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振坤研究员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2018-04-01邹进泰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10期
关键词:研究员现代化理论

卢 青 邹进泰

2018年6月9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的共同支持下,举办了夏振坤研究员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江汉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代表12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夏振坤研究员从青年时代起,就把“新而不流,守而不僵”作为他的治学格言,他一生都在寻找经世济民之道、安国兴邦之策。与会人员围绕夏振坤研究员在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现代化理论、文化与文明发展等领域的学术思想和成就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深入探讨。

一、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伊始,夏振坤研究员以农业为研究对象,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发展中大国农业发展理论和模式,提出了众多新颖的见解和观点,创立了一系列创新且务实的概念。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忠家教授认为,夏振坤研究员对中国农业发展是从自然经济、宗法体系和封闭割据三大角度进行探讨的,并形成了“惯性结构”概念及对应的深层改革理论构想。他在农村社会化服务方面提出了要建立“多元化、蛛网形、层次式”的综合体系,又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认为农村市场应该是“多元体、开放式,以小城镇为中心、区域市场为基础、专业化批发市场为纽带,同全国统一市场相对接”。夏振坤研究员从历史观、认识论、系统论角度,阐述了“生态农业”的概念,提出了构建生态农业系统的目标与约束条件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为发展生态农业指明了路径。这些理论丰富了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层次和内容,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研究员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夏振坤研究员在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夏振坤研究员将系统论应用到农业经济领域,提出了“三维农业”结构模式和“农业发展空间”的概念。钱学森等人认为该模式立论比“一字型”农业、“十字型”农业、“飞鸟型”农业更为深刻。农业系统的众多要素可分为资源开发、生物生产、经济增值三类,这三类要素进行分类量化可构成一个三维坐标系。不同的农业发展系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坐标值,从而在三维坐标系中形成了不同的三维空间,这样的空间可以描述农业系统的发展状况,因而可称之为农业发展空间。农业发展空间的概念可大致地描述二十世纪以来农业的一般发展阶段。夏振坤研究员曾三次下放农村,当过农场场长,见证了中国农村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实践,因此在农业经济多方面提出了多种创新模式。他将农业发展模式规范为十二大类:家庭经营发展模式,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模式,村镇经济发展模式,农地所有权、使用权选择模式,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式,农业资本积累模式,农业服务体系发展模式,农业产品价格改革模式,农村市场发展模式,三类农区发展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农业大国经济转移模式。针对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和农业科技等核心生产要素的研究,他提出了许多创新观点,如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四个阶段”和“四种模式”,农业中资本形成的“三级过渡”模式,即由“催化模式”到“注入模式”再到“返还模式”。当前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依旧还在追寻着夏振坤研究员的创新步伐,走在他曾经的思辨之路上。当前推行的“乡村振兴”“土地三权分置”“精准扶贫”等国家重要战略和政策,都能在夏振坤研究员学术思想中找到原本和雏形。早在1992年,他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包涵:“经济繁荣共富,政治稳定民主,文化进步健康”,还提出了“集体所有、三权分离、自由租赁、联片种植、股份合作”的中国农地制度改革模式构想。针对反贫困问题,他将贫困分为“呆滞性贫困”“边缘性贫困”“制度性贫困”“知识性贫困”“资源性贫困”五大类型,提出实施“反贫困的系统工程”,从横向上“因贫定策、综合治理”,从纵向上“优化环境、改革制度”。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伍新木教授认为应该以世界的视野、人类的视野来看夏振坤研究员对世界和人类关于三农的学术贡献。作为中国的理论担当,我们应该有这种自信,中国关于“三农”问题对人类贡献的研究在几千年前就站在世界的、人类的顶峰,现在仍站在顶峰。我们关注“三农”问题最好是把中国的农业文明和农业应用文明联系在一起,我国既是农业(神农)始祖,也是应用始祖。之前,美国召开了全世界七千人的医药大会,提出“向植物园进军”的口号。今年湖北省召开的李时珍诞辰五百周年纪念大会,这也说明了我们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

二、发展经济学领域的研究

1997年,夏振坤研究员出版了《发展经济学新探》一书。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成功地探索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这一重大而又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独创性地重新确立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夏振坤研究员在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里把生产力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作为研究与决定经济发展战略和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据;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作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协同关系的有力工具;把阶级关系的理论作为解决发展动力、协调发展利益、保持稳定发展的锐利武器;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处理诸如平衡与不平衡、公平与效率、中心与边缘、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工业与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重大关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谢双林认为,夏振坤研究员有关发展经济学领域的学术思想,将唯物史观引进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开辟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境界。他立足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紧扣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脉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大国应该走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携带共进型”发展新道路。夏振坤研究员还提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制于三大瓶颈约束:产业瓶颈——结构性约束、体制瓶颈——运行性约束、心理瓶颈——社会性约束。中国的发展战略选择问题与三大瓶颈直接相关,改革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排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因素。

江西省人大党组副书记朱虹教授认为要重视夏振坤老先生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深入研究与前瞻性思考。夏老关于时代与发展、发展与哲学、发展与文化、发展与历史等问题的沉思与论述观点是站在新世纪的人类思想顶端,通过跨学科研究,得出了关切中国改革与发展、人类命运的深刻启示,这不仅对学术研究有开智之益,而且对于实际工作也有借鉴之用。2013年,在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的研讨会上,夏老再次谈到了近三十年来对于发展经济学的看法:发展是一个多位推动的过程,仅仅就经济论发展,在中国特别是走不通的。发展经济学与政治制度、文化氛围相关,与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内生问题如果不进行研究,仅仅是从经济理论研究如何发展那绝不是正确的理论。发展经济学家必须要大大扩展自己的视野,要懂一点哲学、懂一点政治学、懂一点社会学和文化学。他提出将来我们发展经济学可以有很多分支,如发展的哲学、发展的社会学、发展的政治学、发展史,这都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领域。当前,整个社会已经开始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变迁,未来的社会是个智能化的社会,由工业化国家向智能化国家跃进,面临结构性、制度性的演变,这是发展的新问题。我们必须扩展研究视野,同时要增加研究工具的运用,发展经济学不仅要借助已有的经济学理论,还要与演化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结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夏振坤研究员关于发展经济学的思考,已经将我们引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他的研究思考对于我们探讨、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是我国学术界最先研究、论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少数学者之一。早在1978年11月,他就发表文章写到:“一个从汪洋大海的小生产王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最初只能处于社会主义的奠基阶段,或初级阶段。”这比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还要早。2013年,他又发表了《中国实践是产生伟大理论的沃土》一文,高度评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意义。他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实践路径。

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成功意义的分析,夏振坤研究员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普世价值进行了精炼总结,即“实践是一切真理性理论的沃土,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实践的基本形式,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改变自身前途和命运的最基本的实践。”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再一次向我们有力地论证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完善理论,并成为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鸣教授认为,夏振坤研究员不仅以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经济、区域经济见长,对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情有独钟,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开创性的亮点命题:一是问题导向与价值指向相统一。问题导向是时代的根源,是表现时代最真实的呼声。价值导向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夏先生的社会主义研究,既以时代问题为出发点、立足点,又以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的和归宿,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探寻了内在规律性,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研究的问题意识和价值导向的统一。二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相结合。马克思认为,历史只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夏先生对历史与现实的研究不是拘泥于经典社会主义的某些原则和结论,而是从历史出发,结合中国的实情与时代发展,比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特征,从原则性构想的角度,阐释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三是理论规范与实践发展相勾连。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出发点。这句话就意味着,把理论规范与实践发展相勾连是学术研究的根本。夏先生在探寻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时,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理、普遍真理和社会发展实践相连接,实现原则规范性和发展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是学术理性与创新智慧相互融合的表现。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陈继勇教授对夏振坤学术思想进行了定位,认为他是中国改革理论的重要探索者。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国策。然而,到底用什么理论来指导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应该说夏振坤在农业、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宝贵的探索,对当时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创新性的回答。他有关中国改革方面学术思想的前瞻性、理论探索的宝贵性对党和政府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说他是中国经济改革重要的理论探索者。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曹阳教授认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们国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伟大成就的取得有各方面的原因,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以夏振坤老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理想主义者在改革开放时期乘风破浪,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在思想理论界中,理想主义者他们没有停止思想,一直为了探索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中国现代化领域的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夏振坤研究员把研究领域聚焦于“中国现代化”,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的国际经验,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夏先生用他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稳定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

邹进泰研究员认为,基于学者的使命感和个人的经历与兴趣,夏振坤先生将“一切为了中国的现代化”作为治学目标。夏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发展模式——“市场的社会主义模式”和终极价值——“人的全面解放”两大维度,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途径及愿景。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构想及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其中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绿色可持续等发展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思想家之所以被称为思想家,是因为他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觉,最善于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社会进步与时代要求、民族振兴梦想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在几十年的学术人生中,夏振坤先生立足于他深厚的经济学素养和超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借助于历史学、文化学和哲学理论与方法,脚踏中国大地,把握中国社会变革的脉搏,追踪中国现代前进的方向,思考中华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的终极价值。他独树一帜地提出要在文化层面探索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问题。他认为,屏蔽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一大缺陷。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文明转变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过程,但它不单单是经济的增长,而且是文化各个层面的全面转换。中国的现代化迫切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原则为指导,重塑现代中国文化,把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现代化模式同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对接起来,形成健康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现代化模式。

朱虹教授认为,夏振坤研究员善于采用系统论的方法作研究,不是静止地就现代化论现代化,而是把中国现代化作为世界时代大潮流中一个有机的巨大能量场的扩展进行考察;不孤立地就经济现代化论现代化,而是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多维角度来综合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局限于探讨现代化的硬指标,而是从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思维范式和战略策略的宽广层面来探求中国现代化的理念与对策。

五、文化与文明领域的研究

虽然夏振坤研究员起初是从事农村经济研究,但他在研究经济问题时特别注重与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结合。最近十年,夏振坤研究员基于他常年对发展经济学和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思考,不断向社会经济发展中更深邃的哲学问题进发。在2017—2018年,夏振坤研究员相继发表了《论发展的终极价值》和《刍议文明的挑战与应战》两篇有关文明领域的文章,并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在当代世界,夏振坤研究员提出中国的发展处在世界文明的挑战应战格局之中,“我们必须做好文明应战的准备,以历史为鉴,选择中道的应战策略,采取‘整体融汇、择优去劣、学防并用、分层推进’的方针,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这些观点,具有极强的实践穿透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荣开明研究员认为,夏振坤研究员的研究有三个大步跨越。第一步是从中国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跨越到大国发展问题研究。第二步是从大国发展研究跨越到发展经济学研究。第三步是从发展经济学研究跨越到中国现代化研究,进而在耄耋之年进入了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研究,并写作出具有世界眼光、文明胸怀的两部原创性佳作。一部是2014年出版的《发展的多维视角——反思与前赡》,另一部是2018年出版的《发展与文明》。这两部著作的研究,是他近年长期坐冷板凳、反复学、思、改的智慧结晶。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俊飚教授认为,90岁高龄的夏老依然没有离开学术圈。我们持续关注夏老的研究,他的研究高度和深度日益精进,后辈难以企及,尤其体现在他的一些新发表的学术著作中。比如说2018年《社会科学动态》发表的《刍议文明的挑战与应战》,洋洋洒洒3万多字,诠释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揭示了文明冲突的客观存在和文明挑战的不可避免的规律,提出了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全面合理地认识世界其他文明和自身文明的优势和劣势,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承担历史赋予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责任。这对当前世界文明冲突不断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义重大。又如他去年发表的《试论发展的终极价值》,也是在哲学层面上对社会发展做出的一个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了要用文明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最高标准和终极价值的观点。

六、其他领域的研究

早在1987年,夏振坤研究员便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构想。1998年,夏老提出“中部结团跨越战略”,倡导鄂、豫、湘、皖、赣五省要结成中部经济联合体,形成中部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构想是对传统梯度发展战略的一大突破,试图改变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二传手”的角色定位。2012年,夏振坤先生再次发声:未来十年,是湖北的黄金十年,要做好“中”字文章。中三角要真正形成新的中国经济增长极,需将中三角的建设机制化,如成立定期的中部发展高层论坛、行业间签订合作意向书、三省企业成立合营实体等,通过构建协作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1987年“中部崛起”提出,后来“中部崛起”从民间认识升华为政府共识,从地方决策发展为国家战略。

湖北省委宣传部喻立平认为,湖北省虽然是“承东联西、南北对流”的结合部,却面临“东西夹击、南北离异”的严重挑战。夏振坤研究员很早就提出了以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要借东部的实力、学西部的劲头、步南方的开放、争北方的能源,采取东引西进、南联北合的策略,形成中部崛起的态势,使湖北形成四极辐射的腹地经济中心。否则,湖北将沦为“山间盆地”。不久之后,这一关于湖北及整个中部地区未来发展的战略设想被湖北省委采纳。继湖北之后,河南、江西也提出了“中原崛起”、“中部崛起”等战略。2004年3月5日,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由地区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这充分体现了一个理论探索者的预见性。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教授高度评价了夏振坤研究员在治学过程中的求实精神。他认为夏振坤研究员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改革理论的探索者,成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首创者,成为区域战略的推动者,都是与他的这种求实精神分不开的,而他的求实精神也体现在有关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上。夏振坤研究员通过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的分析,认为我国城市化的道路应该“全面进行,分段发展,层层沉淀,逐次提高”。我国人口城市化的路子应该宽一些,不能局限于某一渠道,除个别特大城市外,大中小城市都应有发展。但在不同的时期,城市化的重心又应有所不同。总体来看,城市化在我国是一个渐进的、由小到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口基本上不能由小城市向大城市滚动发展,而应自上向下层层消化沉淀。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可以是一个城市质量提高、城市功能加强、城市体系结构合理化的过程。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艳国教授认为,几十年来,夏振坤老师为经济学科建设,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为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服务改革发展的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夏振坤老师虽然一直在湖北工作,但作为江西人,他也十分关心江西省区域发展战略的设计,提出了“(南)昌九(江)工业走廊”的设想,这也是现在江西省制定并实施的“昌九一体化”战略的思想源头。

猜你喜欢

研究员现代化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边疆治理现代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贾康研究员
蒋保江研究员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郭占恒研究员
夏启斌研究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