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

2018-04-01

世纪桥 2018年6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陈 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起点,当前,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敢于突破。面对不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搞“一刀切”,注重从源头上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在教育载体、教育内容等方面有所区分和侧重,在坚持大原则、大方向前提下,允许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在不同的时期,教育的模式也要有所创新,尤其是当前“互联网+”“微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这一方面要求教育工作者努力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努力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性和人文性,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一、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形成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是一门涉及了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学科,对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必须始终坚持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先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在高校教育活动中,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发展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办法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如果一成不变,那么对高校人才素质的培养必然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认真研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点,不断发掘新的教学方式,制定科学有效的培养计划,合理规划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为国家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网络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21世纪是科学网络的时代,互联网的产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不可否认,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涉及范围和内容之广不可估量,参差不齐,大量的消极思想如暴力、色情、享乐充斥其中,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巨大的信息量,容易陷入迷茫无助的状态,甚者迷失自己。这些网络的负面影响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通过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才能够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在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能力不足

1.教育理论知识有待提高

教育者承担着授业解惑的重任,自身的理论知识必须够扎实。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者自身理论知识现状堪忧。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目前相当部分的教育者对于自身的专业课程靠死记硬背取得考试的高分,并不能对于其中的知识融会贯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没有综合考虑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只是单靠笔试时的成绩和考生的履历来确定是否让考生通过招聘。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大学生内在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要求存在自身的见解,很多教师没有办法满足他们的内在要求,长此久往,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认为课上听教师讲课还不如自己回家上网百度。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学生睡觉、玩手机、聊天等课堂问题的出现,甚者让大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

2.教学方式沉闷古板

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平台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课堂。虽然大部分教师都已经跟上时代的发展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不难发现,相当部分教师都只是根据课堂上多媒体所展示的文字进行单一的“说教”,不能配合图文、影音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这样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难以消化课堂上的知识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不需要花时间去钻研和重视。

3.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注重个人的演讲,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自主选择性。相反,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自主性和选择性往往被忽略,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甚者,当学生提出不同于教师的见解时,有些教师直接进行批判,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展,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上牢固的“枷锁”。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力量薄弱

教育事业近些年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数量也日益膨胀,因此大部分高校对教学建设和学校规模投入大量的经费,而在其他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相对减少了。经费的缺乏,导致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发生了变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也在逐渐减少,如以往一个辅导员管理一两个班级,现在一个辅导员管理一个学院的十几个班级,这不利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更无法有效地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力不从心,也容易出现“怠教、懒教”等现象的出现。

(二)大学生思想现状不容乐观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感不强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18岁至22岁之间,社会阅历少,思想还处于发展阶段,加上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不断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政治意识淡化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健康平稳地发展的,但也存在相当大部分的大学生政治意识淡化,政治觉悟不高,主要体现在:首先,带有功利性的政治取向。大部分的大学生爱国情感还是特别强烈的,如钓鱼岛问题。但也存在一部分大学生那种纯粹的爱国爱党信念很少存在生活中,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理性的和利益性的目光去追求政治,如在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动机上,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就业的需求,一部分是虚荣心作怪,认为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光荣,还有的是直接随大流,缺乏主见。其次是政治观念的弱化。大部分大学生都从自身的发展去看待政治问题,不重视手中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认为自身手中的权利和义务都不重要;对于国家举行的一些大型活动,如世博会、亚运会等关注度不高,如此种种无一不体现了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弱化和政治觉悟的淡薄。

(三)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系统性工程。然而,很多高校一直以来忽视教育机制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反馈和评估机制不健全。教学规划不到位,教学工作比较分散,缺乏凝聚力,对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障碍;反馈和评估机制的不健全,相关的教育决策者无法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动态效果和发展倾向,因而无法对教育工作作出连贯性的指导和部署。如此种种,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刚性的约束和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创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刻不容缓,这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优劣,因此在工作队伍的选拔中,应该做到几点:

1.严格规范教育者的入职门槛

如今我国所采用的都是考聘制,通过笔试和面试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应聘者的能力。首先,在笔试过程中,我们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制定考题内容,考察应聘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对新常态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倾向的了解程度;其次,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要始终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于有亲属关系的面试官,采取回避原则,着重考察应聘者的表达能力、表达技巧以及随机应变能力。最后,要确保考题的机密性,保证整个考试流程的绝对公平性,避免任人唯亲以及托关系走后门的情况出现。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问题是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教育决策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深层凝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高校教育队伍要摒弃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发展需求,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在教学内容上,要坚持与时俱进,以大学生关切的问题为主,确定符合实际情况并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钻研能力。

3.丰富拓展教育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不断发掘新的教育渠道,走出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灌鸭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如开展相关的讨论会、辩论赛、学术沙龙等,同时组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出课堂,用实践经验来获取相关的知识,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渐趋于成年人,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注意力比较集中,注重平等和主体意识。教学工作人员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的兴趣点所在,积极引导他们朝自身的兴趣爱好发展,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如可以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等等,让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上受到充分的尊重。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钻研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互结合

自1998年我国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的人数不断扩张,一方面给广大的学子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但是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校大学生往往面临着学业、生活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及时开导学生产生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效用,如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创新两者结合的有效措施。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环境,它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方面,主要依靠三方面的力量:首先,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宣告栏,定期及时更换最新的国内时政热点,同时在学校主页建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利用学生浏览最新的教育信息同时收集学生的相关建议,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善;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之余,布置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且对学生有巨大吸引力的课余话题,提供给学生课后自行讨论;最后,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时刻关注国家的重大事件,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讨论、钻研。三者结合起来,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创新更加有序可循。

(四)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教育机制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只有完善的教育机制,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教育机制。第一,完善管理机制。确定目标,制定确切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划,并根据时代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将思想政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并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将责任确实落实到个人。第二,建立相应的反馈平台。教育工作进行得怎样,效果如何等问题不能凭靠主观臆断,而需要参与者的反馈信息,只有参与者的反馈信息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个人、学生团体组织、学校工作部门或者相应的网络反馈平台,收集相关的反馈信息,及时准确地把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态,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序地进行。第三,要建立相应的评估管理机制。通过评估活动的开展,更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工作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同时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新形势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更高、更严格,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地创新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得大学生在面对问题和挑战中始终保持过硬的思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