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安时期党内团结
2018-04-01武阿娜
武阿娜
(延安大学 政法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毛泽东说过:“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1](P.1005)这里的“五湖四海”强调的就是党的团结问题。“五湖四海”的领导艺术,关乎延安时期党内团结和统一。
一、延安时期党内团结的重要性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创立新中国,一路风雨走来,坚信党内团结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党内团结,进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民族的明天而努力奋斗才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一)团结使党变得强大
延安时期之前,由于党内的领导人出身不同、经历不一、受到的教育程度高低有别,面对复杂矛盾的认识程度不同,导致党内出现了“左”右倾错误,这两种错误影响着党内的团结,削弱了党自身的力量。延安时期,凭借着党内的团结和党外团结广大的人民群众,使我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就像五根手指紧紧握在一起的拳头一样有力。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党通过党内的团结,然后团结广大的人民群众使我党成为一个坚强的党。
(二)团结才能战胜一切强敌
刘少奇同志指出,“党内的坚强团结是战胜一切的基本条件。”[2](P.301)延安时期党内的团结是党解决复杂矛盾、完成艰巨任务、战胜强大敌人的基础。我党面对内有顽固的封建主义,外有强大的帝国主义,要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要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只能靠党内的团结和党外的团结,需要以党内团结的力量去带动全中国人民的团结,共同消灭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也只有团结到底,才能革命到底。
(三)党内团结是党的生命
团结,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看不见、摸不着,就像氧气对于每一个生命的意义一样必不可少。我党历来把党内的团结看做是党的生命,我党内没有团结,也就没有党的未来。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指出,“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破坏党的团结就是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帮助敌人来危害党的生命。”[3](P.111)这充分表明,党内团结对于党的重要性。
二、延安时期实现党内团结的途径
中国共产党员人数众多,结构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念,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等各不同,这些不同影响着党内团结,为了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实现党内团结,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学习理论知识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P.241)这句话体现了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的指导作用。党员学习理论知识,一方面在思想上实现统一,另一方面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我党指导革命运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其中的精神和实质,身体力行,改造自己,改造现实。在学习马列主义过程中,要防止教条化,教条的马列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实际问题,还会影响党内团结,给革命带来不可预料的损失。学习马列主义,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马列主义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防止成为“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
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论,党内兴办了各式各样的学习场所。在陕甘宁边区,党有计划安排高级干部到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区级干部和乡级干部,主要在扩大的边区党校进行轮训或者开展灵活机动的训练班。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就是使全党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利于全党思想认识保持一致,在解决问题时也就容易了。
(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党风影响党的形象。加强党风建设,防止不正之风。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政权的稳定性。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我们党的不正之风包括三个方面:学风上存在主观主义,党风上存在宗派主义,文风上存在党八股。这三大不正之风不利于党内的团结,必须丢掉。在摒弃不正之风的同时,还要发扬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作风,这些作风由毛泽东同志在多年的实践和教训中总结出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的来说,这三大作风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党积累的优良作风和传统,是在实践经验中所得,经历了历史检验的,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实现党内团结的必备武器。
(三)严明党的纪律
毛泽东曾经提出一个鲜明的口号,“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5](P.182)党内的纪律是实现党内团结的重要保障。严明党的纪律,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明党的纪律,是共产党队伍发展的必要条件。延安时期我党最重要的纪律就是“四个服从”。“四个服从”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并且他强调破坏党的纪律就是破坏党的统一。“四个服从”的提出保证了党的团结统一。刘少奇同志也曾明确指出,党的纪律关乎到党的团结质量,只有在严格纪律约束下的党内团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力量凝聚,任何违反党内纪律的行为都是在破坏党的团结,将会直接影响到党的健康发展与持久生命力。因此,要对党内同志进行严格的纪律教育,同时还要使所有党员处在被监督中,形成上下互相监督的大好局面。最后,严明党的纪律还要做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党纪的权威性。严明党的纪律不仅保障党内团结,更要能促成党内的团结。
(四)发扬党内民主
发扬党内民主是实现党内团结的有效途径。要实现党内团结,必须在党内营造生机勃勃的民主氛围。做到听取每一位党员的合理建议和意见,鼓励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敢讲敢说,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激发党员的创新精神,继而进行深入讨论,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政策,努力在全党形成既集中又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的良好局面。延安时期有个口号是“民主政治,选举第一”。延安时期党内民主的形式很多,如:“三三制”政权建设、实行“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等。民主是我党成长过程的营养剂,民主保证了决策的科学。邓小平指出:“不实行民主集中制,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党员群众,而且上级脱离下级,甚至在同级里也势必造成少数人或个人脱离多数,少数人或个人专断的局面。”[6](P.305)在延安时期之前,家长式作风的错误专制给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样,因为没有在党内发扬民主,出现了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左”右倾的错误,导致革命受到损失。发扬党内民主,有利于提升党员的责任心,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更有利于在民主的氛围中消除分歧、实现最终的团结。
(五)坚持党内斗争
张闻天指出,“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团结的目的,即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是毛泽东同志历来教导的党内斗争的一条根本原则。”[7]党内斗争,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斗争,而是鼓励党内人员互相交流意见,进行热烈的良性竞争,不搞过火斗争、无情打击。深入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批评,让每个人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净化思想,实现思想统一。党内人员的经历不同,思想上难以统一,甚至有些党员存在一些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必然影响党内思想的统一,从而威胁着党的团结。要坚持正确的党内斗争,坚决杜绝打击报复,非正常的退步、妥协与过激言论。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党内无原则的纠纷与斗争。警惕错误思想,与错误思想作斗争,也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让我们党的思想越来越接近正确。同错误思想做斗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使全党在思想上达到统一的过程。
三、延安时期党内团结的意义
(一)延安时期党内团结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抗日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最基本的条件。”[8](P.535)团结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保障人民利益,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步骤,更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回首历史尘封下的延安时期,我们看到团结的重要意义:党内的团结使党凝聚力量,是党与人民群众团结的基础;党内的团结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使党积累了局部执政的经验;党内的团结使党集中集体智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党内的团结使党战胜不可预料的艰难挫折,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二)延安时期党内团结的现实意义
团结是共产党人的真精神,永不过时。延安时期党内团结为今天实现党内团结积累了经验,树立了典范。今天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做到思想上认同,政治上维护,组织上服从,在实践中向核心靠拢。只有这样,才能使全党上下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