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意蕴
2018-04-01田长生
田长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1]。自建党之日起,就非常强化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武装全党,加强党的建设,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来解决我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而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立足当前国内外实际,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的统一,是马克思本体论思想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和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时代性与实践性,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我们需要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为指导。进而需要准确掌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要义与思想精髓,充分领会其精神整体性、根本性与逻辑性,这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引起的思考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注意汲取其中的积极养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2]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本质上就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继承与创新,是当代中国的民本思想。习近平认为:人民同国家的前途命运密不可分。他结合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具体形势,一针见血地进一步指出:“一个执政党一旦长期脱离了人民,忽视维护人民的利益,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失去执政之基。”[3]也就是说,能否合理地解决和改善群众问题,满足人民大众对于民生的具体需求,是衡量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它直接决定着我党能否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自1949年建立新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来是把解决和改善人民问题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国家、带领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关键。在改革开放早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不断走向完善的今天,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深刻地领会、牢牢地把握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神实质。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对多元化社会思潮进行整合
思想路线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它是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的基础。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可以给经济建设提供服务,思想路线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有机结合可以保证思想文化的环境良好性。就目前而言,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以下几方面的整合:首先,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规范性以及批判功能进行强化,以便群众充分了解各类社会思潮本质,全方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话语权。其次,加强关于各类社会思想的形势分析,了解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强化文艺工作与理论工作管理。再次,重视创新意识形态,主动参加社会思潮交锋和对话,提高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交锋的能力,应用论争说理方式,了解意识形态的传播话语权。最后,强化话语体系和理论创新的构建,加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解释力。给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合理的辩护,使得群众可以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将意识形态的偏见观念消除,引起社会的共识。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严格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
习近平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我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这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形成了科学判断:其一,坚持将本民族、本国发展这条河流贯穿于全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不仅需要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发展,而且需要勇于探索,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确保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联系。其二,坚持将理顺生产的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步进行,经深化改革,对生产力进行解放,在体制创新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优化。其三,把创新理念当做发展的指挥棒,落实共享、创新、开发与绿色等发展理念,做到和谐、创新与开发的发展。其四,坚持把人作为核心,来实现包容性的发展,重视群众实际的需求,使得国家经济的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到全部人民。并且要处处彰显以人为本的思想,有效维护公平与正义,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发展。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与较量核心就是比哪个的国家治理体系更有生命力,更具活力,本质上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比拼。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治理好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强国是时代赋予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用《道德经》当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哲理告诫全党,治理中国这样的大国任务艰巨,但是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坚持五位一体,做到四个自信,治国理政,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要求,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的价值引领。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一)实践唯物主义——解释与改变中国的统一
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体现实践唯物主义的治国理政系统。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立足我国当前国情,贯彻落实实践第一的观念。追求真理、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都需要不断坚持。习近平治国理政也是不断理论创新、实践发展与追求真理的过程,属于时代与历史发展的产物。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习近平治国理政哲学智慧与理论主要源自实践,她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并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假若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推动,也就难以出现新时期的治国理政思想。在新时代的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也是我国不可以逃避的一个事实。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论的要求与理论原则是:联系实际与理论、一切都从实际着手、求真务实、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第一,治国理政思想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石,立足国情。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习近平清醒地认识到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国内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均GDP还很落后的现实还没有根本改变。他多次提出要立足当下,多调查研究,掌握国情,要按照规律制定政策来推动工作。习近平强调:“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4]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发展关键期,各类矛盾凸显,加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处在大变局当中。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有很大的定力和智慧。只有立足国情,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要求,准确把握国内外局势,顺势而起,把机遇转化为实存,把风险转化为动力,统筹国内外大局,争取和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和体制的话语权,实现中国梦。
第二,治国理政思想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按规律办事。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重视把握好务实与求真的关系。一方面,立足国情,立足当下,调查研究,按照客观规律科学进行顶层设计。另外一方面,时刻注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改革创新,胆子大、步子稳。习近平告诫说:“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5],革命理想比天高,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一定要补足精神上的“钙”。2012年以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成为新的执政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一系列新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现实逻辑的完美结合。
(二)唯物的辩证法——在矛盾中求发展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治国理政系统。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思想给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深刻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在分析具体问题与普遍矛盾时,需要与中国观世界、世界观中国相结合。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正是基于当代中国现实进行充分考量,体现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各个领域主要矛盾、事业布局进行创新与指导,让治国理政兼具全局性、战略性与系统性三个主要特点。此外,全面从严治党、深化改革与依法治国,对于小康社会建设至关重要,并且也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充分应用了重点论与两点论统一辩证的方法,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做了深入分析,其中包含:怎样统筹兼顾的把握好社会发展趋势;当前社会主要的矛盾、如何解决主要的矛盾、尽可能做到不忘两点与不失重点;如何管控风险,守住底线,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实际与理论方面的问题。
第一,治国理政思想是联系和系统的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的深水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全面而不是孤立地把握国内外形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联系和系统观点的自觉运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共同支撑着治国理政大局。一定要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不松手,牢牢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少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没有动力;缺少全面依法治国,社会就不安定;缺少全面从严治党,党就会丧失执政基础。
第二,治国理政思想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既看到所面临的机遇,又看到必须面对的挑战;既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的基本面,又看到国内国际环境的复杂性;既要抓好硬实力建设,又要抓好软实力建设。妥善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点突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他多次指出我们想问题做决策要辩证,要会抓关键,抓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他主张以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为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体制上的变革;以经济战略调整为关键,巩固农业,调整制造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三,治国理政思想是质和量的统一。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就是因为它具备一定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非常重视底线思维,风险管控。凡事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他指出,只有从严治党,警钟长鸣,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6]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要守住道路底线,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但绝不放弃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守住党风底线,使我们的党员干部真正做到敬法畏纪、廉洁自律;要守住经济底线,“在建设全过程都掌控好风险,努力排除一切可能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发。”[7]要守住改革底线,要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提高监管能力,筑牢安全网。”[8]
(三)历史的唯物主义——构筑以人为本的幸福梦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治国理政系统。历史的唯物主义包含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方法论、世界观原则,不仅包含社会的价值论、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的矛盾论与意识论等,而且还包含群众路线理论与人民群众观,这些内容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出发点与着力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别思辨哲学的关键。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在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获得广大人民支持与拥护。习近平指出,需要把握与学习人民群众作用,依靠人民来推进社会改革。因为人民属于历史创造者,需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作落脚点与出发点,尽可能发展好、实现好与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一,治国理政思想体现了人民史观。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9]。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一方面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10],强调要依靠群众推进改革。另一方面,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改善民生。
第二,治国理政思想体现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牢牢把握住“没有变”和“阶段性特点”的基本国情,内培外引,积极探索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
第三,治国理政思想体现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正确把握。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的价值。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1]这种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突显文化软实力的理念正是唯物史观的体现,是对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论的两重超越。
三、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新思想中对于哲学思想的体现
(一)哲学战略和境界
习近平从民族与国家将来着眼,将马克思哲学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把问题作为导向,遵循发展的规律,在国内国际的环境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化与时代化,构成新思想、新理念与新战略。通过开放创新与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确保逻辑的缜密性与思想全面性,通过独特语言来讲中国的故事,让世界更懂中国。回看四十多年前,毛泽东和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北京会面时说:我们只交谈哲学问题,只有谈好哲学问题,就可以解决其他的问题。该种哲学的思维促进世界改变,在中美隔绝20多年以后,建立外交关系,组成国际政治与经济的新格局。习近平宽广胸怀与高超哲学智慧指明中国今后发展的方向,并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实践进行诠释,使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方案与听到中国的声音,同时扩大朋友圈。[12]
(二)哲学胆识和胸襟
要想世界真正读懂中国发展,需要将中国魅力展现给全世界。亨利·基辛格在和习近平接触后说:习近平有着很深的哲学造诣;习近平对政策有着极高的自信心,并且强有力执行各项政策;习近平有着极强的决断力,人生经验比较丰富。在2015年的9月-10月,习近平访问了英国与美国,同时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时,出席了联合国的发展峰会,并且发表了 “谋求共同发展做共赢合作伙伴”讲话,体现出我国身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与创始国的大举措、大战略与大视野。再通过葡萄牙语、中文、日语、英语、西班牙语与法语等多语种发行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后,国际上引起强烈共鸣,使得世界充分理解与了解中国发展。[13]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政治局把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与基本原理当作主题,其用意和习近平强调的全党学习一样,都是为了认识我国的国情,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就目前而言,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重任,同时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担子,因此,需要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深刻理解其中的哲学智慧。
(三)哲学思维和格局
关于习近平辩证的唯物主义理念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其一,世界统一和物质息息相关,而物质又可以决定意识形态,习近平强调需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来推动相应的工作。习近平同时强调共产党应充分掌握我国基本国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放松。其二,意识能动可以反作用在物质上,习近平强调意识在物质上会产生反作用,并且作用力比较大。在发挥能动性时需要有一个尺度,不可以过度;应把思想建设放在第一位,通过中国精神聚集成精神的力量。其三,矛盾属于事物变化与发展根源,习近平强调需要积极化解与面对各种矛盾。还要树立一个全局观,不仅要讲两点论,而且应讲重点论。其四,哲学属于唯物辩证遵循根本的方法。其五,准确掌握实践和认识之间辩证的关系。
习近平历史的唯物主义理念同样包含五方面:其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习近平强调应从社会主义发展与基本国情出发,提出并落实理论方针。强调经济发展需要适应各个发展阶段的需求,因为经济发展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在面对新经济常态时,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而且要有自信;强调民主政治适应基本国情,因为路径问题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有着直接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属于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与优势。其二,充分应用社会矛盾的分析方法。习近平强调需要准确把握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对上层建筑进行完善,不断深化改革。其三,物质生产属于社会生活基础部分。习近平强调目前解决国内问题才是关键,需要通过发展与解放生产力来引导改革。其四,人们群众属于历史创造者。习近平强调需要重视人民主体的地位,通过人民推动改革。其五,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和谐,习近平强调伟大时代下的国人与伟大祖国都可以具备出彩的可能性,各种伟大事业完成需要具有伟大精神力量,进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统领,立足国情、统筹国内国际大局,自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解决当前中国的实际问题,稳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体形成了治国理政的科学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极具实践性与时代性,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动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120 .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9-24(1).
[3][4][6]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3,290,288.
[5]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8.
[7]习近平.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4-05-25(1).
[8]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N].人民日报,2014-12-07(1).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87.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27.
[1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12]熊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关于“中国梦”论述的英译研究——以受众认同与施压为视角[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13]王欢,从中国好声音——习近平的妙语连珠,浅探其治国理政思想[J].金田,2015,(2).