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特色小镇的软实力提升研究

2018-04-01周晓琴刘宏芳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镇少数民族民族

周晓琴 刘宏芳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指少数民族文化中积极有效的内容,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工程中的重要内容。然而,伴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少数民族城市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普遍表现为“弱势边缘”文化,其“被冲击、被重组、被改造”的趋势正在日益显性化[1]。使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出现了对文化保护与文化利用的重视不足现象,引起了城镇空心化、文化内涵缺失、商业化气息过浓、文化断层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城镇发展。这些现象已受到不少学者关注,主要集中于城镇化进程中文化的力量分析[2]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3-4]。也有一些学者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追求小镇的特色发展为己任,而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的一大重要支撑。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被认为是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资源和重要力量,凸显民族地区文化特色有助于特色小镇的软实力提升。软实力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现已有各行业、各领域学者纷纷对软实力的内涵、外延等做了大量的研究。软实力是依靠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吸引而产生的有益发展的力量,其中文化力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6]。在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建设中抓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注入与彰显,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增强小镇文化内涵,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云南省由于生态环境、民族迁徙、政治适应、文化交往等方面的特殊条件和原因,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多样。从南诏国、大理国文化到楚雄彝族文化、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西双版纳州傣族的贝叶文化等众多民族特色文化,涉及民族文学、医药、服饰与建筑、艺术、宗教、饮食等多个领域。然而在城镇化建设中,各类资源要素的流入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城镇化建设中的求快、求成果的心理,而忽略了地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底蕴。因此,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融入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尤为迫切[7]。

一、云南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

云南省早在2004年就已意识到走特色小镇建设新路子来加快云南城镇化进程。尔后,重点启动了旅游小镇建设工作。到2011年,省政府在原60个旅游小镇的基础上,开启了150个特色小镇的建设。2016年,云南省大理喜洲镇、瑞丽畹町镇、建水西庄镇3个入选首批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名单,为小镇发展增添了新机遇,标志着云南特色小镇建设进入加速期。2017年,云南省公布105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预计到2019年,将力争全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各建成1个以上特色小镇。2014年以前,全国各地提的“特色小镇”是由小城镇发展战略层面衍生而来的,是以“特色小镇”之名来推动传统建制镇发展的模式,未能取得如期效果。2014年开始及今所提的特色小镇不是原行政区划概念,而是打破县市区、乡镇(街道)管辖的限制,根据产业要素相互衔接、互补、替代等集聚关系划定的特定区域[8]。本研究中兼考虑行政区划“镇”与打破行政区划的特色小镇。可见,云南省特色小镇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总体看来主要面临同质化竞争、文化特色不足等问题。因此,依托云南自然、区位、社会环境优势,尤其是以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保护、挖掘、传承与发展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提升特色小镇软实力成为迫切需要。

二、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软实力作用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两大动力,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9]。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特色小镇建设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特色小镇建设中,抓好特色化发展,尤其是文化的特色,有利于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及延续。云南省尚有许多少数民族地处贫困山区,为更好的脱贫攻坚、实现发展,面临着异地搬迁,这也意味着城镇文化空间的重组。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可忽视。在特色小镇建设中重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关键。而居民的民族认同及民族自信的提高、居民凝聚力的增强、小镇魅力的彰显、小镇亲和力的提升等是软实力的具体表现。

(一)民族认同、民族自信的提高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累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产品,这些财富与产品负载着本民族的执著与信念,是被本族居民认同的。云南省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可充分依托小镇的民族文化资源,做好挖掘、开发与保护,将民族文化融入小镇建设,做好民族文化的延续工作,是提升居民认同与民族自信的重要途径。以元阳哈尼族为例,长街宴是哈尼族的传统习俗,更是反映本民族意识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组成部分。以往,在每年阳历的12月初,哈尼族同胞们则会聚在一起欢度节日。如今,随着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哈尼族邀请了更多的海内外人士来参加长街古宴活动,每年约有4000人前来参加盛宴,既体现了哈尼族同胞的团结友善、热情好客,更反映了哈尼族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自豪。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愈加吸引了更多的人们认识、了解、接受哈尼族的优秀文化,强化了民族的认同感。云南的特色小镇建设,往往牵涉少数民族地区,如大理南诏镇的白族、楚雄石羊镇的彝族、版纳州勐罕镇的傣族、迪庆霞给藏族村的藏族等,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到小镇的景观建设、活动体验、氛围营造等方面,有助于各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自信的加强。

(二)居民凝聚力的增强

任何一种共同体都需要赖以维系的共同精神纽带,即作为共同体生命得以延续发展精神基础的文化凝聚力[10]。少数民族内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节日文化及节日中的相互祝福、共同欢乐增进了人们的友谊和感情维系,增强了居民凝聚力。少数民族活动的群众性(民众集体参与)、周期性(节日周而复始)、民族性(民族文化多元)等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和谐共享、团结友爱,集中表现为居民凝聚力。特色小镇作为有别于传统行政区划的区块,在建设之际,更应强化民族内、民族间的共同性,做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重点抓好文化特色小镇的培育,可增强居民的凝聚力。以云南傣族为例,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举族欢庆,各个傣族村寨居民都参与节日活动,通过互相泼水以示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展示了傣族居民的爱水敬佛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参与,为增加相互间的共同性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凝聚力的增加。除世俗文化产生的凝聚力外,由宗教文化所产生的认同心里[11],也是极为强烈的,有益于加深人们对民族情谊的认识与理解,增强民族的团结,提高民族的凝聚力。

(三)小镇魅力的彰显

小镇魅力是指小镇的特殊气质与独有的吸引力。文化是小镇的灵魂,对小镇魅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地方文化成为彰显小镇魅力的重要元素,差异性、地域性的文化往往显现了小镇不同的魅力。小镇文化吸引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镇魅力的大小。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文化多样。然而,在实际的城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过程中,易忽视城镇与文化的融合发展,造成了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问题,导致城镇建设的失衡、城镇魅力的不足。以大理双廊为例,双廊以白族为主,早期的双廊由于基础设施的滞后,经济发展缓慢,2004年以来,在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基础设施得到整体的改善。而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双廊镇为赢得旅游发展机遇,一间间白族民居被改变成各式特色的客栈,已然商业化氛围极其浓郁,原本古朴的村落大变风貌,原本的白族文化底蕴逐渐褪去,引起了业界及学术界的争议。文化的缺失,终将限制城镇的发展。事实上,少数民族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文化是提升小镇魅力的重要砝码。以拉祜族为例,拉祜居民崇尚自然与和谐,认为天地间的万物皆有灵性、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和为贵”。再如苗族的寨佬制管理制度、裕固族的尊老爱幼习俗、纳西族的尚俭戒奢、傣族早有的自由婚恋观、回族的“回回齐心”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无论是在民族团结还是在小镇自然环境保护、社区治理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可为小镇魅力增加筹码。

(四)小镇亲和力的提升

亲和力一词最先源于化学领域范畴,而后隐喻为使人愿意接触和亲近的力量。文化的亲和力是形成小镇亲和力的主要要素。影响小镇文化亲和力的主要内容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包容性、亲近性内容。云南各民族地区,各类节庆活动是彰显小镇亲和力的重要内容,如傣族的泼水节、临沧摸你黑、藏族的赛马会、苗族的芦笙节、藏民家访等都带有较强的参与性与社会包容性。人们在娱乐的体验中了解、接纳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小镇亲和力的提升。以楚雄为例,主要分布了彝族居民,在民族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民族习俗及篝火晚会为载体,可吸引各民族人们参与,以此传递小镇的亲近力量,有助于小镇亲和力的提升。

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着力点

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可直接转化为软实力,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传统是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基础[6]。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切实的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小镇特色的充分彰显,亦是实现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挑战的迎接,关键在于明确特色小镇建设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着力点。

(一)做好科学规划

科学的规划是小镇发展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前提。村寨是构成小镇的基本单元,也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变迁与发展的物质承担者,集聚了多样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形态。因此,民族地区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中需从村寨一级做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曼旦村是典型的傣族传统村落,基本保持了原本形态特征,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然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使傣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考验,曼旦在这样的形势下启动了规划改造[12]。云南省面临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相似地区尚有很多,如易武古镇、磨憨镇等一些开发较晚的地区及沙溪古镇、顺和古镇、束河古镇、喜洲古镇、畹町镇等一些已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在规划过程中,应做好小镇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元素的保护与配置、内部产业与空间的布局、特色小镇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规划三大方面,从而实现既保护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又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求的要求,提升特色小镇的整体价值。

(二)重视文化象征符号的意义

象征与符号在汉语系统里为不同含义,而在人类学家们认为,符号与象征同含义,二者是互通共用的。根据象征符号的认识主体差异可分为“我者”和“他者”,前者主要是以参与者的角色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象征与结构来接纳、深化少数民族文化;后者多是旁观者的视角(如旅游者),通过象征符号的结构及特殊体系来认识、理解少数民族文化。象征符号是文化传承最基本的运载工具和传递手段[13],基于“他者”与“我者”对象征符号的共同作用,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实现传承和与发展。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决定了其象征符号的多样化,从物、事项、节庆到语言、文字、服饰都是象征符号的表现形式,如傣族泼水节、纳西族的东巴文、彝族的土掌房等,多样的象征符号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体系。少数民族文化同时是云南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载体。由此,云南特色小镇培育过程中,应在规划中重视文化象征符号的意义,做好少数民族文化象征符号内容的挖掘,在建设中抓好象征符号元素的融入与呈现,在传播发展中做好象征符号的创新与重构,并从符号的深度与广度上进行延伸,促进文化的消费与再生产。

(三)大力整合文化资源

系统论认为,系统内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共同存在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云南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整合尤为重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软实力提升作用实现的重要一点亦在于文化的规模性,孤立、零散、无序的文化资源难以形成较大的合力,不利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当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民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被孤立、忽略甚至破坏。尤其是云南在扶贫攻坚过程中,一些居住深山、山顶的少数民族居民,出行不便,面临着异地搬迁,在这一整体搬迁过程中,各个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也极易丢失。由此,特色小镇建设中,做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整合成为必要。整合的重点有:文化资源内容的整合,对其进行统计、归类、存档;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社会的整合,即传统文化与时尚性、功能性的结合,如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条件配备、文化特色结合消费者需求进行设计;文化资源与自然条件的整合,借助自然元素实现文化遗址遗迹与小镇协调发展,如小镇风景园林建设中乡土植物的考虑、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建筑之间以自然景观进行过渡。整合的核心在于创新,加强从供给侧端挖掘文化创意元素[14],通过文化内容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手段,对文化进行挖掘、解构、重构、发展培育,实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做好文化力量的转化

辩证地看待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是文化力量转化的前提,更是提升小镇软实力的推手。少数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经过直接、间接的变化:一方面认清文化在自我的发展演进中继续传承并成为优秀文化部分,另一方面在外界文化的介入下得以扬弃,丰富、创新发展抑或涵化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云南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扬弃,同时外来文化的进入也丰富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体系。然而,也导致了一些涵化现象,即原有文化在受到冲击之下而失去原真性。一些地方旅游开发的过度商业化是典型例证,从而改变了文化原本的象征符号体系。此外,一些文化若未曾通过节会、建筑等载体,也很难为世人所知,文化力量则难以实现。特色小镇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基底,有助于文化力量的转化。如何有效的加以转化,关键在于特色小镇动静结合式的设计:动的方面,考虑人的参与性体验,代表性的如节庆活动、本地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演绎、居民着装呈现及饮食展示等;静的方面,凸显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景观小品、建筑及小镇整体氛围等。

(五)强化文化形象的传播

文化于小镇的软实力提升,关键在于文化为城市增添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即文化力,反映小镇魅力的提升。媒介传播是实现文化力,彰显小镇魅力,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媒介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置于商业语境之中,产生文化冲击;另一方面,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媒介对文化加以挖掘、包装与营销宣传,促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形式多样化、内容差异化特征呈现,有利于文化“走出去”。与此同时,在这一传播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建构,在建构中影响了人们对小镇的主观印象。以旅游为例,在媒介报道中,通过图片与文字将旅游文化节、各种民俗活动的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商业演绎来传播,可一目了然地呈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及其传统,展示了少数民族的与众不同[15]。这种不同形成小镇的差异,是小镇文化形象形成的关键要素,有助于小镇软实力的提升。如楚雄的彝人古镇、大理白族特色的喜洲镇、丽江古城区纳西族特色的大研镇,这些古镇在旅游浪潮之下,以自身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色与优势赢得了发展先机,提升了小镇的文化形象。因此,依托特色小镇这一载体,在文化包装基础上,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等传播途径,从广告投放、宣传片制作到文化汇演、节庆活动等做好宣传,有利于文化形象的传播。再者,文化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还关乎当地居民,居民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者,树立人人都是形象传播主体的意识,有利于强化小镇文化形象的传播。

结 语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小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满足当前人们精神需求的“食粮”。云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下,抓好特色小镇发展机遇,大力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特色小镇文化建设,实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小镇发展道路,可为全国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在云南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做好优秀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利用工作,还应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同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条件,推进特色小镇经济发展,实现云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特色小镇协调发展,提升特色小镇的软实力。

[1]张鸿雁、房冠辛.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城市建设[J].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p26-36

[2]赵芳媛.特色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支撑作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3]戎霞、丁智才.城镇化进程中边疆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互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p181-185

[4]邓卫红.城镇化发展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重构——以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为个案[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p87-90

[5]邓卫红.城镇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9期,p117-120

[6]胡键.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国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p4-13

[7]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5期,p14-20

[8]唐勇.培育特色小镇需把握关键点[J].浙江经济,2015年第6期,p21-22

[9]王平.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及路径探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p100-106

[10]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商务印书馆,1992年,p287-288

[11]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p3

[12]黎琼茹,于宁.以曼旦规划为例,浅谈少数民族文化传承[A].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3]张 瑛、李建明.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p141-147

[14]王海燕、闫磊.少数民族创意文化元素的供给侧价值挖掘路径研究——国家价值链重构系列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p111-117

[15]高焕静.旅游开发背景下媒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建构[J].新闻界,2013年第19期,p9-15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小镇少数民族民族
安安静静小镇
我们的民族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