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创新精神

2018-04-01金晓林

世纪桥 2018年6期
关键词:外交命运共同体

金晓林

(中共咸宁市咸安区委党校,湖北咸宁 43700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中国应对全球性问题给出的中国方案,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的科学研判,也是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体系和模式。十九大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定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世界人民的福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既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也有睿智深邃的哲学思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可贵品格和不断进取、勇于创新优秀精神。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的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同时,辩证否定还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产生,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独有的智慧不断借鉴、学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并加以消化吸收的过程。

一、对中华“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是对传统“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风雨而从未中断,灿烂辉煌而不褪色,并且保持旺盛活力,关键是因为“和”的智慧和力量。以“和”为核心的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它能求同存异,博采众长;它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它能“美人之美”“各美其美”,最后达到“美美与共”的和谐境界。“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向善的道德观。几千年来,“和合”的文化思想深深融入到中国人骨髓里,践行在中国人的行为细节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对传统“和”文化进行了改造创新,实质上是“扬弃”。因而,这一思想中所体现的“和”内涵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是建立在剥削制度基础之上,因而也是建立在人与人不平等基础上的,也必然是维护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的“和”思想,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铲除了剥削制度存在的根源,剪除了人与人不平等的脐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它着眼世界,关注人类,维护人类整体利益,成为人类建设美好未来的智慧方案。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他还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些思想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关系,而且还深刻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智慧与力量。

二、对我国新时期的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是我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其核心是人民主体论,它包括四个不同层级的意思:一是全民共享,即是人人享有,不是少数人享有;二是全面共享,即全面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成果和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获得感;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渐进发展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核心是世界人民主体论,共商、共建、共享的最终目的是让全世界人民共享文明发展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由国内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到由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对我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的丰富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与共享发展理念具有相同的价值基础,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对中国特色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六十多年前,中国政府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得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一致拥护,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外交准则。以后,我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外交思想,先后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先名为“和平崛起”)外交思想。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大外交思想,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不仅规定了国际社会的交往准则,而且提出了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应追求的目标、价值理念,规定了切实可行的外交准则、外交原则与实现途径,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逻辑体系,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党的十九大最终把这一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写进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与国际战略,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和国际交往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发展道路这些指导思想在历史上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交工作的发展,但这些外交思想还只是对我国外交战略的设计和对国际社会交往原则和准则的倡导,仅仅是对国际交往行为的定态规定,没有对人类社会未来应建立一种怎样的社会状态作出科学描述与设计,因而不论是在高度、视野、内涵、还是理论思维方面,都不如人类共同体思想。当然,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要受着那个时代的制约。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立足点之高、视野之广、内容之丰富,是我国以前外交思想不可比拟的。它是对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项原则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四、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人类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形势和时代特点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造性运用的生动体现。

首先,它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在人类的利益体系当中,物质利益是最基本的、首要的利益。物质利益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伟大杠杆。因为基础起点、发展阶段、先发优势的不同,发达国家的利益总是优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世界只会越来越不平等,越来越分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同利益观。它坚持主权平等,积极推动各国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与状态,最终结束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对立的“零和游戏”现象。

其次,它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类”关系哲学。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类”关系,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内在统一的一体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意思是说人的类生命,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类”本质的体现,是符合人类的本质要求的。

中国梦也是世界人民的梦。我们相信汲取了五千年文明的大国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思想,为发展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为打破“修昔底德陷阱”的魔咒,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新型人类文明发展之路,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深信它必将深刻地改变世界,开创人类发展的新纪元。

猜你喜欢

外交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命运秀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