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石淑子:我所看见的萧红

2018-04-01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10期
关键词:萧红

刘 娟

《萧红传》原名《萧红研究》,是日本学者平石淑子于200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后由汲古书院出版,该书在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具有相当的影响。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崔莉、梁艳萍共同翻译的《萧红传》,将平石淑子多年来研究萧红的重要成果展示给中国读者,为我们研究萧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借鉴。

萧红短短30余年的生命颠沛流离,最终殒命于二战兵荒马乱的香港,苦难的人生经历与才华横溢的气质让她生时著称文坛,逝后名留青史,也为后世传记作品提供了广大的记述空间。萧红离世后,亲友和研究者写下很多过关于她的回忆性文章和传记,但对于萧红生命中留存的疑团和空白,如萧红的生日、与王(汪)恩(殿)甲的婚姻、她去日本的原因等,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生平在众多叙述中越来越扑朔迷离,有些研究者写下的传记甚至互相矛盾,尤其是关于萧红的婚事。铁峰所著《萧红传》中,认为萧红是在14岁时(1925年)被她父亲“象馈赠礼品似的把她许配给呼兰县保卫团邦统王廷兰的次子王恩甲做未婚妻”,但丁言昭《萧红——萧萧落红情依依》一书中却说,“1928年,由六叔张远献作媒,萧红和汪恩甲订了婚”。订婚时间、订婚对象以及介绍人都存在出入。

平石淑子《萧红传》中文版出版之前,国内已经出版了很多萧红传记,但除了葛浩文所著《萧红传》以外,其他都是国内学者所著。作者既有萧红的亲友,如曹革成、骆宾基等;也有与萧红有关男性的配偶,如王德芬、钟耀群;还有一些是萧红的同乡,如铁峰、郭玉斌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女性研究者,如肖凤、丁言昭、季红真等。研究者为萧红作传,都有其特定的立场和出发点,故从不同的视角看萧红,塑造或还原出了迥异的萧红形象,而由此对萧红作品的阐释也大相径庭。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写作的传记,著者大多把萧红看作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革命战士,其《生死场》等作品俨然成为了抗日作品。受女性主义影响写作的传记,把萧红塑造为一个反封建、反男权的叛逆者,因此她的作品成为了个人的自由宣告书。围绕在萧红身边的亲友,由于自身强烈的主观性,对萧红的言行举止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改写、遮掩或是美化,最终陷入了回忆者的话语迷津。面对众多的研究资料,如何以“我”之眼观萧红,写出自己的《萧红传》来,是平石淑子写作时面临的现实问题。

平石淑子从开始接触萧红到写成此书,历时30多年,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之上厚积薄发,面对众多的资料,最终创新出奇,为我们勾勒出了萧红短暂的人生轨迹。《萧红传》一书是平石淑子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其中“萧红的东京时代”一节是在其论文《有关萧红在东京的事迹调查》①上的补充和完善,“《生死场》的世界”一节也是对另一篇论文《论萧红的〈生死场〉》②一文中不够完善的观点的修正。《萧红传》著者独特的研究视角、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新颖独到的切入角度,基于史料的大胆推测、详实完备的资料补充,为我们重新解读萧红与她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的参考资料。

一、对萧红研究的综述和评价

在《萧红传》一书序章中,平石淑子通过对萧红前期研究资料的整理,梳理了对萧红评价的变迁史。结合中国相关的历史、政治背景,平石淑子将人们对萧红的评价分为四个时期:确立期、追忆期及从文学史角度评价的开始期、实证及第一展开期、第二展开期共四个时期。具体到每一个时期,著者深入阐明了女作家萧红在人们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并且指出这些形象是如何产生及其中还存在的问题。在确立期,鲁迅和胡风两人将萧红看作一位写作“抗日题材”的作家,确立了她的文坛地位,同时也注意到了她“女性作者的视角”;第二个时期,以茅盾、骆宾基等友人将萧红“塑造成为一个在‘寂寞’的重压之下仍然竭尽全力与之对抗的勇敢又薄命的女性形象”,早期的文学史则将萧红看作“东北作家群”的一员;第三个时期,既有从政治立场也有从女性主义立场进行的相关评价;第四个时期,主要是对萧红的作品进行的解读研究,研究者们将其作品看作是“东北沦陷区文学”、“乡土文学”亦或是“女性文学”的一部分。

二、对萧红人生的别样勾勒

长期以来,人们对萧红的喜爱多基于她是一名女性,缺乏亲情的童年,逃婚流浪的反抗,战乱时期的颠沛流离,作为男性附属物的屈辱地位,被一次次地夸大,最后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位美丽、脆弱又薄命的女性偶像。但平石淑子眼中的萧红,“是一个与我们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既有善行,也会犯错的人物”。在《萧红传》中,她试图“通过材料和作品的分析,尽可能客观地了解现实中萧红的经历”。而平石淑子日本女性学者的身份也为她研究萧红及其作品提供了新的切入角度。

作为一位日本学者,平石淑子与中国大陆的学者生活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在考察萧红人生经历时,可以不受国内政治环境和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制度的影响,因此更多地将萧红当作全人类的一员,进而梳理她作为“一个人”的生活情况、思想状态和创作态度。通过传主的生平与文学创作夹叙夹议的手法,平石淑子在梳理萧红人生经历的同时,能够将其文学创作与其人生经历联系起来,通过其作品来反观当时萧红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萧红传》原本为《萧红研究》,是著者的博士论文,因此该书重在“评”而不是“传”。对于萧红研究中存疑的诸多问题,比如萧红的出生、萧红困于旅馆被救的经过等,著者采用的是阙而存疑、录以备考的方式,由此可看出平石淑子作传时的严谨与客观。如今,距离作者写成此书已过去了几年,对于当时著者没有弄清的疑点,国内一些学者已经有了新的收获。但仍然可以看出平石淑子通过她掌握的信息和资料,为我们尽可能真实地勾画出了萧红的一生。

形单影只、缺乏亲情,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对于萧红童年生活的定位,这样的猜测源自于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人们将《呼兰河传》作为一部有关萧红自传的回忆录,并用以推测出萧红不幸的童年生活,以进一步强化萧红身上的悲剧色彩。对此,平石淑子阐述了不同的见解:“这部作品绝非萧红的‘自传’,而是她巧妙创作出的一部伪装成自传的虚构故事。”平石淑子根据张秀琢的回忆以及萧红的其他文章指出,萧红其实是在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中长大的,而且家人对她的娇惯养成了她任性倔强、不受拘束的脾性。

根据平石淑子摘录出来的张秀珉和萧红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的回忆性文字可以看出,学生时代的萧红,是一个热情活泼,主动接受新文学,积极参与社会运动,不受礼俗拘束,性格倔犟的女学生。关于上学的事情,萧红和她的父亲发生了剧烈的争执,最终萧红以出家当修女为要挟获得了胜利,但此后她与父亲的嫌隙加深了。在中学期间,“萧红最大的‘保护伞’张维帧的去世,造成父权在萧红身上进一步强化,这又增强了萧红反抗家庭的力量”。研究者们向来将萧红逃婚一事看作是“反封建”行为,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平石淑子却指出“萧红与未婚夫的生活也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与未婚夫感情破裂、陷入困境,可以说,这就像鲁迅笔下的毅然离家出走却由于没有经济基础最终迷路街头的娜拉”。关于萧红逃婚和与未婚夫在哈尔滨的生活经历,著者没有给出太多的资料,但是不难看出这段感情和生育的经历对其性格有着巨大的影响。按照萧红之前那般不受拘束、任性泼辣的性格,在感情生活中不应该处于从属和屈辱地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她却一直扮演者“妻子”的角色,为他们抄书、做饭、洗衣,这些男人们都以保护之名对其进行支配,故而萧红一直是处于被庇护的屈辱中。

作为一名女性,平石淑子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身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想要获得精神独立和承认所面对的困难和不易。正如平石淑子在该书的后记中所言,她一直以来对女性的生活方式有所关注,随着自己身为女性经历的丰富和成长,她对萧红的作品的感受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与男性研究者比较起来,平石淑子女性的身份显得弥足珍贵,切身的经历和体悟让她更能感受到萧红作为一个女性在与男性生活中的痛苦与挣扎,更能够理解萧红想寻求精神独立的艰辛。因此,在解读萧红的作品时,更能够看出萧红表现于其中的问题意识。如在《生死场》一书中,作者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讲述了她们面临的生理问题以及作为女性的“屈辱”。另外,萧红希求精神独立的决心,也表现在她的散文创作中。关于散文集《商市街》,平石淑子着重对比了萧红和萧军对同一题材不同处理的几篇作品,指出萧红通过“我”的眼睛表现了与萧军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看法,想要着重强调的是“自己也曾作为一个人感受过、思考过”。无疑,平石淑子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这部散文集的一种新角度。

阅读此前多部萧红传记可以发现,大多数著者对于萧红在日本期间生活情况和写作状况的研究存在着空缺。平石淑子作为一位日本人,通过走访调查、查阅当时日本的社会资料以及对萧红信件和创作解读,对萧红在日本时期的住址环境、生活状况、心理状态以及创作情况作了比较详实的勾勒,对萧红去日本的原因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都填补了萧红在日本期间的研究空白。之前的传记作者都将萧红去日本的原因归结于与萧军的爱情问题,而在本书中平石淑子借鉴了学者冈田英树的观点,认为萧红和萧军性格上的差异才是他们产生裂痕的最大原因,而萧红在东京时期给萧军写如此多的信件,其中不乏关心话语,也是“萧红特有的不示弱的‘好胜’的体现,或许应该将它理解为出自一个让萧军烦恼的嘴碎的‘小大人’之口的话”。两人最终分手,除了性格上的差异外,与两人对“爱情”的理解以及对性生活的态度都有很大的关系。关于萧红东京时期的思想状态变化,平石淑子提到了鲁迅的逝世给萧红精神上带来的冲击。当萧红得知鲁迅逝世的消息后,她刚刚安定下来的心又变得焦躁,对身边的人和事又逐渐地厌烦起来,对萧军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地变化,信件中提到两人差异的部分逐渐变得多了起来,由此可以看出萧红在精神世界上也在不断成长,想要摆脱“被庇护”的角色。然而与萧军的分道扬镳并未迎来所期待的精神独立的生活,从之后与端木的相处中也可以看出萧红仍是处于被庇护的弱者角色。

三、对于萧红作品的重新解读

正是现实生活中这种从属和屈辱的地位,让自幼就有着强烈自尊心的萧红能够对别人身为人的尊严和存在的危机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作为“一个人”的问题的探讨。在《萧红传》中,平石淑子以学者的眼光深入解读和阐释萧红的作品,指出其作品中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力量,即“个人生存危机”的觉醒,对“个体”状态的探索,对作为“一个人”的发现,并以此揭示出萧红作品的永恒价值。这种提法无疑是对女权主义的超越,通过对人们无可奈何的不幸生活的描述以及对“远离抵抗的现实”的人们的关注,平石淑子突出了萧红对于个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于作为“一个人”的状态的探讨,从而找到了贯穿其前后作品的线索,并将萧红的小说和散文统摄到一起,避免了在解读萧红作品时出现的矛盾之处。同时,平石淑子指出萧红作为“作家”的身份,认为她的全部作品都是作为一个作家一系列有意识的创作行为,这是此前很多研究者未曾注意到的:“她(萧红)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一条连续的线上进行的一种连续的精神行为。”

平石淑子通过对萧红全部作品的认真阅读发现,用对“人”的发现这一主题将其作品统摄到了一起。如早期作品《跋涉》表现了下层民众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饱含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堪称是《生死场》的先驱之作。《生死场》中萧红讲述了女性生存的困境、她们面临的生理问题以及作为女性的“屈辱”,凸显出了作者的问题意识。《商市街》明显地带有作者自身经历的痕迹,表现出了作者作为一个“女性”不同于男性的感受和思考。《呼兰河传》通过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三个依次出场的人物,讲述他们无意或有意地对于作为“人”的追求。与多数研究者对《马伯乐》的评价不同,平石淑子认为萧红的这部小说虽然采取了与之前作品不同的风格,但是作者想要表现的仍然是“一个人”的发现的问题。从认识到下层民众生活的不易,到意识到女性生活环境的狭窄,最后上升到“一个人”的发现的问题,伴随着萧红精神世界的成长,其创作主题日渐明晰,作品也在日趋成熟。平石淑子用对“人”的发现这一主题,将萧红写不同人物的作品也统摄在了一起,其中既有写农民生活以及他们日益觉醒反抗的作品,如《王阿嫂的死》 《夜风》 《生死场》等,也有写城市底层劳动者悲惨生活的作品,如《哑老人》,还有写知识分子的,如《小城三月》 《马伯乐》等,另外还有与自身经历有关的作品,如《广告副手》 《饿》等。

萧红一生只有童年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成年后于战乱中辗转于各地、居无定所,先后与几个男子的爱情也无果而终,她三十余岁的短暂一生充满了悲情与苦难。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她特有的文学气质,因而在她的创作中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生活的影子。很多研究者将她的作品作为一手资料,试图重现萧红当时的生活状况。无可否认,作家进行创作时会留下自己生活的痕迹,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原型,但平石淑子没有拘泥于此,她看到了萧红作为一个作家在创作时有意识地进行加工的部分。如短篇小说《弃儿》就是萧红根据自己被困旅馆被救和之后自己的生产为题材写作而成。平石淑子通过对比黄淑英的回忆发现,小说所描述的情况和黄淑英的回忆是存在着差异的,以此指出《弃儿》这篇小说是萧红对现实有意识加工后的产物。对于《呼兰河传》,平石淑子认为:“这部作品绝非萧红的‘自传’,而是她巧妙创作出的一部伪装成自传的虚构故事。”认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呼兰河”与萧红的故乡“呼兰”是有现实差距的;萧红对家人和周围人们的描述也可以看出是进行了加工润色的。萧红最后的长篇小说《马伯乐》,平石淑子认为这“是萧红有意识地创作的具有讽刺效果的社会小说”,而且“应该是以当时与萧红十分亲密的人物为原型写作而成的”,“试图通过描写马伯乐的父亲等主人公周遭的人们和抗战时期的现实等,来表现那个社会和历史”。

平石淑子写作《萧红传》时,将前人传记资料和亲友访谈相结合,具体论述时记述和评论互相穿插,既为我们勾勒出了萧红一生的轨迹,对于萧红的主要创作也进行了精彩点评。但萧红一生存在着太多疑团,著者在作传时难免有所疏忽,比如关于萧红的生日,只能指出是在阴历五月,但未能考证出具体的日期。另外,平石淑子在研究萧红的创作情况时,对萧红的散文、小说、信件都有所涉及,但对其诗歌却所提不多。然而,瑕不掩瑜,作为一位外国学者,能够在诸多不便的条件下,仍然多年如一日地研究萧红是难能可贵的。通过《萧红传》一书,平石淑子讲述了萧红幸福美好的童年生活、积极向上的学生时代、波折痛楚的感情经历,去掉了萧红身上的偶像光环,将一个真实而又普通、历经苦难却追求个人价值的萧红形象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她用“人”的发现这一主题将萧红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作品统摄到一起,避免了解读萧红作品时出现的矛盾之处,在具体解读某部作品时,也另辟蹊径,为我们阐释作品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富有学理、文史兼擅、承前启后的著作,为萧红的传记研究史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① 平石淑子:《有关萧红在东京的事迹调查》,《北方文学》1984年第1期。

② 平石淑子:《论萧红的〈生死场〉》,《北方文学》1981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亮 作品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萧红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与萧红分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