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
2018-04-01张国良冀晓彦
张国良,冀晓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培训或是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当中来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政治观念并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这些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高校的教育者与学生相互连接的纽带,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教育形式。时代在飞速发展,大学生们个性迥异,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潮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状况复杂多变的要求
当代的大学生借助网络之便,更容易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并且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出现政治立场动摇,价值观偏差,道德下滑,行为失当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不乏一些崇尚外国价值观念与文化,对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主义产生怀疑的人;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物质享乐,精神层面的追求缺失,只想通过购物消费,娱乐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想努力学习,取得进步来获取他人的认可,甚至有的大学生因此误入犯罪的歧途;有的大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只盯着眼前一时的得失,把挣大钱、开好车,住豪宅作为理想追求;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呵护,在学习上不进取,生活上不自立,工作上受不得一点挫折,抗压能力差,心理素质偏弱。[1]面对大学生复杂的思想状况,高校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升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具体事情的变化而优化,因时代的变化而改进,顺应形势的发展而创新。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改革与创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优化改革,高校一些传统教育载体不太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而需要创新改进,例如:高校的思政课政治性和理论性过强致使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单向性使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与制约而缺少与管理者的互动交流;实践载体流于形式使其承载的教育意义缺失等等,在使用这些载体时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会使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下降并且还阻碍了学科的进步。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把运用效果不佳的一些载体进行改革创新,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积极探寻新载体。
(三)当前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
如今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科技社会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各种思想互相碰撞,信息传播迅速,大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逐渐网络化、复杂化,一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网络时代的学生掌握信息方式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载体虽然是教育学生的主渠道却把大学生们拘束在课堂上,向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党史国史、形势与政策、创新创业等理论知识,这样的传统课程不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而且有可能使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大学生在自由的浏览网页获取信息时不能很好地对不良信息进行筛选,容易受到多种思潮的影响,形成的错误的价值观念,而且网络的开放性使老师对大学生不能进行全面的监管和引导,老师在信息化时代丧失了获取信息的优势和管理优势。因此,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求高校科学地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具体路径
(一)课堂载体的优化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指出了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并与其它专业课程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然而,当前很多高校的学生和老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重视,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致使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信心受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授课形式单一,很多大学生学习兴趣缺失。优化创新思政课堂,首先,高校必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高校必须把思政课与专业课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安排不能给专业课“让路”,在结业考核时同样严格对待,还要在科研项目上进行资金支持。其次,思政课教学内容生活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解繁杂的理论时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相联系,化繁为简,将理论融入故事案例中,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最后,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育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要实现双向互动,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在交流获取知识。在授课方式上增加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或社会实践等形式,大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认知见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2]
(二)校园文化载体的创新建设
文化可以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教育,高校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文化氛围、规章制度、文化活动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隐性的指导作用,高校文化载体的创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一是建设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要的物质文化。学校不断完善图书馆、体育馆、展览馆、活动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设立名人长廊、优秀学生励志榜等让大学生在校园随时都可以感受到文化资源的教育,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激励和引导作用。二是塑造独具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与氛围。高校的校训、校歌等校园精神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精神素养素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高校要深挖校园精神的内涵,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精神,完善校园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健康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增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强化育人效果。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高校可以举办纪念名人诞辰演讲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回顾学习活动、中外文化交流节、高雅艺术欣赏活动、颂扬传统文化活动等等,[3]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学到知识,还陶冶了道德情操,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心态,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
(三)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要培养可以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强化教育的引导作用,还需要在实践中完成对人才的培养。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必须得到高校的认可与重视,高校创新社会实践载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相关制度,让各项实践活动有据可依,有规可循。例如,完善实践活动教师责任制,指导教师对接实践活动,辅助实践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老师具备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还要有深入基层的吃苦耐劳精神;[4]设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和奖励机制,学校要定期对实践活动进行考评反思与总结,对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团队和个人进行嘉奖,扩大在学生群体中的教育影响。第二,创设志愿服务类型的实践活动。目前一些学校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活动主要有福利院与敬老院志愿活动、志愿讲解、社会援助等,形式相对传统和单一。高校需根据实际需要拓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例如:高校与中小学校、企业、医院、社区、政府部门等建立志愿服务合作项目,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在志愿活动中挖掘自身潜在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做到学以致用,在服务社会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四)网络载体的创新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要办好网络教育,当前很多高校也在使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实际效果却不太理想,因此急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进行创新,创新是在现有基础上对其进行强化与创新运用。第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使用力度。通过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等向大学生传递一些的正能量的内容,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和引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二,高校要创建主题教育网站。在网站的设计上需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特征,在发布的内容上也要注意新鲜度,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网络教育。例如:高校可以建立以传统历史文化、创业就业指导、新闻时政热点等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让大学生在浏览这些网站时潜移默化的学到知识,受到教育。高校还需建立专业学术知识教育网站,通过发布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和其他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拓展学生的信息来源,方便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第三,高校教师可以开通网络直播,讲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高校老师要顺应网络时代之势,成为网络教育直播界的“弄潮儿”,发展成新时代教育界“网红”,向学生们传播正能量,这种新颖的教育方式与大学生产生更多互动,使教育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也是高校持续追求的教育目标,为了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高校必须强化思政课堂载体、校园文化载体、实践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机遇,积极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并在实践中发挥其最佳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培养新时代优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