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

2018-04-01会,薛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华培育价值观

王 会,薛 卿

(中国石油大学,青岛 266580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 250103)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形势下,需要用新的方式和方法,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传承至今,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和载体,是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还能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接受程度。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必要性

(一)在大学生中培育核心价值观,需要传统文化所凝结的历史根基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代表着整个社会最富有朝气和创造性的群体,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代表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却比较严重。当今青少年是从小“吃薯片、看大片、用芯片”长大的一代,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接触更多的是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即便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往往也缺乏很好的认识和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精髓,是民族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虽然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文化也要进行不断创造和创新,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一个丢失了文化传统的民族,只能在所谓的“发展”中丢失自己。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还是进行文化创造和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积淀。因此,必须要在青少年中,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使之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

(二)在大学生中培育核心价值观,需要传统文化所代表的中国精神

毫无疑问,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灵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在当前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必须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有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能够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青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可行性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现状和人民的理想追求,并以中国灿烂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其理论基础,在充分总结和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现状,创造性地进行凝练和提升,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兼具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价值层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一个命题,这一思想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不同的诠释,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在道家来看,天人本就是合一的,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提倡人们达到那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儒家认为,天是道德原则的本原,人心中亦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的解释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互相融合。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无论怎样解释,对其本质的理解最终都落脚在“合”上,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思想,即人与天合、人与地合、人与人合,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层面,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富强即国富民强,民主即人民当家民主,文明是指社会文化进步,人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这三个词语分别从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最后统一到和谐中。和谐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政治、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要将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的发展目标统一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以达到经济的发展保持平衡,政治的发展保持和谐,社会的进步保持稳定,富强、民主、文明三者相和谐统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价值层面体现了“天下大同”的思想

儒家学派的思想家们追求的理想社会,其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也讲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下归一、天下大同是他对理想社会的期望。近代学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构想,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睦,相亲相爱,均等地在大同社会中享有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层面,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建设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自由是指人的意志、存在和发展方面享有自由,平等指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公正即社会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公正的实现要依靠法治作为手段,通过法律制度的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社会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公平正义的社会中,应当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能够允许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观点共同存在,在共存共荣的基础上倡导自由发展,形成五彩缤纷、繁荣向上的局面。在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中,人人都自由地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这也是“天下大同”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层面上体现了“仁爱”的思想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这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其中“仁”是核心,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爱亲情,提出了“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重要论述。“礼”的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是“仁”的外在表现,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和文明大国。“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古代就有“一诺千金”的重要论述,说明信守承诺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层面,从个人行为角度出发,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它涵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不同领域。其中,爱国是作为我国公民最基本的要求,敬业则体现了我国公民所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诚信是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它强调人们要付出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既是“仁”的要求,也是“礼”的要求。友善强调的是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上,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

三、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调节人际关系,强化集体意识,凝聚民族力量,传承中华文明的积极作用。当前国民道德素质出现部分滑坡的现象,与传统文化缺失有很大的关系。以加强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运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能够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能够有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做到贴近大学生实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合一”。

(一)注重传统文化学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中指出:要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因此要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逐步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文化精髓,进而激发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以“两课”教授为主,在“两课”的教学内容中加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另外,利用公选课的形式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可以使那些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其次,可以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以讲座、论坛的形式,邀请传统文化名家来校讲授。通过这几种方式,旨在使大学生从文化层面更加深入、详细地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感受、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二)开展传统文化育人活动,打造高端的校园活动平台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高校育人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是开展校园活动。实践证明,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其作用不单单是活跃学生业余生活,而是以它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改善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校园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主动参与者,能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比如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诚信意识等。开展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育人活动,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植入学生心中。高校可以适度开展一些简单的传统文化项目学习和培训活动,比如,剪纸艺术、泥雕艺术、秧歌艺术等,还有的高校开办了古琴社。在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感悟和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起热爱之情。还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和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等形式的活动。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引进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进校园,如开展京剧展演、地方戏曲专场、雕塑艺术展、民间艺术展等活动。通过让学生们观看、欣赏、聆听、亲自参与等方式,让大学生认识、了解民间传统艺术,从而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

(三)加强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建立适宜的学生实践基地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社会实践搭建了大学生便于接触社会的平台和乐于参与的渠道,目前高校较为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利用寒假和暑假,开展以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调研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民间文化艺术发源地,开展探访调研,让学生亲自感受体验民间艺术,在这一过程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在社会实践的选题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深入挖掘,与当地共建学生实践基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者。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对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运用青年易于接受的方式和内容。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引导教育大学生,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融入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奋斗中,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习近平.习近平在北大历数中华文化中永不褪色的思想和理念[EB/OL].人民网,2014-05-05.

猜你喜欢

中华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