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刍议

2018-04-01崔菁颖

世纪桥 2018年11期
关键词:矛盾变化文化

崔菁颖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00)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世而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作出新判断,分别是在1956年党的八大、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及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并且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导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那时我国的工业非常落后,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的加工业,许多工业产品成产不出。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作出了判断: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一科学判断,党的八大指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但令人遗憾的是,党的八大有关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由于当时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极其严峻,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党内外有关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还不统一,所以1957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从“温饱”奔向“小康”、从“生存”步入“发展”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标。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广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因此,党的十九大站在时代的高度指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

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回避和否定矛盾,而应该正视矛盾并采取积极的方式加以解决,并通过解决矛盾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正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民情和问题的变化,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一)国情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本前提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近几年经济年均增长7.2%,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我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仅2012年至2017年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以上,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上等水平,按照这个速度计算,我国将在“十三五”规划末进入人均GDP 1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因此,有关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如“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再适合我国国情。与此同时,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得我国满足人民需求的能力显著增强,具备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保障,有条件去实现人民需求中的一些深层次和新的需要。

(二)人民需求变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内容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3]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以前我们主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即质量问题。

比如教育方面,大家对于教育的需求从“能上学”转变为“上好学”。比如住房问题,近年来,房子、房价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一些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导致“很多人没房”与“很多房没人”现象并存。再如医疗服务方面,“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当今人民群众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还要“看得舒心”。同时,发展起来以后要更加关注分配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GDP“总盘子”很小,做大“蛋糕”是第一要务。随着“蛋糕”日益做大,如何更好地分配“蛋糕”就成为当务之急。如何进一步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是未来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更严重的是,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绿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新梦想。

(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哪里有问题,哪里就应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当前,更加突出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方面,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现代化步伐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主要表现为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的硬实力取得跨越式发展,然而,与之对应的软实力匹配不到位,尤其是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社会诚信、法治环境等方面需要不断地提升和丰富。从总体看来,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加强,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等,客观上也存在发展不够稳定和不可持续的情况。

另一方面,发展不均衡。从各领域对比可以发现,我国有能够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力,也有相对传统的和落后的生产力,同时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近几年,中国游客在世界各地疯狂“扫货”引起世界人民的关注。中国大妈的购买力震惊了世界。但仔细分析他们抢购的商品,如智能马桶盖、保健品、奶粉等,国内市场大量供应,可是什么原因他们不惜重金、不远万里地去“扫货”?究其原因,是国内的商品质量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供给侧出了问题。从区域上看,各地区的发展速度差距明显,生产力布局还不平衡,我国东中西部、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从收入分配来看,虽然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上处于中等偏上行列,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制约,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

在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三个方面基本内涵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社会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准确把握和正确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过程中,“两个不变”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立足点。

三、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着力点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关系重大,对我们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势必带来很多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我国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解决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通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民生建设质量来“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是,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最终要也要依靠改革来解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共出台3个改革方案、1500项改革措施,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的砥砺奋进、改革开放40年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解决“新矛盾”、开启“新征程”的必由之路。

(二)提高民生建设质量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美好生活”一词共出现14次,可见国家对其重视程度。和物质文化需要相对比,美好生活需要的辐射面更广,包括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多方面需要,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需要等。党的十九大认为,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这决定了我国民生建设进入质量提升时期,关键就是要解决好民生事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全方位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归根到底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扣新矛盾、抓准新目标、踏上新征程、无愧新时代,这条路注定不轻松,但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矛盾变化文化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从9到3的变化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谁远谁近?
这五年的变化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