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到卓越的桥梁
2018-04-01◆泰安/文
◆泰 安/ 文
6月14日,2018上海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如期举行,共有253家单位参与发布,创历年之最,既体现了沪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日益增长,也反映出本市社会责任推进工作的成效在逐步显现。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奇迹,成为国际上最令人瞩目的一个群体。这其中,固然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是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了企业难得的机遇。社会通过市场竞争产生的择优遴选机制,使得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赋予其更多的社会资源。因而,当我们回头看看中国企业的成长史,会发现最终获得成功的往往不是那些技术最先进、理念最超前的企业,而是那些最能满足不同阶段社会需求的企业。这是中国企业成长与西方国家的一个很大的不同。
通过发布会,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市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和履责能力逐年提升,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行实践、消费者问题以及社区参与和发展等各项关键议题上的表现较以往均有较大进步。在服务、制造、购物、文化等领域,社会责任成为推动企业提品质、树品牌的核心动力。如上海交响乐团把普及高雅艺术作为义不容辞的义务,与纽约爱乐、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创办的上海乐队学院(SOA),全面培养演奏人才;开展寓教于乐的公益性“音乐地图课堂”,让孩子能从小接触、了解交响乐。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使上海交响乐团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成为“上交”回馈上海这座“母亲”城市、融入城市文脉的有力途径。
我们正在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没有“样板房”,也没有“标准间”。企业如果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会导致战略层面上的“近视眼”和执行层面上的“肌无力”。在6月份的质量大讲堂上,我们邀请的嘉宾、来自中铁大桥局的刘自明董事长用平实的语言,深情地介绍了几代造桥人的家国情怀与奋斗历程,令人不禁想起毛主席曾经讲过的那句话“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同样,企业也是要有点精神的。
我们认为,此次发布会的企业,以及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企业的案例都在反复论证这样一个道理——以利润为导向,仅仅能让企业变得优秀;而只有以社会责任为导向,才能让企业做到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