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领导者节制德性涵养研究

2018-04-01袁明旭

思想战线 2018年1期
关键词:德性领导者权力

袁明旭

节制是一种德性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制是自然和人的生命运动所遵循的律令,是直接赋予人的生命的一种具体规定性。节制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人的道德品性,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有序的基础。在西方语境中,节制是人的理性,是自我认知,是一种德性和实现幸福的理性工具。节制就是人们在理性规约下,能够有效规范自己而形成的言行举止适度的好的道德品性,是人的理性对欲望的有效约束状态。节制作为一种德性,可以作广义与狭义理解。广义的节制指的是对欲望、情感、权力、财富等约束与控制,使得理性与欲望、情感之间处于和谐状态。而狭义的节制,仅仅是针对人的感性欲求及其享乐方面的节制德性。我们主要是在广义上来探讨领导者节制德性的问题。当前,持续进行的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活动的目的,就是倡导和培育领导者的节制德性。在被依法查处的贪污腐败分子中凸显出一个普遍性的严重问题——节制德性的缺失。正是由于节制德性的缺失,导致了破坏性领导,败坏了社会风气,恶化了政治生态。为此,探讨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领导者的节制德性,是一个紧迫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

一、领导者节制德性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意蕴

领导者是组织中居于领导职位行使权力、分配资源并为组织指引方向激励下属共同实现目标的个体或团体。在社会组织中,领导者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关键少数”。由领导者角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决定,节制对领导者来说是一种道德义务上的德性,是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而非一种对普通公民来说的可有可无的“美德”。节制德性对领导活动的成败、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都起着基础性作用。

(一)领导者节制德性是实现建设性领导的前置条件

建设性领导是对组织和社会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的领导活动。人类创设领导这一特殊重要的高层次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而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纵观人类发展史,却客观存在着一些阻碍和损害社会进步的消极的破坏性领导。最为典型的就是纳粹德国的希特勒的破坏性领导,不仅给德国、欧洲乃至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Einarsen 认为,破坏性领导是“来自领导者、主管或管理者的系统的、反复的行为,通过破坏或者妨碍组织的目标、任务、资源、效果等方式侵犯了组织的合法利益以及下属的动机、幸福感、工作满意度等”。*Einarsen,S.,AaSland,M.S.,and Skogstad,A.Destructive leadership behaviour:A definition and conceptual model [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7,18:pp.207~216.危险型领导、坏领导、专横型领导、越轨领导、精神病患型领导、毒性领导等,都是破坏性领导的别称。从源头上看,不同类型的破坏性领导,主要是由于权力、欲望、情欲和冲动等缺乏节制所导致的,是“领导者履行职责时,明知其领导行为及结果将越出该职位所赋予的职责权限,并因此产生不良后果,但却依然去做的行为”。*郭镇方:《论领导越轨的类型与成因》,《理论学刊》2007年第5期。

建设性领导是在有效节制权力、欲望、情欲和冲动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法治性伦理性和制度化领导,是领导者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对领导经验和领导规律的、创造性应用所发挥的,正向积极性功能的领导。建设性领导是一种节制型领导,是权力已被驯服在法治之下而受到法律有效约束的领导,是在社会公众媒体的全景式监督下公开公正进行的领导,是在领导者道德伦理自律下节制自身欲望和言行的领导。

(二)领导者的节制德性是实践智慧产生的基础

领导工作是一种复杂而重要的社会高层管理活动,客观上要求领导者具有实践智慧。“实践智慧以观念的形式内在于人并作用于实践过程,其中既凝结着体现价值取向的德性,又包含关于世界与人自身的知识经验,二者同时又融合于人的现实能力。”*杨国荣:《论实践智慧》,《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领导实践智慧是领导者遵循领导活动规律,应用领导科学原理和知识,科学决策、选贤任能、激励下属,创造性地实施高效领导的思维和行动能力。领导者的节制德性为其实践智慧的产生预留了时空和创设了条件,使领导者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为公共利益服务职能上,聚焦心智提高领导的科学性、公正性和绩效性,避免决策失误、用人失当、行为失范。节制由此成为领导者自我实现和创造价值的前提,成为实现高效和自我管理的实践智慧。领导者的节制集中表现为,对事物“度”的准确把握的实践智慧,了解事物有序存在的界限,把事物的变化保持在一定的界限之内,避免由超越界限而走向无序。这实质上是在准确洞悉人性的基础上,顺应人性,遵循人性来实施领导。正如中国《老子》所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节制是一种智慧的理念和智慧的行为,“在最高意义上,可以说节制与智慧是同一的”。*[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68页。领导者应该洞察下属需求,激励下属动机,做到自我实现与成人之美的和谐,做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知与行的合一,有为与无为的平衡,审时度势。准确把握适度原则,实现能力与德性、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三)领导者的节制德性是社会公共理性形成的催化剂

领导者的节制使得公共理性有了发育发展的时空。社会是由众多拥有平等地位和身份的有不同价值观、理念、信仰系统的个体所构建起来的具有公共理性的共同体,社会的公共理性不是个体理性的简单叠加累积相加而形成的。在公共理性的形成中,领导者发挥着引导性构建性作用。公共理性的“目标是公共的善和根本性的正义;它的本性和内容是公共的”。*转引自史云贵,黄炯竑《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理性研究述评》,《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在社会中,领导者是公共理性的集中代表者、表现者、实践者和建构者,领导者的节制德性在公共理性构建中起着催化整合作用。领导者处于公共领域,是公共领域的管理者和主导者,是促进公共领域理性化发展的实践中的个体和集团。领导者节制使公共理性的产生形成获得了载体,领导者践行公共价值,为公众培育和形成公共理性起到了示范作用。领导者的节制有助于使其秉持公共价值,体认公共价值,并把公共价值作为公共决策的价值尺度,使其行为具有较高理性,真正践行公共伦理,合理地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领导者的节制是在公共决策实践中寻求公共价值之间的基本平衡和整体兼顾,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化、法治化、公正性、前瞻性和科学性,这是促进公共理性形成发展的制度化方式。“公共政策通过实现和体现社会利益的公正分配来达到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袁明旭:《政治稳定的公共政策悖论解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这是领导者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遵循的“公共理性”。如果说公正原则表达了民主法治社会实质性内容的话,那么,公共理性则是民主法治社会决定公共政策是否公正的基本准则。领导者对公共理性的践行是衡量领导活动公共性的基本标准和尺度。

(四)领导者的节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

公正蕴含着节制,节制有利于实现公正,公正的背后是对欲望的理性适度的控制。“缺乏节制的地方,正义也不会盛行。”*[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53页。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与节制一样,本身是一种适度,这种适度也是贯穿于其他所有美德之中的一个重要准则。在中国,公正意味着行为的持中,举止的端正和品行的公正,“政者,正也”,讲求行为的节制适度。这成为获得正义的方法。

领导者节制德性有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领导者掌握着资源分配权,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者。这种特性使得领导者容易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对此,马克思早就指出:“那些表面上高高凌驾于人类社会之上的国家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中最肮脏的、最丑恶的东西,也正是人类社会中最容易滋生腐败事物的温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领导者的权力腐败是社会最大的不公正。对领导者权力和欲望的节制,通过法治实现对社会公众过度欲求的节制,对既得利益集团垄断利益的节制,对官员自利性膨胀的节制等,都是实现公正的基本要件。只有通过对领导权力和过度欲望的节制,才能有助于平衡各方的利益,实现社会公正。

(五)领导的节制德性是实现幸福中国的基石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历史。领导者的节制既是其获得幸福的根本,也是公民、社会、国家实现幸福的基石。幸福不仅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也是社会整体价值的判定,是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的统一,是物质维度与精神维度、个人维度与社会维度的全面统一。

领导者的节制是其自身获得幸福的根本条件。具有节制德性并非要求领导者成为偏执的犬儒主义式的苦行僧,而是简约主义的理性消费者。道家主张控制人内心的欲望而摆脱约束实现幸福,其幸福快乐的基本前提就是自由,不为物役,不受各种物欲的羁束,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儒家主张以德制欲,通过节制为所欲为的欲望,使行为符合道义的标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2页。苏格拉底认为,节制的本质就是认识自己,节制是获得幸福的智慧。节制成为人们获取幸福的基本途径,“人要达到幸福,一方面通过理性不断完善自己的德性,保持心灵的宁静和自足。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履行一个人的责任,对待神要敬重、服从、保持虔诚,对他人履行社会责任,做到仁爱、公正,对自己要遵循自然,看管好自己的心灵,实行节制。”*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11页。节制德性是领导者安身立命之所在。

领导者的节制德性是国家、社会和人民获得幸福的前提。领导活动与人民幸福直接相关。领导者节制,才能避免权力滥用和以权谋私,实施建设性领导,才能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科学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工具理性日益凸显的今天,领导者在理想与现实、权力与责任、理性与情感、自由与法治、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和节制,无疑对实现幸福具有积极意义。

二、领导者节制德性式微的根源分析

领导者节制德性对建设性领导具有基础性意义。而当前许多领导者节制德性又比较稀缺,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消费主义浪潮导致领导者节制德性消解化

消费主义浪潮的裹挟,在客观上导致了领导者节制德性的衰微。20世纪兴起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浪潮,直接影响着领导者的消费观。“我们或许是生活在一个连空气中都充满了消费文化味道的时代——20世纪是一个消费世纪,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世纪。”*[英]迈克尔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7页。90年代之后,中国由短缺经济进入到了过剩经济阶段,随之也进入了消费主义社会。消费主义是一种鼓吹超前消费、无节制消费、负债消费、超额消费、高档消费的异化消费观,是一种把消费视为体现生命价值目标的价值观,是把个人欲望的满足建立与他人比较基础上的炫耀式消费。“我消费故我在”是其典型的价值导向,把消费作为人的存在价值。“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陈 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页。

消费主义助长着领导者的炫耀性消费,蚕蚀着社会的节制德性。“生物必然性驱迫人们去获取必需品,但在一个必需品匮乏已得到有效解决的社会,生物必然性又具有了新含义:匮乏年代里人们将基本的食物和居所视作必需,但当人们沉醉于消费经济和炫耀性消费时,甚至会把奢侈品也当成必需。”*杨炳乾:《论阿伦特作品中的“生物必然性”概念》,《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消费主义对人的欲求的激发使人们永不满足,总处于消费上的更多、更新、更奇、更快、更贵、更频繁的冲动之中而不断变换需求,陷入了无止境的比较和浪费的困境之中难以自拔,使全社会卷入了消费浪潮的漩涡,节制的德性逐渐销声匿迹。消费社会产生的普遍贪欲和不断繁殖的消费异化,消解着领导者节制德性。领导者处于社会的聚焦点,行使权力和分配资源,其欲望更容易被激发,也更容易使其欲望趋向异化。消费社会中弥漫着的炫耀式消费的浪潮,再添加监督的形同虚设,致使有的领导者成为炫耀式消费的推波助澜者。这不断消解着公众残留的节制德性,从根本上衰减着社会的节制节俭风气。

(二)领导者的贪婪使节制德性脆弱化

贪婪的本性是导致领导者节制德性衰退的内在因素。贪婪是人对特定对象的极度渴求、占有和控制,是贪得无厌、毫无节制,其特征是缺德和过度,是对超出自己物质需要的强烈渴望。贪婪是导致领导者失去节制的难以控制的病毒。“人是唯一能感知秩序和礼节,并知道如何节制言行的动物。”*[古罗马]西塞罗:《有节制的生活》,徐奕春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4页。领导者的贪婪是对自身欲望的放纵,使其丧失人之本性。领导者的贪婪是其堕落的起点,是走上贪污腐化之源。霍布斯认为,人的天性是自私、贪婪的,如果没有政治权威的约束就会试图为自己攫取尽可能多的东西。贪婪使人们狂热地渴望和追求物质,欲壑难填。贪婪是罪恶的根源,是悲剧的源头,贪婪本身是邪恶和不道德的。

领导者的贪婪容易冲决节制和理性的堤坝。贪婪就是欲望的无节制,是对基本物质需要的超过正常范围的过度占有欲、控制欲、享乐欲和支配欲,这种贪婪放纵着欲望,使欲望背离人的真实需要,这不仅不能肯定和升华生命,相反还否斥了生命的真正价值。领导者的贪婪使其丧失了对贪婪后果的预判,使其失去对自身客观的认识,自我膨胀,失去对法律、道德、纪律的敬畏。“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是贪婪者的生动写照。贪婪所欲求的对象是虚假的需要,是虚妄和幻象,是虚假的匮乏,其根本来源是领导者践踏法律滥用职权进行贪污腐败所获取的非法财富。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指出,人只要一有贪私的念头,就会使人丧失是非善恶观念,利令智昏,权令智昏。而处于关键职位上的领导者更易被激发出贪婪动机而产生贪婪行为,受制于本能的生物必然性,更易被贪婪所吞噬。

(三)领导角色的特殊性使节制德性虚浮化

领导角色是领导者在社会系统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期望和自身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领导者角色是受人民委托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这种角色的特殊性在弗里德曼的《自由与选择》中进行了简洁而本质地界定,弗里德曼区分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认为领导者是“花别人的钱为别人的人”,“官僚们为别人的需要花别人的钱。只有用良心,而不是用那强烈得多和可靠得多的私利的刺激,来保证他们以最有利于福利金领取者的方式花钱。这就造成花钱上的浪费和不求效果”。*[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胡 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0页。一般来说,花自己的钱为自己或为别人往往会精打细算,最为讲效率,而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则最为浪费和最不负责任。领导者“花别人的钱”,就是指领导者在管理国家社会公共事务中的所有成本和投入,都来自纳税人所上交的国家的财政收入,是国家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转和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进行的公共财政投入;“为别人办事”之意,是领导者所从事的公共管理活动的目的是为人民办事,解决公共问题、维护公共秩序、实现公共利益,不是为自己。

领导者代表国家和人民行使公共权力是其能够“为别人花别人的钱”的前提条件。但领导者所行使的公共权力和使用的公共财政如果缺乏有效监督,就会导致最不负责任的“乱花多花别人的钱”的浪费低效和“花别人的钱为自己”的腐败问题,使领导者丧失节制德性。

绝对权力消解节制德性。权力是一种迫使其作用对象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行动的强制性力量。领导权力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赋予领导者以强大的组织化力量,一些领导者往往把自己视为国家的化身,把自己的意志等同于人民的意志,等同于组织的意志,凌驾于人民和组织之上。这使得掌权者产生幻觉,把公共权力的放大效应等同于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具有超凡的能力。腐败本质上就是权力无节制的滥用,权力的任性容易吞没节制的德性。另一方面,领导权力是一种资源利益分配权,具有可交易性、扩张性、外部性等特性,这使得领导者可随意便捷地获取各种资源,为其欲望的满足大开方便之门。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就像是打开的“潘多拉魔盒”,把领导者身上的兽性和原始欲望都激发释放出来,消解节制德性。

财政软约束下领导者“乱花钱乱办事”的政绩工程屡禁不止,节制德性难以形成。领导者如果没有委托人的有效约束,花别人的钱是不讲节约和不讲效果的,会尽可能地多花钱少办事,乱花钱乱办事。财政预算支出的软约束就是对政府支配财政资源行为缺乏有效监督约束,预算机制和支出审计等不足以制约政府过度支出的行为。同时,有的地方政府还存在着大量的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由于财政预算和支出的软约束,领导者对缺乏有效约束的财政资源,“怎么花、花多少、为什么目的花”等有着较大的自由裁决权。在以经济增长为标尺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和以GDP论英雄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压力下,导致地方政府极力扩大财政预算,随意扩大财政支出,导致巨额债务。缺乏刚性约束的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使一些领导干部失去了节制德性。

在制度软监督下,容易导致领导者损公肥私,使节制德性难以生成。制度软监督主要是指在对领导干部的制度监督上所存在的宽、软、松、虚、假等问题,即领导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制度监督。“从中央到地方,对很多作风问题都有一些制度性规范,但有些形同虚设、形同摆设,牛栏关猫,很多作风问题不仅没有遏制住,反而愈演愈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无所监督制约的权力就是绝对权力,绝对权力必然趋向绝对腐败。制度软监督下的领导者,在原始欲望的刺激和催化下,在权力的助纣为虐和资本的狼狈为奸下,为其贪污受贿提供了胆量和便利,为其奢靡腐化搭建了空间,给其肆意妄为提供了资源。节制德性在绝对权力的淫威之下日渐稀释。“一根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一坐一栋楼”就是某些领导干部公款吃喝的奢靡写照。在监督缺失下,导致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泛滥。

(四)领导者价值观的偏误使节制德性虚无化

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定性器。价值观在领导观念体系中居于主导核心地位,决定着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在被查处贪官的忏悔录中可以发现,没有一个不是在价值观上首先出了问题的。“无疑,腐败与扭曲的价值观是一对互哺的“恶之花”——扭曲的价值观驱动着腐败的滋生蔓延,而腐败的盛行反过来又加剧了价值观的扭曲。”*王少伟等:《腐败与价值观扭曲:一对互哺的“恶之花”》,《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年9月30日。领导者价值观的偏误主要表现在:

其一,权力至上的特权主义价值观浸蚀节制德性。特权主义的首要表现是权力本位和官本位,即掌权者拥有着特殊化的权力和待遇,有着不受监督制约的法外之权。有的领导者有着强烈官本位的权力至上价值观,把获取权力作为人生最高价值的体现。在官本位下,官员掌控着资源的分配权,社会资源分配都以官员为中心,当官就有权力,有权力就有一切,权力通吃,把是否为官、官职大小作为唯一的价值尺度去衡量所有社会成员的身份地位和价值大小。其次,特权主义表现为权力基础上的特殊待遇,权力不受监督,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可以例外于规则之外享有额外的多于他人的不平等的待遇。特权实际上就是对法定权力和适当欲望的突破。不合法不正当的特权的存续和蔓延,使得领导者自以为高人一等,与众不同,“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2页。有的领导者家长意识浓厚,独断专行。消费社会的贪婪性消费与传统官本位特权相互嵌入,更对消解节制德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蚕蚀作用。

其二,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价值观蚕蚀着节制德性。拜金主义价值观就是一切以金钱为中心,一切为金钱服务,一切为了金钱,把领导职位权力作为谋取金钱财富的手段和平台,把当官发财作为目的信念。在这种价值观驱使下,有的领导干部千方百计敛财聚财,把权力作为赚钱的市场交易, 搞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在这种拜金主义价值观下,领导者把节制德性抛到了一边。福建省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因买官卖官、收受贿赂被判刑,其“官念”是“千里来当官,为了吃和穿”“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当官不收钱,退了没本钱”“权有多大,利就有多大”。这种拜金主义的领导者已经丧失了节制德性。

其三,享乐至上的享乐主义价值观从根本上吞噬节制德性。有的领导者把基于物质上的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在这种的物欲享乐主义价值观主导下,他们否认和贬斥理想、道德、精神,只认可能够满足感官欲求的东西,在追求财富竞争攀比中凸现价值,标识身份。享乐主义型领导追物欲满足和感官刺激。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坐拥374套房子,云南省原省委书记白恩培贪污受贿2.4亿元,江苏省原建设厅厅长徐其耀怀揽146个情妇,极度物欲情欲横流的奢靡之风屏蔽了节制德性。“占有财富将导致懈怠,享受财富会造成游手好闲与屈从于肉体享乐的诱惑,最重要的是,它将使人放弃对正义人生的追求。”*[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 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23页。享乐主义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和传染性,对节制德性是一种蚕蚀。

(五)节制教育培训的缺失导致领导者节制德性的流失化

教育培训对于领导者节制德性的涵养和形成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但在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中,由于种种原因被轻忽、被遗忘,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对领导干部节制德性教育培训的缺失。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历来是一项常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在对节制德性的教育上却不够重视,在作风教育上只要求物质生活上的简朴,忽视了在欲望、权力、情感等方面节制的教育。没有把节制德性教育纳入到日常培训教育中去,对节制德性的重要性认知认同不够。即使在节约型社会教育培训中也没有明确把节制德性纳入到培训的内容中去。

其二,在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中,尤其在节约型社会教育培训中存在着“认知错位”和“知行分裂症”。节制的认知错位就是把本属于领导者道德义务的节制错以为是一种美德,当成一种道德修养,这是一种普遍性的认知错位。对领导者而言,节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美德,而是一种道德义务,是必须遵循和承担的责任,是律己律人的统一,不履行这种道德义务,不仅自己的良心不安,而且也要受到谴责和惩处。节制教育培训上的“知行分裂症”就是在培训教育中,口是心非,知行分裂。宣讲者和受教育者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俭的生活作风要求的重要性是认可的,但却没有内化为实际行动而只是停留在口头中。

在社会和家庭的节制教育上也较为缺失。在社会的节制教育上,许多大众传媒常常被资本和商家所绑架,成为消费主义的吹鼓手。在家庭的节制教育中也是日渐稀缺,有的家庭成员甚至进行炫耀消费、奢侈式教育,有的领导者正是为了满足配偶及其子女的贪婪而走上了以权谋私的犯罪道路。

三、领导者节制德性涵化的路向

节制德性的缺失对领导者生命价值和职业发展带来严重伤害,会对组织和政治生态带来深远危害,节制德性的重要性与缺少节制所造成的危害性成正比。为此,必须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性系统涵养。

(一)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优化节制德性培育的社会生态

领导者节制德性的养成需要有节约型社会的氛围、平台和外部环境。早在2006年,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成为中国政府的重大决策,这既是对中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仍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准确预判,也是人类社会和全球治理的基本趋势。现代发达国家如德国、瑞士、日本等都是典型的节约型社会。

变革心智模式,倡导理性消费。节约型社会建设首先是一场深刻的心智模式变革,对于领导者和公民来说,节约型社会倡导物质生活简约、精神生活丰富,注重节制,强调人的精神需求和人文追求,消除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强调社会责任。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使领导者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弘扬传统节俭美德,理性消费,使节制成为一种自为和基本素养,使节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节约型社会的建成需要强化公民节约意识,形成节制文化。

破解“节俭悖论”,防止“消费悖论”。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经济低迷和失业率上升会降低人们的收入预期,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防不测,生活节俭,这样社会消费需求就会大幅度下降,导致经济更不景气和更高失业率,由此产生“节俭悖论”。实际上,“节俭悖论”的产生并非源于个人的过度节俭,而是收入分配的不公和富人储蓄倾向过高所致。在建构节约型社会时既要破解“节俭悖论”,又要避免“消费悖论”,从感性欲望主导的消费社会回归理性的节约型社会,遏制炫耀式过度消费,鼓励健康合理消费。政府要加快收入制度改革,使全民共享改革成果,增加普通居民收入,挖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促进领导者尽快实现从物质消费到精神追求的质的转变,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需要。

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的节约型社会建设。国家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建立和完善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如全国人大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资源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节约型社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政府应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的制度和机制,组织开展节约型廉洁型政府建设,加快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组织、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学校、节约型企业建设,鼓励多层次多主体的全民广泛参与。

(二)持之以恒反对“四风”,为领导者德性培养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践行“八项规定”和反对“四风”,使节制德性的养成初见成效。但成风化俗历来需要时间,节制德性的巩固成性也非易事。为此,还须继续深化反对“四风”,优化政治生态,持续的定力和毅力常抓节制德性的养成,通过内化于心而习以为常。

持续深入反对“四风”,为领导者节制德性培育提供制度保障,形成风清气正、清明廉洁的政治生态。在整治“四风”的态度、观念与信心上,必须切实转变有的领导者在内心深处对奢靡之风的不以为然的态度,必须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高度来认知认同。奢靡之风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四风”必须奉行“零容忍”,致力于打破“破窗效应”。在整治“四风”的行动举措上,必须从严从细从实从长,坚决克服作风建设“一阵风”路径依赖和惰性。“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反对“四风”必须着眼着重于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法治化,强化主体责任,健全责任制,必须在治标基础上强化治本,有效解决“四风”问题的制度性、体制机制性根源。

加强公务员培训中节制德性的教育,从观念上强化领导者节制德性的理念和意识。在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培训中要添加有关节制德性教育的内容,消除认知错位和知行分裂症。纪委和行政监察部门要继续加大监督力度,依法惩处以公务员培训考察的名义搞公款旅游和变相豪华培训,防止培训流于形式和庸俗化。对领导干部培训教育要严格管理,重视培训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必须“对高层成员的教化多于对低层成员的教化,因为前者比后者需要更高程度的和更深入的目标一致”。*[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郭小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1页。加强领导干部节制的社会教育和家风建设。

(三)建设节制型政府,为领导者节制德性养成提供组织框架

节制型政府是政府权力及其欲望受到有效节制的行政管理模式。节制型政府不是万能政府、人治政府、无限政府。节制型政府表现为政府权力受到法治和人民有效监督制约,政府职能是法定的有边界的,政府是对人民负责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权力、欲望和自利性受到有效节制。为此,需要加快法治政府、民主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为领导者节制德性的养成提供组织平台。

法治政府是政府权力受到法律节制和政府行为受到法律有效规约的政府。责任政府是一种以责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责、权、利均衡配置的理念系统和制度安排。有限政府是针对无限、万能政府而言的,其权力是有限的受到有效节制的,其职能有明确法律边界的政府。节约型政府是公共财政预算和支出受到有效节制和奉行节俭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节制自身利益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能力和行为,彻底摒弃特权主义、官本位和政府本位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政府形态或模式,它与农业社会的“统治型政府”和工业社会的“管制型政府”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在治理理念上更强调以人为本、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薛 澜,李宇环:《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府职能转变:系统思维与改革取向》,《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5期。透明政府是“阳光政府”,政府的权力运行和行为活动受到社会公众的全方位立体式监督的政府形式。廉洁政府是政府权力受到有效全面监督,政府官员自觉节制欲望和权力,依法行政,廉洁自律,较少有以权谋私、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现象的政府。这些现代文明政府的共同特征,都是政府权力、行为、欲望等受到内在和外部有效节制的行政组织模式。

(四)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建构领导者节制德性养成的有效监督体系

强化法治监督使领导者不敢腐败。法律具有可预期的确定性、公开性、稳定性和强制性,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威慑力最大。由于人性的幽暗、贪婪等,权力这只猛兽只能依靠钢铁般的公正法律才能驯服。“失去法律控制的权力是一种专横的、任意的权力,它违反人类的共同约束,背离理性所启示的和平之路,这就使其使用者背离人类而沦为野兽,用野兽的强力作为自己的权力准则。”*[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88页。奉行法治,可以克服人治所固有的随意性和无法无天的随意性。

以权力制约使领导者不能腐败。以权力制约权力是消除特权的根本措施,尤其必须对“一把手”的权力进行有效监督,解决权力过度集中而导致绝对权力趋向绝对腐败的魔咒。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建构一套系统完善有效的权力监督体系,设计合理的权力结构,实行严格的权力规范,形成有效的监督网络,强化专业监督。一个民主法治的健康社会,必然是一个权力受到权力有效节制的社会,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54页。

用制度剥离特权以消解官本位的体制惯性和观念,使领导者不愿腐败。“按照事物性质来说,所有特权都是不公正的,令人憎恶的,与整个政治社会的最高目的背道而驰。”*[英]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冯 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3页。消除特权观念就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及时发现和堵住制度的漏洞,制定实施严密的制度体系。加强民主监督,“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32页。“节制美德与民主政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节制美德民主政治不可能存在,反过来,民主政治又不断地再生产出节制美德。”*祝宏俊:《古希腊节制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37页。真正发挥人民的主体监督作用,依法充分保障媒体网络的舆论监督权力,从制度上消除特权主义的体制惯性和路径依赖。

(五)实行刚性的财政硬约束,构建领导节制德性养成的经济基础

改变领导者节制德性缺失最根本的措施是从经济基础上对财政资源进行有效刚性硬约束,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刚性规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加强人大对政府财政权的法律约束,实现人大在财政预算监督上的实体权力,建立人大代表对纳税人负责的财政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人大财政预算立法权,实现人大对预算收入的组织、征收和预算经费的划拨、使用的全面监督,实现人大预算审查权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全国人大应该加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修改完善,实现预算的统一完整性、预算执行的严格规范性和预算监督的严肃有效性。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建构与政府职能转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财政预算由经济增长型向公共型的转变,建立对人民负责的财政预算制约机制,实现预算民主。全国人大应全面行使税收与非税收入征收的立法权,并在立法过程中充分体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同意权。

加强对政府行政管理支出的控制力度。完善预算管理体系,严控行政管理支出费用扩张,收人预算由强制性指标转为预测性指标。同时,提高财政政策应对短期经济波动的能力,提高财政收入目标的灵活性,减少财政政策的短期束缚,实现财政预算的周期性平衡,规范地方债务管理,推行市政债制度等,尽快建立以地方政府市政债为基础的、具有公开透明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地方政府融资体制。

(六)强化领导者道德伦理修养,促进节制德性的生成

节制“是全部道德德性的基本条件,是全部人类价值的基本前提,甚至是人类本性的基本特征”。*[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12页。道德品质修养提升是领导者形成节制德性的内在基础,是有效约束贪婪纵欲的防火墙。

领导者应强化和培养同情感和同情心。领导者角色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其具有同情心,节制欲望和情绪,具有换位思考能力,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为人民服务。

领导者应提高自律能力。自律就是自我控制、自我节制。自我节制作为人们行为的调节方式,所具有的价值论意义就在于它是人们对自身主观个性的自愿的克制,是作为意识的内在意向在个人的意愿和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的。“节制的人的欲望部分应该和理性保持一致;欲望和理性都以高尚为目标;一个节制的人欲求他所欲求的东西,以应该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这也都是理性的安排。”*[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苗力田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领导者应提高需要层次,加快价值观转型,培养正确的幸福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领导者应超越生理需要和自然本能,追求层次较高的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从重视权力、财富等转向重视道德、公共精神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

领导者应加强学习,提高理性辩证思维能力。“不学无术,就会暗于大理”,节制是一种生存智慧,通过终身学习,增强理性思维能力,分辨是非,节制贪欲。领导者要能分辨需要与欲望的区别,洞察欲望的本质,“要知道,在各种欲望中,有些是自然的,有些则是虚妄的。在自然的欲望中,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则仅仅是自然的而已。在必要的欲望中,有些是为了获得幸福所必需的,有些是为了摆脱身体的痛苦所必需,有些则是为了生活本身所必需”。*[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徐开来,溥 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35页。常思贪婪之害,常怀节制之心。

领导者应成为“道德人”。“道德人”是集同情心、正义感和利他主义于一身的人。道德人受实践理性主宰并且能够把他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其生活状态是节制、信仰和敬畏。毛泽东告诫领导干部“要有点精神和追求”。领导者不要沉溺于低级趣味而成为物欲的奴隶,自我贱化和兽性化,必须谨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一个手握公权而无道德的“位尊而德薄”之人是令人恐怖的。应该做一个“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猜你喜欢

德性领导者权力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的逻辑理路与启示
闭目塞听,才是领导者的第一大忌
真诚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权力的网络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