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思想大解放发展大跨越的丰功伟力
——云南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2018-04-01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云南建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在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云南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云南的光辉实践。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云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明显,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更加巩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正在向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迈进。云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是中国边疆多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

40年来,契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体现云南特色的生动实践和壮阔历程,充分展示出改革开放推动思想大解放、发展大跨越的丰功伟力,给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极为深刻的启示。

一、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是推动改革开放航船破浪向前的强大引擎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理告诉我们,确立什么样的认识论,决定着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论和实践论,正确的思想方法至关重要。

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一切变化,都从打破思想观念藩篱开始。

40年来的实践表明,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先导,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思想的解放,都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为起点,我们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启示下,我们摆脱姓“社”姓“资”的思想桎梏,明确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树立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逐步厘清了发展思路,积极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途径,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跨入新世纪,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我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综合改革和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沿边开放不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为云南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云南的实践取得了新的成就。

2.思想不解放是最大短板。认识的深化,有力促进思想观念的大转变。

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对解放思想重要性的感悟尤为深切,“思想不解放是最大短板,是改革发展的最大障碍”,“思想不解放只有死路一条”,成为干部群众的真知和共识。

在解放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对省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视野不断拓宽。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凝心聚力推动云南大发展大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新要求,解放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全省上下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出思路、想办法、抓推进、勤督查”,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不断开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思想的正确引领、动力的强力注入,进一步增强了全省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武装,提高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激发了改革创新的精气神,鼓舞全省各族人民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跨越发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而努力奋斗。

3.解放思想是贯穿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始终与改革开放的推进密不可分。

从改革开放的不平凡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解放思想始终是贯穿云南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改革开放无疑是推动当代云南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云南的每一步发展和跨越,无不得力于思想解放的强劲驱动。

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探索发展路径,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云岭大地处处迸发创新求变、探索发展的活力。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开发优势资源,云南的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独具优势的支柱产业群。经过调结构、转方式,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做大做优做强,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抢抓发展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大力构建“两型三化”产业发展体系,聚焦八大重点产业,打造绿色发展世界一流“三张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汇聚发展动能,开拓富民之路,跨越式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4.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和发展的大跨越。

回顾云南改革开放的历史,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的摸爬起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构建,从贫穷落后的社会形态到繁荣稳定的和谐边疆,从偏远闭塞的边陲之地到活力无限的开放前沿,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和党的建设的全面推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永无止境,攻坚克难、创新进取永不停歇。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我们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敢闯敢试,涉险滩、闯难关、啃硬骨头;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注重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重视总结基层探索创新经验;注重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重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注重依法治省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重视以法治和德治的方式保障改革开放。正是由于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云岭大地才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七彩云南才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的变化,展现出更加美好诱人的前景。

二、云岭大地的沧桑巨变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是改革开放创造的壮美风景和辉煌业绩

山在变,水在变,人在变。40年来,云南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不断推动改革开放,为富民强省注入了不竭动力,七彩云南活力四射、光彩焕发。

1.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夯实发展基础,走出强省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云南的发展基础条件非常薄弱。省委、省政府在正确认识省情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在集中力量发展农业基础上加快发展经济作物、林业和畜牧业,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围绕烟、糖、茶、胶等特色原料发展轻工业,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业促轻工,依靠轻工积累资金,集中财力保重点建设”的发展路子。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在边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中,云南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基础,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举全省之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植烟草、矿产、旅游、电力、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五大支柱产业,奠定了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深刻把握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持之以恒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云南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云南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区面积占94%,交通基础实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力度加大、发展速度加快、收获成果丰硕。2013年至2017年,云南累计完成以“五网”建设为重点的综合基础设施投资超过8800亿元。40年来,全省公路总里程达24.3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5022公里,高等级公路1.8万公里,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125个实现了通高等级公路,农村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铁路运营里程达3682公里,2016年底驶入高铁时代,城市交通步入地铁时代,航空网四通八达。“八出省五出境”铁路骨架网快速推进,“七出省五出境”干线公路主骨架网基本实现高速化,“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建设全面提速,一个通江达海的整体交通网络呼之欲出,为跨越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壮大发展支撑,走出富民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产业发展靠农业起步,经历了从一业变多业、从粗放到集约、从新型工业化再到如今的构建“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变革。

20世纪80年代,农业领域率先进行改革,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结合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改革,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在突出农业战略地位、强化农业基础之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开发优势资源,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起,面对云南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状况,提出建设支柱产业群,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以磷化工和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和旅游业等得到重点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云南经济的发展动能、速度和水平有了长足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和园区经济。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改善法治环境“双十条”,实施民营经济“双培双优”行动计划,狠抓政策落实,加强服务指导,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大力培育发展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实现7798.1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2%。支持县城提质扩容和扩权强县,突出园区定位,引导产业集聚,创新园区运行管理机制和融资模式,实施园区发展“千百亿工程”,推进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增加到7家,滇中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工业园区增加到131个,以园区为聚集特色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云南深入分析省情,注重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发展路子,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巩固提升烟草、电力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同时,统筹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八大重点产业,推进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建设,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迭代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新路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3.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走出开放之路。

云南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区位和地缘优势为云南开放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推进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推进云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云南有着4060公里的边境线,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20世纪80年代初就恢复了边境贸易,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初步形成了地方政府间贸易、边境民间贸易、边民互市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边贸发展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云南把开放重点转移到东南亚和南亚,在国家批准昆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和批准畹町、瑞丽、河口为边境开放城市后,响亮地提出“打开南门,面向亚太,走向世界”,“把云南建设成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实行全方位对内开放,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对标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当好我国与周边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桥梁纽带,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做好内外统筹、双向开放文章,不断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对外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积极主动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机制建设,抓好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建设,以“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抓手,扎实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不断丰富完善会展平台、公共事务平台、“走出去”平台和开放型经济载体,云南与国际国内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市场联系日趋紧密、合作交往日益密切、利益融合不断深化。对内加强与长江流域、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成渝经济区和周边省区的交流合作,为内陆省(区、市)和大型央企、民企依托云南沿边开放“走出去”强化服务、搭建平台、当好桥梁纽带,顺势借力加强自身辐射能力建设。

40年来,云南从封闭半封闭状态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迈向了对外开放的前沿。197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仅为1.04亿美元,2017年达到233.94亿美元,增长了223.9倍。2013年至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亿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突破3万亿元,对云南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建设的推进中,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正展现出广阔发展空间和强大发展势能。

4.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走出振兴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释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质量和效益稳健提升,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云南经济正迈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振兴。

1978年,云南地区生产总值69.05亿元,至2017年达到16531.34亿元,增长了238.4倍。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04亿元,2017年达到18474.89亿元,增长1227倍。2017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居第20位,生产总值增速达9.5%,居全国第3位。1978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1.76亿元,2017年达到3392.08亿元,增长了287.4倍。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了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杠杆效应,有力地助推了全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改革开放、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建设、科技创新、脱贫攻坚、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上迈出坚实步伐;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把云南打造成为沿边开放的新高地上迈出坚实步伐。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云南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省继续着力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高原特色农业成效明显,产加销产业链条逐渐完善,一大批“云品”出省出国,打响了云南绿色、健康的品牌;工业园区布局得到优化,传统支柱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加大工业企业培育力度;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互联网+”在广泛创新应用;加大对旅游业的整治规范,提质升级,旅游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云南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规划、产业、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切实推动充分发展、平衡发展。加强城乡的规划、建设、管理,更好统筹城乡发展。启动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卫蓝天碧水净土,更加重视对森林、土地、湖泊、河流等资源的保护,建设好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云南着力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批,昆明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初验,红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建成第一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教育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成功举办历届南博会、昆交会,不断完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对外投资、引进外资实现双增长。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大力保障提升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体系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制度全覆盖,中小学校安工程年度任务全部完成,有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每年的十件惠民实事都全部办结,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5.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走出奋进之路。

干事创业,云南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验昭示,最根本的是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有效提升边疆治理能力,大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着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全省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各族优秀干部、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省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思想建党摆在首位,把制度治党作为治本之策,把组织建党作为固本之举,把用人导向作为风向标,着力打造一支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的“云岭铁军”。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肃清白恩培、仇和的余毒影响。坚持从组织上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省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云南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三、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彩云之南奋进跨越、开创更加幸福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进入新时代,云南改革开放面临新环境、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改革开放中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1.举旗定向,在新站位上拓展新视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更大格局、更高层面、更深层次上把握云南发展的新方位,促进思想认识更加统一,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推动跨越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

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云南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等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谋划、一起贯彻、一起落实,在新的站位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拓宽改革发展的视野,不断推进云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勇于变革,在新起点上谋求新跨越。

进入新时代,云南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用好这个关键一招,把握开放这条必由之路,坚决破除封闭、保守、陈旧、僵化的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向一切先进经验学习,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改革,向改革开放要动力、要活力,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要求我们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提高政治站位,自觉用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改革。压实党委(党组)抓改革主体责任,抓牢“一把手”改革第一责任,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基本方略,用改革的思维办法谋划和推进工作,增强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增强自我革命精神,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敢于“亮剑”啃“硬骨头”、敢于“断腕”攻“突破口”、敢出“实招”显“含金量”,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要求我们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强化培训指导,以钉钉子精神确保各项改革决策部署的落实。营造更加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创新氛围,树立“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鲜明导向,推动建立容错纠错激励干事创业机制,真正形成“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鲜明导向。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抓住国家战略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泛珠区域合作、澜湄合作机制等众多战略在云南交汇叠加,众多利好政策聚焦云南,云南的优势地位更加凸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党中央作出的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给云南带来了重大的改革创新机遇。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抢先一步用好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建设,把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做好做活,真正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要求我们大力推动创新发展。要以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激发内生活力和发展动力;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动能上有新突破,加快集聚一批高效益、高技术、高成长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阶段。

3.苦干实干,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只有苦干实干,才能在新时代展现新的作为,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云南新实践作出新贡献。

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要求我们必须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这个新时代第一场硬仗,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和行业部门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推动中央国家机关帮扶和沪滇、粤滇扶贫协作提升层次和水平,大力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统筹加大对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帮扶力度,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内生动力。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打造“不走的工作队”。

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要求我们必须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呵护好蓝天碧水净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实现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奋斗目标;加强创新型云南建设,为云南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各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落实管党治党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四、守正创新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舆论保证和良好的精神文化条件

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省主流媒体勇立时代潮头,既是改革开放的记录者、见证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推动者。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1.坚定担当科学理论的传播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40年来,云南省主流媒体高举旗帜、站位全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大正面宣传、做强主流舆论,坚定自觉地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扛在肩上、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划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意志、政治立场、政治主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是指导我们党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要以高度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工作主题,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新闻宣传主题突出,主调响亮,特色鲜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层深入人心,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

2.有效担当改革开放的记录者见证者,用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鼓舞斗志凝聚人心激发动力。

40年来,主流媒体肩负起新的时代使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舞台上留下鲜明的印记。我们用有效传播载体讲述改革开放的故事、成就鼓舞人心,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大力倡导激发奋进动力,用新时代新目标凝聚人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紧紧围绕“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积极作为、开拓进取,着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人民,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中心工作,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统筹网上网下、内宣外宣,精心组织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有序有力有效引导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敏感问题,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为实现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把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融会贯通起来贯彻落实,谱写好无愧于时代的壮美篇章。

3.自觉担当伟大事业的践行者推动者,用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实际行动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新时代为主流媒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我们要深刻认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主流媒体的自身建设,深入推进自身的革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坚持把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走转改”活动,着眼于建设发展,着力于改革创新,着力提高能力本领水平,加快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狠下功夫,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执行力上狠下功夫,打造政治思想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纪律过硬的新闻宣传铁军。在新的舆情环境和传播变局下,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在内容创新、渠道拓展、平台运营、流程再造、组织重构、技术创新、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依托独特优势资源,做强核心支撑平台,加快推进基础工程,着力打造产品品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深入推进区域性国际合作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云南形象,为服务国家周边外交大局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国际舆论支持。

(课题组成员:徐体义 杨 润 王雪飞 王永刚蒋 敏 张雪飞)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云南建设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