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科学内涵

2018-04-01崔玉亮

世纪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公有制公平分配

崔玉亮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5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社科理论界加强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研究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研究,这对于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公平观,对于更好的建设公平社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不公的根源。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1](P.609)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剥削工人,积累了大量资本。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是不可克服的。“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P.743-74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可恨和可恶的。资本主义制度注定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按劳分配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好的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下,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成果,从而为消灭剥削打下了基础。公有制一般分为两种,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平是相对的公平,因为“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3](P.305)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公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公平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的实现依赖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6](P.21)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三、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条件

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领域研究的重大问题,也是国内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转型期的中国,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利益诉求日渐多元化,价值选择的多样化,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调节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迫切需要政府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政府处理人们利益关系过程中绕不开的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公平效率关系的提法有过多次,都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来的,都是科学的。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上,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从理论上讲,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不分先后。但在实践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难题。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二者的统一,既不能片面强调效率,也不能片面强调公平。公平与效率究竟如何抉择,应以当时当地具体情况为转移。

四、“三个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保障机制

公平有多种多样,有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社会公平、生态公平;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有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对公平进行了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7](P.14)权利公平是核心,机会公平是前提,规则公平是必要保障。“三个公平”科学揭示了公平的起点、前提、保障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权利公平强调的是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机会公平强调的是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同等机会。规则公平强调的是规则面前一律平等。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人们影响较大的是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关于机会公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8](P.12)。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用明规则代替潜规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按规则办事。

五、“三个有利于”是判断社会是否公平的重要标准

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绝对的公平不存在。公平标准受到时代、制度、阶级等条件制约,并且随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就分配公平来讲,资本主义讲按资分配,社会主义讲按劳分配,共产主义讲按需分配。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讲某一种分配是公平的,是不可取的。资产阶级认为按劳分配不公平,无产阶级则认为按资分配不公平。公平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公平是经济关系的反映,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关于公平的衡量标准,邓小平指出,“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P.37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强调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江泽民指出:“衡量社会公平的标准必须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10](P.4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标准无疑是判断社会是否公平的最重要标准。

总之,正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科学内涵,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研究,对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念,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社会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重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公有制公平分配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笨柴兄弟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公平比较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