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夏振坤先生的学术思想
2018-04-01马敏
马 敏
夏振坤先生生于1928年,江西九江人。1986年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生产力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理事,湖北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执行主席,省高级专家协会副会长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专家,是湖北省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中部崛起”战略的首倡者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入选湖北省首批“荆楚名家”。
夏先生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学术思想立意高远,学术方法精深独到,学术涵养深厚精湛,学术成果丰硕,已出版《中国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论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改革与农业发展》 《绿色革命之路:大国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 《社会主义与改革的理论探索》 《发展经济学新探》 《中国跨世纪的再就业工程研究》 《时代潮流中的中国现代化》等学术专著数十部,在《中国社会科学》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他的许多研究成果都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荣誉,如全国首届“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等。
夏先生注重理论又不唯理论,注重全局又重视细节,先生曾经说过:“我喜欢跳出理论来研究问题,先掌握全局,再看细节,最后再从全面来研究。”他强调经济学研究必须借助哲学和文化,不能就经济而谈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往往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纯粹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是行不通的。这种把经济研究与哲学、文化相联系的方法,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形成鲜明对比。沿着这一学术研究方向,夏先生在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一、关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与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夏先生主要致力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研究。夏先生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承载着历史的重压,肩负着社会的发展,研究中国不能不研究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不能不研究农业经济。他在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中,提出了“三维农业”的结构模式,即认为农业结构用数学概念可表述为是一个自生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增值三个相对独立状态度量与集合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一理论提出后受到钱学森院士的好评,其中“农工商一体化”、“城乡交融发展”等观点至今仍具指导意义。
这一时期,夏先生对农业发展模式也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探索,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对丰富多彩的实践给予了理论抽象,将农业发展模式概括为家庭经营发展模式、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模式、村镇经济发展模式、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选择模式、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式、农业资本积累模式、农业服务体系发展模式、农产品价格改革模式、农村市场发展模式、三类农区发展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农业大国经济转换模式等12大类,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研究与贡献
正如夏先生在《夏振坤选集》自序中所讲的:“我自幼就萌生了救国兴邦的强烈企望。直至今日,每每想起青少年时代的国难家恨,就心潮翻滚,久久不能平静。”因此,“凡是有关中国经世济民的问题,我都感兴趣。只要精力所及,都愿意去钻研一番,以求究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夏先生将学术研究眼光投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他是国内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学者之一,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
在夏先生的论著中,他对7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思,肯定了这一伟大实践在五个方面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三大失误与三大偏离及其关系,并鞭辟入里地指出了认识根源。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夏先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的理论,高度评价了初级阶段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中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模式: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三位一体。
三、关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与贡献
将唯物史观引进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是夏先生对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发展经济学长期以来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大都沿袭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较多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都出自于发达国家,他们研究发展经济学,往往从思想、感情到观点、立场和世界观都同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许多隔膜,致使他们的许多学说严重地脱离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而夏先生在经济研究工作中,始终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尤其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夏先生认为,经济学的研究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原因在于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就经济而论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往往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纯粹从经济角度来研究是行不通的。这种把经济研究与哲学相联系的方法,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形成鲜明对比。
四、关于中国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与贡献
“一切为了中国的现代化。”基于学者的使命感,夏先生始终将它作为自己治学的目标。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是百余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主题,作为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自然不能置身于这一主题之外。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夏先生密切关注着“中国现代化”的问题。他在30万字的《时代潮流中的中国现代化走向》一书中,言之切切地写道:“中国的现代化,不应只是经济的现代化,还应该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现代化;如果经济现代化了,政治现代化没能跟上,普通百姓就难从中得实惠,贫富分化将加剧,这是极其危险的!”夏先生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既具有理论的前瞻性,也为指导中国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迪。其对中国现代化的研究,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探讨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二是着眼于现代化的国际经验比较获取中国现代化的思路;三是服从于“中国特色”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四是致力于文化现代化寻找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夏先生经常强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要 淡泊名利,“潜心学问,兼济天下”。面对起伏跌宕的国际局势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要保持学者的理智、睿智,“爱我中华,守我人格,新而不流,守而不僵”,要承担起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社会责任。这不仅是夏先生学术高度和学者使命的体现,也是他治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必将对理论界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我个人的研究也从夏先生那里受益良多,曾多次阅读先生的现代化研究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化的道路研究在学术界再次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连续举办三次中美学术高层论坛,讨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问题,第一次讨论现代化中的传统,第二次讨论现代化中的启蒙,第三次讨论现代化的道路。我有幸三次都参加了,也再次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论断,鼓舞社会科学界从长时段、国际比较的视野研究我们的现代化征程、现代化道路,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它跟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密切相关,从这个高度来看,我们更要叹服夏先生的睿智与开拓,也提醒了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同志们,尤其是湖北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要进一步高度重视、进一步系统总结以夏振坤、张培刚、章开沅等前辈们的智慧与理论创新,为新时代湖北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祝夏老师生命之树常青,学术事业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