埃兹科维茨的“三螺旋结构”注重创业型大学的知识转移、学术创业等特征,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创业型大学具有适应环境、市场导向、获取资源、效益优先等价值追求。[2],在MIT、斯坦福大学、华威大学等一大批成功创业型大学的激励下,我国已经有一批高校明确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3]可以说,创业型大学建设是高校主动参与国家创新实践的战略选择,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角色转型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

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产业、政府部门等联系更加紧密、融合度更高的新形势要求下,地方高校不仅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培养所需人才、实现民族复兴等重任,而且更加强调与区域政府、行业产业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深入合作,要为区域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创新创业人才、聚焦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领域、积极主动献策献智,区域政府、行业产业也要为地方高校的转型创新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地方高校是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立足区域特色、紧抓区位优势,坚持走“融入区域、服务区域”的“区域化发展战略”。同时,高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还是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这在地方高校、创业型大学建设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此外,相较于传统类型的大学,创业型大学更加注重知识创新与应用、政产学研高度融合、凝聚各方资源、整合校园创业文化。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应当明晰以下发展定位:一是突出区域化特色。以国家、各省、相关区域创新创业政策为指导,深化形势研判,广泛增进共识,使全体师生自觉接受、内化地方高校的区域化办学定位和培养理念,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与生态环境。引导师生自觉树立“服务区域、成就自我”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与成才观,构建引领师生创新创业、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软实力支撑体系。二是注重社会化服务。地方高校在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应当把学校发展战略、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化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将社会化服务作为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和前瞻性工作,科学规划,协同发力,统筹推进,培养创业特色鲜明、引领产业升级、推动行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由此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并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三是共建实践性平台。坚持以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紧密衔接,形成系统教学、实践育人的创业型大学办学特色。发挥校内外各方资源优势,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创业型人才培养搭建“创业团队——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加速器”的网格化实践平台。四是整合开放型资源。首先,对接社会资源,推进协同创新。建立“大学-行业-企业-政府”协同创新机制,构筑“创意链-技术链-产业链-市场链”等完整的知识型产业生态链,形成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良性互动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格局。其次,对接校友资源,突显品牌效应。充分利用校友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全方位争取校友支持。最后,对接产学研用,加快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用战略联盟,建设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高校与产业对接、与就业相连、与岗位衔接、与企业合作,实现知识资本化和科研成果产业化。

二、地方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除了具有一般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共性外,在保持大学本质特点的前提下,它依托三螺旋理论中“大学——企业——政府”的共生关系,汲取了极富变革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精神,更具创新性、开拓性和社会性。它不仅要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任教师队伍,以及精干、高效、专业的管理干部队伍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队伍,还要以创业精神和创业理念武装教师,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来实现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并以获得的资源回报投入新一轮的人力资源开发。由此可见,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要着力推行学术创业化和知识资本化,使得大学成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知识资本的集聚地与转化场。[4]

当前,地方高校在选人用人、进修培训、评聘标准等方面存在问题,无法充分激发师资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选人用人方面,因受地域、待遇、发展等限制,地方高校依然采取传统人才选聘方式,优先选聘刚从高校毕业、理论水平较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充实到创业师资队伍。进修培训方面,重引进轻培养、重教学轻科研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瓶颈,更是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致命弱点;部分地方高校花大力、斥重金引进创业师资,但引进后不予培养、未能用好,不单会使人才得不到培养发展,更加速人才的流动流失。评聘标准方面,地方高校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创业政策层出不穷,创业活动轰轰烈烈,但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评聘标准没有根本性改变,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应用相分离的“两张皮”现象。更有甚者,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不断提高人才引进薪酬标准,加剧出现“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矛盾。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的选聘标准局限、应用研究不足、考评机制滞后表现得更为明显,且其重要性更加突出。一是选聘标准局限。地方高校对创业型教师的实践水平、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创业素养考虑甚少,企业实战型人才更因学历层次、理论水平受限往往被拒之门外,使得创业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够优化、实践水平受限、成果转化不足,创业型人才培养效果参差不齐甚至大打折扣。二是应用研究不足。地方高校创业师资队伍主要由学生政工干部、经管专业教师、就业指导人员构成,其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主动性、专业实践性不强。虽然部分高校在创业师资队伍方面有引进有培养、有教学有科研,但往往局限于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缺乏实用性、针对性的应用研究、技术研究,这显然与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存在偏差。三是考评机制滞后。地方高校没有立足创业型大学建设之战略高度,结合岗位管理、薪酬激励、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方式,全方位考量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创业型教师的发展成效。此外,地方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的岗位管理不得当、岗位竞争不充分,体现在既没有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授课或指导教师,也未能出台人才选聘、进修培训、绩效考核等体现创新创业人才所需的岗位竞争、优胜劣汰管理规定,“铁饭碗”“无竞争”助长了创业师资队伍的“得过且过”“吃大锅饭”心态,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与创业型大学的创建。

三、转变地方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的角色认同

在当前,如何实现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的转型,缓解教师角色的身份认同危机,使之更好地适应自身专业发展和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5]创业型大学及其教师将教学功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其特有的创业理念、知识结构和服务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促使高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知识引擎。

首先,教学功能:从教师主导转向师生合作。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包括角色期望和角色行为,是与社会期待、大学地位相一致的知识、技能、行为与态度模式。传统教学功能注重师生之间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关系,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高居知识制高点的教师权威不容挑战,这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的单向、线性、静态传授知识,学生缺乏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结构性与关联性。与之不同,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自由、自主、自治等思想更为突显,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知识、方法和技能,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市场信息的持续运用,在教学功能上由教师主导转向师生合作,且师生之间合作学习、交互学习、探索学习、网络学习、碎片学习、终身学习等理念与方式深入人心,“学习共同体”“知识应用化”等现象方兴未艾。

其次,科学研究:从被动接受转向争取资源。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任何组织无法完全自给自足、需要获取外部资源,这在创业型大学建设及其教师角色定位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高校及其教师在传统模式下只能依赖、被动接受政府固定拨款,“象牙塔”里捧“铁饭碗”、终身聘期制的教师们较缺乏拼搏进取的内在动力,使得创业型大学建设乃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难以为继。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深入,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持越来越有限,大学及其教师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有效激发发展活力显得更为重要迫切。尤其是对于研究性的创业型大学而言,高校及其师生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使其市场性、竞争性争取各类教育资源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迫切需要创业型教师树立市场竞争、品牌创建、团队合作等意识,加快知识与技术的保存、传播、生产与应用。

再次,社会服务:从学术专家转向技术能手。传统观念上,大学教师是“教书匠”“学术人”,应当“雅趣”“情怀”“境界”地进行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与之不同,现代大学制度之下,大学教师不再是纯粹的“学术人”,其“社会人”色彩更加浓厚,“没有围墙的大学”“服务性大学”“变革的大学”更为盛行,创业型大学及其教师行为应当越来越趋向企业化、市场化,大学教师甚至赋予了“推销者”的角色,他们“出售”自己的人力资本、科研成果、知识产权,通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生产力、外部性收益。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创业型教师的角色担当更加丰富多元、紧贴市场、对接需求,其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服务践行者、社会责任承担者、创新创业开拓者、科学技术应用者,兼具着教师、学者、企业顾问、企业持股人、专利权拥有者、公司创建者等多元身份。

最后,文化传承:从保守复古转向开放创新。创新创业文化的传承创新,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创业型大学要勇于打破“象牙塔”的思维禁锢,推动教师队伍由保守复古转向开放创新。创业型大学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教学功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紧密结合的推动者。传统的大学文化,讲究伦理文化、良知底线、学术保守,往往体现出文化环境的“与世隔绝”“一方净土”。而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发展,赋予了其创新创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强调将文化环境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体系之中,更需要教师进一步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夯实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增强创新创业素养,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推进创新创业文化乃至创业型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四、优化地方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

在建设“创业型大学”理念的指引下,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创业型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素质结构外,还应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等特殊素质特征。

第一,创业意识:创业激情、职业操守、社会责任。地方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的创业意识素质结构主要包括创业激情、职业操守、社会责任。创业是一项艰辛漫长的工作,需要乐观向上、永不言弃、自我鼓励、保持动力的创业激情;创业者也是从业者,需要遵守相关行业职业的道德规范、行业准则、职业情操;除此之外,创业者更应该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弱势群体、社区、环境的社会责任。在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引导师生自觉树立“造福人类、服务社会、奉献国家、贡献集体、成就自我”的创业价值观,重点培养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操守、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第二,创业品质:自信、兴趣、耐挫。地方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的创业品质素质结构主要包括自信、兴趣、耐挫。创业者面对着诸多挑战和压力,若缺乏自我肯定、自我鼓励、自我理解的自信,往往自卑懦弱、畏首畏尾、寸步难行;兴趣与爱好是强大引擎,能够促使创业者保持“持续动力”并取得“事半功倍”之成效;耐挫素养是创业者抵御创业挫折甚至创业失败的一剂良药,可以使得创业者创业遇阻时不致意志消沉、怀疑自己、一蹶不振。由此可见,创业型教师在树立创业激情、职业操守、社会责任等创业意识的基础上,还应当具备自信、兴趣、耐挫等创业品质,为持续性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及其人才培养提供源动力和软实力。

第三,创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地方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的创业知识素质结构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绝大多数创业者是企业管理层,理所应当地要掌握市场开拓、成本预算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把握企业发展方向与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创业者还应当具备相关行业企业所需的资产评估、风险防控等专业技术知识。此外,创业者要做到“知法、懂法、守法”,避免因忽视或缺乏法律法规知识“铤而走险”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以此为导向,创业型教师要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讲授或传播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第四,创业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机会识别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地方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的创业能力素质结构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机会识别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体现在某个领域的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能力,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机会识别能力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寻求、挖掘潜在客户与商机;人际交往能力注重创业者的沟通左右、联系上下、协调内外,做到在商务谈判、交流合作方面左右逢源、立己达人。高校应树立学术与市场紧密衔接、无缝对接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提高教师面对市场的行业竞争意识、机会识别能力、发展趋势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等专业素养。

五、创新地方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应当围绕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创业素质、实现成果转化、产学研用融合等重点,不断健全创业师资队伍的引进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合作机制,实现地方高校创业型大学及其师资队伍的长效化、可持续发展。

其一,引进机制:以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欧洲创业型大学注重聘请有实际管理经验、有创立过企业的人担任创业教育教师职位,鼓励教师联系真实的创业活动,让学生能够获得近似的创业经验。我国高校也要从创业型大学建设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坚持学术与市场、教学与科研、专业与行业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创业师资引进机制,不拘一格选拔、聘用各级各类人才。要树立“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引才用才理念,打破“唯学历论”“唯理论性”等固化思维与传统模式,围绕实践创新能力等重点,着力引进、培养一支具有行业企业经历、市场竞争素养、创新创业技能的理论界与实务界相融合师资队伍。

其二,培养机制:以提高创业素质为核心。创业型大学在运用好国外、校内、企业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教育资源,实现政校行企的紧密对接融合。一是坚持国内与国际培养相结合。加强国内外创业型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引导教师主动深入社会、深入市场,在竞争中争取资源、搭建平台、研究课题、服务社会。二是坚持学校与企业培养相结合。选派创业型教师到企业挂职、创业,支持教师到企业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或技术攻关,聘请企业经理人、管理者担任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全方位提升创业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三是坚持政府与社会培养相结合。聘请政府部门、相关产业、行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理论界与实务界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创业导师”,建立一支“德才兼备、专博并举、学用合一”的“双师型”创业师资队伍。在政、产、学、研四方进行资源整合,建立预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使创业者获得创业所需技能的素质提升过程。[6]

其三,评价机制:以实现成果转化为主线。评价机制对于教师转型、创业型大学建设起着方向性与激励性的作用,体现在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的实现。[7]传统评价体系过分强调教师的统一性、规范化管理,未能做到多元性、个性化指导。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应当针对不同专业学科、岗位类型教师,采取差异化的评价目标、内容、方法和标准。此外,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师资队伍评价机制在着重考核成果转化的同时,也要顾及教书育人、师德师风、校园文化等内容,统筹教学与科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全面性、多元化体现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可以选取强化教师创新创业、竞争合作、社会服务的考核指标,完善生态环境与校园文化的创新创业、宽松自由等指标体系,引入领导、教师、同事、学生、行业、企业多元评价主体,进行日常考核、专项考核等定性化和定量化评价。

其四,合作机制:以产学研用融合为方向。大学的存在与发展越来越依赖社会提供的资源并同时需要不断地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决定着自身的生存与发展。[8]创业型大学可以通过企业咨询、技术转让、创办企业等方式为产业服务,这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深度融合。相对而言,创建衍生企业的要求高、投入多、风险大,企业咨询、专利技术转让的要求低、投入少、风险小,绝大多数教师选择后一种方式来服务产业、行业、企业,这就为高校健全产学研用融合的合作机制创造了良好契机。以此为导向,校企双方立足原创科研成果、知识创新服务,依托大学科技园及孵化网络平台,加强创新项目和创业活动的转化、孵化与催化。同时,建立技术转让办公室或校办企业、跨学科研究中心,搭建信息服务、资源共享、创业孵化、技术转让平台,实现大学与教师、产业、企业的互利共赢。此外,在校企双方加强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决策咨询、技术攻关等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采取岗位培训、挂职锻炼、顶岗实习、跟班研讨、导师带徒、课题合作、项目开发、创新创业等方式,促使创业型教师由单一教学角色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角色并举转变。

六、结论

通过对地方高校定位、创业型大学发展、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梳理与实践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地方高校的区域性、服务性、社会化、产业化等特征,决定其突出区域化特色、注重社会化服务、共建实践性平台、整合开放型资源等发展定位,从而对地方高校之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发展,以及创业师资队伍的角色认同、素质结构、建设机制提出了更高、客观、全新要求。

(2)与其他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其自身特殊性,而地方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具备选人用人、进修培训、评聘标准等方面问题外,还存在选聘标准局限、应用研究不足、考评机制滞后等突出瓶颈,由此严重制约着地方高校的创业师资队伍与创业型大学建设。

(3)地方高校应当立足自身发展定位,针对其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着力从转变角色认同、优化素质结构、创新建设机制等方面推进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即转变教学功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角色认同,优化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素质结构,创新引进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合作机制等建设机制。

注释:

[1] 郑旭辉:《创业型大学建设中教师参与意愿提升的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2] 孔钢城、王孙禺:《创业型大学的崛起与转型动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1页。

[3] 付八军:《论创业型大学教师转型困难的客观因素》,《教育学术月刊》2016年第9期。

[4] 陈笃彬:《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45-146页。

[5] 钟蓓蓓:《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转型:身份认同与专业发展》,《大学》(研究版)2016年第6期。

[6] 王 群:《预创业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7] 李云中:《大学从传统型转向创业型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型》,《当代教育论坛》2017年第2期。

[8] 李志峰、龚春芬:《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转型目标与实现途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大学建设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