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
2018-04-01严红霞
严红霞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南京 21008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持续优化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和谐感、亲近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亲和力具有密切教育关系、促进认知、凝聚共识和深化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1.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传统的教育载体已经不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以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发展迅速,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媒体的发布主体门槛低,呈现平民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发布内容广泛,信息量大、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自媒体广泛运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效果较好,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随时随地传播教育内容成为可能,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育形式,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能传播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2.自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自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传播更新速度呈几何级倍增。充分运用自媒体提供的便利渠道,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深入的阐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价值引领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接地气,对大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自媒体技术的传播方式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自媒体技术的传播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教育者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地位,学生可以通过自媒体途径平等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网友之间实时进行互动、评论,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单一到多元,学生从被动接受要平等交流,自媒体的传播方式极大了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自媒体的发展冲淡了传统主流思想的引领地位,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影响。
自媒体是基于信息化技术而实现信息内容传播的新的媒体形式,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摄像机。这种传播模式呈扁平化、去中心化特征,缺乏权威性。自由开放的媒体环境和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使得传统主流媒体的弊端被放大,一些错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2.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互动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
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多样化,低门槛、零要求、平民化、互动性强,信息高度开放、资源高度共享。一方面,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思想和交流观点的空间,学生心理上精神上获得了愉悦和满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管控的难度不断加大,内容的把握缺乏有力的管控,教育的权威性不断消解。
3.传播内容的无序化与虚拟化,增加了信息监管难度和选择难度。
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以自上而下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为主,在内容的把控上具有权威性。自媒体受众的范围广泛,对自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限制较低,自媒体平台的信息内容呈现出无序化的特征,对社会信息环境、思想意识领域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基础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要解决培养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认为:“社会性、主体性和个性都是人之为人的内在属性。”[2]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和概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围绕实现“人的本质”而展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全面自由发展联系起来,以学生为中心、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使其真正成为人的教育,真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来源
需要是行为的起点。需要引发动机,进而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需要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源动力,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把思想政治教育拉回到现实社会中,归根结底,教育要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自媒体技术充分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社交、娱乐和发展的需要。
(三)新闻传播学理论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支撑
传播学家卡茨提出了受众的不同层次需要理论,即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压力的需要。从传播学中受众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受众心理:认知心理、从众的心理、权威心理、逆反心理等;自媒体没有时空限制,不受周围情景因素的干扰,人际互动将更加直接,思想交流更为真实,充分满足了大学生各种心理需要。
三、自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分析
(一)以人为本,关注教育目标亲和力
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展开。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他们更加关注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兼顾学生个人目标,有效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全面自由发展联系起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二)情感认同,提升教育内容亲和力
积极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立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学生喜欢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避免假大空的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价值引领的力量,从内心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感,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而形成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可,才能够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话语转变,提升话语表达亲和力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处于话语的中心,表现出权力话语的特征,然而,分散、辐射、多中心的自媒体传播模式消解了权力话语,权力话语到权利话语的转变也就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需求,尊重学生在教育关系中的感受和地位,实现平等对话,融注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情感的注入,从而实现其对教育的亲近。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顺应趋势,接纳、尊重、理解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用学生的话语内容、话语符号、话语风格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和形式来表达,与他们互访互动、主动融入他们的圈层,把握运用形象话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3]。
(四)双向互动,关注教育方法亲和力
采用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教育者作为一元教育主体,以教育者为主导,以灌输为主要方法,自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就是,其传播方式是双向交互式的,传受双方可以实现角色互换,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参与信息的提供和传播。
因此,教育者要从思想领域转变传统教育方法,以平等的姿态开展工作,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正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把握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积极同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老师要增强共情能力,多做换位思考,实现心灵共通、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
(五)形式多样,拓展教育载体亲和力
报纸、杂志等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参与、互动和体验上具有局限性,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亲和力,就要主动与学生融合,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践活动的契合点,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合理设置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自媒体平台,开展各种主题讨论、分享等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支持网站建设、开辟网上党校、团校、校长信箱,建立网页或专栏进行专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