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2018-04-01宋丹丹
宋丹丹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联系不断加强,经济上处于霸权地位的国家不断向弱势国家“倾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弱势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逐步受到文化输出国的侵蚀,丧失着自己的民族特性。对民族国家而言,“由于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权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精神支柱,摧毁一种文化,也就意味着摧垮了一个民族、推翻了一个制度和政权。”[1]可见,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维护文化安全就是维护国家安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应担负起维护文化安全的重任进而维护国家安全。
一、国家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内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体系不受内部和外部的不良因素的侵蚀、干扰,维护主流文化的本国特色。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安全就没有全方位、完整的国家安全,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文化安全问题。文化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文化特性”不受威胁,目前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原本各国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在此基础上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可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一些民族文化处于强势地位,会不断侵蚀其他民族文化,使其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典型事例就是美国通过其文化全球扩张的计划,企图在全世界建立起以美国价值观为主导的普世文化。
目前,西方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是当代大学生,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看,西方文化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肆意扩张,将不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一)主流意识形态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蚀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持认可态度,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迷茫、模糊甚至失落,产生政治信仰危机。认为它们是空洞的说教,无法体现个人价值,不能给自身带来实际的利益,甚至认为美国鼓吹的自由、平等、法制的资本主义制度优于社会主义制度。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问题上,甚至部分学生认为经济上好就行,无关乎国家的存亡,在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上,部分学生在“荣”“辱”的价值认识上出现判断性的错误。
由于部分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上存在扭曲现象,思想上并不认可主流价值体系,在面对与西方思想的冲击时,大学生很难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外化于行,这样就会威胁到我国的文化安全。
(二)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淡薄且未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中华文明屹立千年不倒,不仅因为传统文化的优秀,更重要的是后人的继承、创新和保护。可是,近年来,中秋节、七夕节等我国传统文化习俗不断被外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是一大损失。对此,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气愤,但究其原因,是我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现今,麦当劳、肯德基等在中国遍地开花,它不仅为美国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利益,而且也传播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受大学生喜爱的美国好莱坞大片,正充当着“文化美国化”的重要工具,它们宣扬的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意识形态正在“润物细无声”地侵入大学生的头脑,腐蚀着其主流意识形态,使其自觉不自觉地向往美国文化以及美国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学生只看到了美国食品、影视作品等在中国流行的表面现象,却未意识到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对青年的影响,再加上大学生并未认识到文化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可能会忽略西方国家向我国进行文化输出的背后意图,甚至有些大学生会在不经意间向国外情报机构泄露我国重要资料。为此,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也要帮助大学生把对文化安全的认识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三)文化创新意识不足且迷信西方文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接触科技和文化最多的一个群体,理应是文化创新意识最强,创新能力最强。但就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并未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学术抄袭、学术造假早已屡见不鲜。
由于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盲目崇尚西方文化,甚至“言必西方”更甚者“言必美国”,认为西方学术的参考价值永远高于国内,导致一些学生写的文章缺乏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洋气十足”。
(四)西方宗教势力渗透,学生宗教信仰升温
冷战结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利用宗教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其中基督教宣扬的“普世价值”正在不断侵蚀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宗教传播的强大平台,传播范围更广、涉及人群更多。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基督教徒仅40万,而今已达上亿。在非民族地区,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的比例最高为28.1%,最低为6.7%,平均比例为13.88%。[2]据统计,2015年底,中国在校大学生为3 700万人,按照这一人数计算我国在校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为510万人左右,且大学生中信教的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定型的关键时期,若长期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会发生动摇,不仅会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
三、加强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策略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武器,也是指导中国前进的精神动力。邓小平曾说“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坚定充分的信仰,或者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中国到现在还没有独立统一”[3]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这个“根”,只有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才不至于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迷失方向,只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分清各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各种宗教思想,才能分析出西方各种不良思想的真实意图,才能抵挡西方文化霸权的侵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主流价值体系,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才能使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学术思潮时,能够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美国强势文化的全球推广和渗透,以及我国文化安全建设存在缺陷,大学生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学校必须从多个方面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意识。首先,教师要善于将文化安全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提高文化安全教育在整个理论教学中的比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实例教学,激发学生的文化危机意识,通过文化危机意识来增强维护文化安全的意识。让学生树立起“文化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其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讨论有关文化安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对文化安全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安全对国家安全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各课老师也要集体参与文化安全教育。
(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
“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外部世界的尊重,获得安全,首先自己要有一个健康、开朗、向上,符合时代进取精神的体制,要不断自我完善。”[4]在批判地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不仅反映了我国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指导着人和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场所,应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文化阵地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西方腐朽文化正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大规模输入中国,使我国大学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接受其文化的“熏陶”,维护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日趋重要。为了维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第一,增强大学生网络文化安全意识。在互联网传播中,必须增强大学生网络文化危机意识尤其是防范意识,在思想上维护文化安全的“万里长城”。第二,进行网络文化安全立法。道德约束固然在维护文化安全时起一定的作用,但若要从根本上在网络中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必须实现互联网领域的国家文化的法制化。最后,要加强网络文化的信息管理。针对网络虚假新闻、极端言论煽动舆论,要及时进行纠正,终止信息传播。针对网络暴力、网络色情,及时进行依法查除,以维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互联网平台中,要及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青少年明确自己的政治信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维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更有利于增强网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