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
2018-04-01刘娜
刘 娜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文艺反映的是时代的特征,吹响的是时代的号角,因而每个时代的文艺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在战火连天的革命年代,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文艺工作要为战争服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文艺要为人民、工农兵和无产阶级服务,从而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问题奠定了基础。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文艺事业有过繁荣也遇到过挫折。当文艺事业遭受巨大的挑战时,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拨乱反正,把文艺事业重新引上正轨。现阶段的我国国力大增,正在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文艺事业也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问题更为重要。
一、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人民立场
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时期,随着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延安,延安的文艺事业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场面。但是这时大部分知识分子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教育,其文艺思想中也有不少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相冲突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一些文艺作品远离人民群众,不符合实际;对于艺术以及政治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等等。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问题,1942年毛泽东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会上将这些问题做了清晰地解答。讲话中指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1](P.848)随后,毛泽东对于人民大众的深刻内涵进行了解释与说明,人民大众指的是工人、农民、士兵、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些占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这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文艺要坚持人民的立场,文艺创作者最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之上,文艺作品要为人民大众创作。
在这之后,文艺的发展迎来了春天。这一时期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反映的是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文艺作品的表现主体也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遭到了严重地破坏。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文艺界开始全面进行拨乱反正。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的文艺路线影响深远,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对于许多问题存在着争论,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伤痕文学的出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卢新华创作了短篇小说《伤痕》。这篇小说以“文化大革命”中知青的生活为创作题材,描述了在那个年代,这些知青、一些知识分子、被迫害的干部和普通群众的悲惨遭遇。对于这一文学现象,有人支持也有人批判,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场争论。要解决这些争论,急需来自中央权威的解答。因此,1967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发表祝词,为新时期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祝词中,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2](P.209)并且要求应该继续坚持毛泽东关于文艺为工农兵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不动摇,这是在文艺在遭受了重创之后,邓小平对于文艺的性质以及应该坚持人民立场的再次肯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迅猛,我国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与成就相伴而生的是各种问题。在文艺领域中的问题也十分明显,过度娱乐化倾向的出现使得文艺市场十分杂乱。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电影电视,大都是为了娱乐而娱乐。没有一点文化底蕴,脱离实际,脱离人民。2014年,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3]在当下这种人民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已经渐渐模糊的语境之中,习近平的讲话重申了文艺的人民立场,这对于应付当前文艺思想胡乱,观念繁杂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往往是与优秀的文艺作品息息相关的。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最能够触及人的灵魂,优秀的作品是能够教育人民的,文艺创作者要在创作方向上牢牢把握住人民这个创作中心。
(一)文艺作品从人民中来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毛泽东已经明确指出了文艺作品要到群众中去,要鼓舞广大的工农兵群众。明确了这一立场之后,就该解决文艺如何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毛泽东随后也进行了阐释。既然文艺服务的对象是工农兵群众,那么“在教育工农兵任务之前,有一个学习工农兵的任务。”[1](P.859)何为去学习工农兵?我想学习工农兵就是要让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到工农兵这个大的群众之中,深入地了解工农兵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文艺能够满足工农兵的要求,才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文艺作品才能具有针对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互联网日渐普及的今天,网络文学作品日渐兴盛起来。从近些年来流行的网络写作中来看,“穿越”“架空”等词语屡见不鲜,此类的作品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很多这类文艺作品十分空洞,缺少生活趣味。更有一些影视作品商业化气息浓郁,内容却苍白无力,毫无教育意义可言。这些作品虽然盛极一时,却不能流传于世,只能满足一时的趣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创作者脱离了实际生活,用个人的情感代替人民的感受,作品不具有普遍意义。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3]所以无论是传统的文学创作者,还是随着网络社会进步而出现的网络文学创作者,都应该坚持作品从人民中来,不是凭空想象的,文艺作品有现实的来源,这个来源就是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文艺作品最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现象都是美好的,社会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文艺作品中当然可以去描述这些现象,但要注意写实,不要过度渲染。同时也要发挥文艺作品的引领与鼓舞作用,带给人们希望,引导道德向好的方向发展。总之,好的艺术作品是不会脱离实际生活的,总是从实际生活中凝练出来的。古往今来,凡是优秀的作品,必然是来源于人民,并最终被群众所认可和接受。
(二)人民是文艺作品的主体
人民是文艺作品的表现主体。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之中,人民不仅仅是文艺的剧中人,更是剧中的主角。在文艺这个历史大剧之中,人民群众不仅仅创作出了剧本,是剧本素材的来源,还是这个剧目的表演者。文艺作品要牢牢把握住人民这个表现主体,文艺作品要围绕人民进行创作。同时要处理好表现英雄人物与普通群众的关系。英雄人物与普通群众都是文艺作品的主体,纵观现在的文艺市场,表现英雄人物更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那些表现社会普通群众的作品却很少之又少。但是在一个文艺作品之中,既应该有英雄人物,也应该有普通群众,这两者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塑造英雄人物的时候,既要表现出英雄人物个人的事迹,也要表现出英雄人物普通的一面。
人民是评论文艺作品的主体。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2](P.212)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生活,其主要内容是围绕着人民展开的,因此人民最有资格来评价文艺作品的好坏。文革期间,文艺领域受到行政领域的干涉较为明显,文艺评论往往依靠个人而不是人民。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改变了这一现象,将文艺作品的评论权重新交给人民。这样的做法既表现出了文艺创作者的足够尊重,也能够真实地检验出文艺作品的好坏。只有文艺作品的表现主体来检验文艺作品,才最符合人民的意愿,才能为人民所接受。
(三)采取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文艺被创作出来,最终面向的是人民群众这个广阔的市场,那么文艺作品的形式是否被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接受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文艺作品的形式应该与本民族密切结合起来。虽然文艺是无国界的,是世界范围内都可以广泛进行交流的,但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历史气息也是不相同的。这就决定了文艺作品的形式一定要符合本国的现实情况和民族特色,才能够被本国的民众所了解。为此,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中国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说道:“艺术有形式的问题。有民族形式的间题。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1](P.356)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文艺创作者一定要以我国自己的民族特色为原则,不要生搬硬套别国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很多,文艺工作者始终要把人民的需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这就实质上涉及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就文艺作品的内容来说,应该是高雅与通俗并存的,但是就其表现形式来说,应该是通俗易懂的。文艺虽然要面向大众,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文艺的精神力量,却并不意味着形式要从通俗转向庸俗。
不仅文艺作品本身能够影响到文艺作品的形式,更重要的文艺创作者的真情实感,“文艺要热爱人民”不只是一句空话,文艺创作者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文艺作品之中,这种真情实感更多地是来自于创作者对于人民群众的感情,想人民之所想,了解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艺作品是什么,所能接受的文艺形式是什么。
三、社会主义文艺要处理好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问题很重要,它关系着文艺工作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能否创造出超越自身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延安时期全国军民都在积极地备战,无论是哪一项工作都应该为战争服务,文艺工作的主题也是为了战争服务。为了应对战时的需要,毛泽东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现在看来,这一口号在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很多文艺作品对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作品让全国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口号没有被废止,而是被当做文艺政策一延续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在文艺工作中甚至出现了许多过火的做法。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全新的阐释。他说:“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2](P.215)邓小平把文艺与政治之间关系的进行了全新的概括,打破了以往“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局限,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明朗也更为科学,这种做法也使得文艺工作顺利开展,文艺政策的制定也更加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一直没有改变,甚至在文艺领域中表现的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当前网络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青少年都是网络的追随者,他们在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汲取文艺内容。而西方的一些文艺作品也通过网络渠道传入中国,这些作品中宣扬普世价值,模糊意识形态界限,甚至恶意诋毁。为此,文艺作品一定要坚守住意识形态的阵地,在文艺的内容上要坚持主旋律,不要被西方的文化所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