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得雅俗两相宜

2018-04-01云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雅人媚俗大雅

文 云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雅者,正也,意为典雅、高雅、优雅;俗者,习也,意为普遍的、通行的。于谈吐而言,雅是合乎规范之辞,俗为大众通用之语;于人而言,雅是一种姿态,志趣高雅、品味高洁,如阳春白雪;俗是一种生活,原汁原味、自然洒脱,似下里巴人。

从雅与俗的发展本质上看,二者本来便是人生的两种状态、两层境界,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雅是文明的标志,俗是人类的原生态,二者并非水火不容。相反,雅来自俗,没有俗的基础积累和发展支撑,雅也就如同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无从谈起;当雅到极致,也会演变成俗,回归本真状态,率性而为、坚守道义,达到大雅若俗境界。人的初生赤条条一副躯壳,坦荡荡一颗红心,物欲尚未萌芽,更遑论精神追求,不可不谓大俗。然“心如赤子”,可见俗至极处,竟至于雅。古人云“勿执于雅,莫甘于俗,两相忘却,是真境界。”“只有雅俗共生,即不失雅致之意,又能不失通俗之情,才能成就不朽的文明。”可见,雅与俗,不是非我即你、非彼即此的单选题,而是相互包容,雅俗共赏、雅俗同在、雅俗融合方能回归人生的本真状态。

雅,代表人生之高雅境界,人人想有、哪个不求?俗与粗俗,不是一个概念,两者无论是意义、内涵还是外延都不是一回事儿。俗,是生命的本色、灵魂的本真,是一种生活状态或者说是人生态度。所以,我们不鄙薄俗,但俗字前边有了粗,粗是粗野,粗俗就是粗野庸俗,我们就反对、鄙视了。求雅和避俗不能变味,求雅要由内而外地真求,不是装潢门面、涂红抹粉地装雅和假雅;避俗是发自内心的真避,不是故作表面之高雅、忽视骨子的低俗,到头来还是俗气。雅有雅的境界,俗有俗的智慧,只有真正读懂二者之内涵,方可用好俗的智慧,达到雅俗共赏的至境。

要真雅莫装雅。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俗则不必学。”雅在于姿态,是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心灵,是坚守美好精神家园的执着信念,是内在提升的芳华境界,是始终如一的精神追求。这种姿态无一例外都是由内而外的品质彰显,是内在本心的真实写照,是深入内心的雅,融入血脉的雅,浸入骨髓的雅。我们要追求真雅,从个人品行、道德修养、内涵品质上求雅,切不可矫揉造作、故意装扮、刻意追求,变高雅之心成媚俗之举。

要大雅莫小雅。我们常说,无伤大雅,可见雅有大雅和小雅之分。一个人是否“雅”,往往体现在举止言谈当中。言行儒雅可以让人感知你的知书达礼、富有教养,同时也能让对方如沐春风、身心通泰。大雅是在狭小空间里求得价值感、认同感和成就感,是为坚守一种信念而生,为了值守一种道义而活。大雅之人不论学识多少,不讲地位高低,不比身份贵贱,只要是心中有正义、胸中有正气、精神有正道就是大雅之人。大雅是毕生追求的事,是长久修炼的事;而小雅,则是取巧处世之道,是为了炫耀自我、展示自我,故作之雅,而且也不是长久之事,只是短时之为,一旦达到目的,那就不会再去修炼追求。正所谓大雅若俗,这种看上去的俗,如璞玉未琢、淳朴率真,似日暖生烟、星夜放辉。这一切都是天性使然、率性而为、真性显露。我们当追求大雅,如古井无波,直面喧嚣尘世,坚守内心净土。

要真俗莫媚俗。人的初始是“俗”的成长,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去慢慢追求雅。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陆游说梅花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真俗是骨子里的东西,谁也莫想轻易改变,但只要坚守本真的俗、原始的俗、真实的俗,一样可以立身做人。我们讲真俗,就是坚守生命本源的状态,坚持人生原本的意义,不要跟随低俗之风,不可做媚俗之事。

要共赏莫对立。古人云“大雅寓于大俗之中,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其实雅和俗只是一个圆圈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种境界。贫贱近雅,富贵近俗,雅中带俗可以资生,俗中带雅可以处世。雅与俗不是势不两立、你死我活,不是桥归桥、路归路,雅俗能并立,二者可相生。雅,自有雅的意境;俗,自有俗的意趣。既然雅与俗都是人之本真,生活是多彩的,既需要有雅言,也需要有俗言;既需雅人,也需要俗人。雅俗共赏的结果,是“雅人”“俗人”都能得到满足,雅俗双方可以优势互补,雅能因俗而生动鲜活,俗能因雅而脱胎换骨。雅到了曲高和寡,就只能孤芳自赏;俗到了恶俗不堪,就成了毫无底线。我们只要活得真实,就无所谓雅或俗;只要活得坦然,就无所谓装雅或媚俗;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才能活出真性情、活出生的乐趣。

猜你喜欢

雅人媚俗大雅
大雅之堂与大雅
主流媒体要旗帜鲜明地拒绝逐利媚俗
抑或媚俗
小心翼翼
杨乃文 不媚俗的声音
喜获丁垂赋老师赠画册而题
堺雅人44岁全力奔跑
大雅正声 继往开新——中华诗词“求正容变”再认识
笔墨筑大雅 撇捺写真意
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